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可能,某颗亮星旁边,正藏着另一颗能住人的地球?科学家们早就在琢磨这个问题。过去三十年,五千多颗系外行星已经被他们找到,就是那些绕着其他恒星转的行星。但这些星球里,能真正像地球一样供生命存活的,至今没多少。今天咱们就聊,怎么给这些远到离谱的星球做体检,看它到底有没有宜居的可能。
![]()
行星和恒星的距离,得卡在不烫不冻的区间,宜居带先划出来。恒星的大小和亮度,直接影响宜居带的位置。比太阳小的红矮星,能量弱,宜居带离它很近,行星得贴着恒星转才能有合适温度。比太阳大的蓝白星,能量强,宜居带离它很远,行星绕一圈可能要地球几百年的时间。
一颗行星找到了之后,它到恒星的距离先算清楚,再跟恒星亮度比一比,就能初步判断它能不能留住液态水。其实宜居带不是固定不变的,恒星随着年龄增长会慢慢膨胀、变亮,宜居带也会跟着往外移。就像太阳,再过几十亿年,它的宜居带会移到火星轨道附近,到时候地球就会因为离太阳太近,变成一颗没有液态水的星球,这也是科学家研究系外行星宜居性时,会特意考虑恒星年龄的原因。
![]()
大气层,行星必须得有。没大气层的星球,水会全跑光,宇宙辐射也能直接打在表面,生命根本没法待。怎么知道行星有没有大气?两种办法常用。
第一种,看行星从恒星前面经过的时候。恒星的光会穿过行星的大气,不同气体对不同颜色的光有吸收作用,二氧化碳爱吸红外光,钠元素爱吸黄色光。星光被拆成彩虹一样的光谱后,哪里少了一块,就能猜出行星大气里有什么成分。不过看光谱的时候也会遇到麻烦,有时候光谱里缺的那一块,不是大气吸收的,而是行星表面有厚厚的火山灰,或者有云层挡住了,这时候就得反复观测好几次,排除这些干扰,才能确定是不是真的有大气。
![]()
第二种,看恒星的晃动。行星绕恒星转的时候,会用引力拽着恒星,让恒星来回晃。晃得越厉害,行星的质量越大。要是行星质量跟地球差不多,再加上有大气的迹象,那它宜居的可能性就高多了。
水是生命的基础,行星上有没有水,得从大气里找线索。如果在光谱里发现水蒸气的痕迹,那就说明这颗星球上至少有水在循环。云层也很重要,云层能反射一部分阳光,帮星球调节温度,还能形成降水。地球表面经常有云覆盖,火星却几乎没有,这也是火星现在不适合住人的原因之一。季节呢?要是行星的自转轴像地球一样倾斜,就会有四季变化。
![]()
四季能让星球上的热量分布更均匀,不会出现一面永远是白天、一面永远是黑夜的情况,大气也能跟着流动,把湿气和热量送到各个地方,生命更容易生存。很多人觉得只要有大气、有水就够了,但其实大气的成分特别关键。要是大气里全是甲烷或者氨气,这些气体的温室效应太强,会让星球表面温度升到几百℃,比没有大气还可怕,所以就算检测到大气,也得看里面是什么气体,比例对不对。
恒星的脾气好不好,对行星影响很大。红矮星虽然比太阳小,但是特别爱发脾气,经常会爆发超级耀斑。这些耀斑会释放出大量的高能粒子,能把行星的大气一点点吹走。就算行星在宜居带里,要是它的恒星总爆发耀斑,那这颗行星也很难留住大气,更别说住人了。
![]()
科学家会用X射线望远镜盯着这些恒星,记录它们爆发耀斑的频率。要是一颗恒星一周能爆发三次耀斑,那它周围的行星上,可能天天都有极光,但大气早就被吹没了。之前观测过一颗叫开普勒-452b的行星,它在宜居带里,质量也跟地球差不多,一开始大家都觉得它是地球表哥,结果后来发现它的恒星已经很老了,宜居带其实在慢慢往外移,这颗行星可能已经过了最适合住人的时期,所以判断宜居性,恒星的年龄也不能忽略。
判断一颗行星是不是宜居,不能只看某一项,得把所有线索拼起来算综合分。在宜居带里,加1分,大气里检测到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还有云层,加1分,质量跟地球差不多,能留住大气,加1分,恒星不常爆发耀斑,脾气好,加1分,自转轴倾斜,有四季变化,加1分。得分高的行星,会成为宜居候选者,接下来会用更精密的深空望远镜再仔细观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