古罗马《儒略历》的颁行
罗马古代的历法,是一种阴阳合历,长期处于十分混乱的状态。古罗马最早的历法以朔望月为基础,一年分为10个月,一共304天。到公元前713年,国王努马受希腊历法的启发增添了两个月,使一年由10个月增加到12个月。当时认为单数是比较吉利的,因此规定每月的天数都是奇数。其中,1、3、5、8月每月31天,2、4、6、7、9、10、11每月29天,12月为27天,每月天数皆为单数,全年共354天,该历法被称为努马历。该历年比回归年短了11天多,因此使用起来多有不便。
![]()
公元前509年,为调整努马历的差额,罗马政府规定,每4年内增设两个月,称做闰月,分别加在第2年和第4年的末尾,在第2年后所加的闰月为22天,第4年后所加的闰月为23天,这样就使该历法演变成阴阳历,一直使用到公元前191年左右。但由于编制历法和置闰的权力操纵在僧侣手中,他们出于某种需要,后来竟随意增设闰月,致使历法混乱、寒暑颠倒,严重影响了国家生活的正常进行,这就使历法完全失去了实用价值,因而历法的改革已成为时势的必然。
公元前46年,罗马执政官儒略.恺撒(前45-前10年)采纳了埃及天文学家索西琴尼的建议,以回归年为依据进行历法改革,颁布了改历的命令,规定每年设12个月,单月为大月,31天,双月为小月30天,2月为29天,冬至后10日定为一年的开始;在连续4年内,前3年每年各约365天,称为平年,第4年为闰年,366天,多出的天放在2月之后;平均每年为365.25天,一个历年和回归年的差数只有0.0078日,比较准确。为了纪念这次改历和树立他的权威,儒略.恺撒便把他出生的月份-7月改为他的名字,因此人们便称该部历法为儒略历。第二年,恺撒去世了。僧侣们把"每隔三年置一闰年"理解为每3年置1润年,并作为立法依据。后来,恺撒的侄子奥古斯都(约公元前63-公元前14年)发现了这个错误,于公元前9年规定:从公元前8年到公元4年,这12年间不再置闰年,以冲减掉多闰的3年。从公元后8年起重新恢复儒略历的置闰法。奥古斯都为了显示自己也效仿恺撒,将他出生的8月份改用他的称号,并规定为31天,以延长庆祝其寿辰的时间。他还把9月以后的大、小月全部加以对换,但仍多出一天,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奥古斯都费了不少心机。按照古罗马的习惯,2月份是一年的最后一个月;为保持365天,奥古斯都从2月份中扣去了一天,这样就使全年各月的天数成了现在公历各月的天数了。
![]()
公元325年,欧洲基督教国家在尼斯召开宗教大会,认为改过的历法更为准确,并决定共同采用,根据当时的天文观测,规定春分日必须在3月21日。
《儒略历》是现代国际社会通用公历的前身,对后世影响极大。但因该历每隔3年一闰,4年总日数为365×4+1=1461天,平均为每年365.25日,而实际长度为365.2422天,年差0.0078天,经过128年相差1天,从尼斯会议算起到1582年,大约每400年便会相差3天。
1582年,天文观测者发现春分日不是发生在3月21日,而是在3月11日,这说明由于误差的存在,日历已与天时相差10天。罗马教皇格利高利13世根据这一误差,采用天文学家利里奥每四百年中去掉三次闰日的方案,颁布改历年的规定:把1582年10月4日以后的那一天改成为1582年10月15日;世纪数不能被4整除的世纪年份不再算作闰年。从而解决了以前多闰的10天,并把春分重新改回固定的3月21日。这一改革,使历法更为精确,人们为了纪念格利高利制历的贡献,便把改后的历法称为格利高利历。这一历法因误差只有0.0003天,经过3300年才误差一天,相当精确,各国相继采用,遂成为国际通用的公历。
![]()
《儒略历》的颁布及其不断改进,充分体现出古罗马历法的先进性和天文学科学的高度发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