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薪喂不熟白眼狼!”董明珠当年挨的骂如今全应验了。
华为14人被判刑的案例一扒简直让人后背发凉,带头的张琨可不是普通人。
![]()
他北大毕业却是美籍华人,在华为年薪工资加股票分红轻松过千万。
按说他这辈子都不愁钱花,可偏偏在离职之后干起了“偷家”的勾当,而且还把13人一起拉下水。
本以为自己能够瞒天过海的他,最终的结果真的大快人心!
![]()
白眼狼张琨
当一个人的知识和地位达到顶峰,是会选择成为照亮行业的灯塔,还是沦为吞噬光明的黑洞?
张琨,这个名字一度代表着华裔精英的极致模板。
北京大学本科,中科院硕士,手握美国双硕士学位。
可是,当他选择背弃这一切,踏上一条自以为是的“快捷方式”时,命运的剧本早已写好了结局。
![]()
张琨在华为的职级高达21级,距离技术岗的巅峰22级仅一步之遥。
他手握的资源和话语权,在公司内部属于顶尖层级。
他的年薪加上股票分红,坊间流传的数字是惊人的千万级别,即便保守估计,也稳稳超过600万。
这份收入,在绝大多数人眼中是难以想象的财富,但对于张琨来说,金钱早已不再是主要动力。
他心底那股不甘心替别人打工的声音愈发强烈:“凭我的能力,我完全可以自己开创天地,为什么要替别人卖力?”
![]()
这种心态并非偶然,而是他一路顺风顺水、积累起来的自信与傲慢。
他从进入华为之初,就以超常表现迅速脱颖而出,无论是算法优化还是芯片设计,他几乎没有遇到过真正的阻力。
而他最为倚重的副手刘某,同样是个非凡人物。
刘某曾考入北大,却因沉迷游戏被劝退,复读一年后不仅重回学术轨道,更一举考入清华。
这样的经历,让他对所谓的规则、传统路径,心中充满了不屑和藐视,也养成了敢于挑战权威和突破界限的性格。
![]()
正值此时,外部环境又为张琨和刘某的野心提供了绝佳的催化剂。
2019年至2020年,美国对华为展开全面技术封锁,海思芯片研发团队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全球高端芯片供应链被切断,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可能让项目付诸东流。
按理说,这是团队最需要团结协作、共克时艰的时刻,但在张琨眼里,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在外部压力和公司战略急迫的双重驱动下,他看到了突破现有格局、快速攀升技术巅峰的窗口期。
这种压力下的挑战,不仅能彰显个人能力,也可能成为他独立掌控更大舞台的跳板。
![]()
压力与机会交织,铸就了张琨骨子里的雄心与行动力,也让他暗下决心,不再甘于做“替别人打工”的棋子,而要把握自己的命运。
他看准了这个时机,开始悄悄布局。
他用来粘合这个背叛同盟的工具,不是共同的理想,而是赤裸裸的利益“翻倍年薪+公司期权”。
在他的策反下,一个由14名华为前核心员工组成的团伙逐渐成型。
一个更深层的细节是,张琨在入职华为时,就已经是一名美国公民,但他刻意隐瞒了这一信息。
![]()
自作聪明的“技术洗白”
当背叛的蓝图绘就,一场看似高明、实则拙劣的窃密大戏便拉开了帷幕。
他们深知,要想复制华为耗时3年、投入近10亿资金、集结数百人智慧才打造出的Wi-Fi6芯片,绝非易事。
于是,他们采取了最原始也最隐蔽的策略“蚂蚁搬家”。
整个犯罪过程,混合了一种荒诞的“新旧结合”感。
这边,有员工在办公室用手机偷偷拍摄电脑屏幕上的芯片设计图。
那边,有人在茶水间、休息区,靠手抄记下那些关键的技术参数。
![]()
更“高级”一点的,则是将庞大的核心代码拆分成一个个微小压缩包,通过智能手表这样不起眼的设备,分批次带出公司。
为了不引起怀疑,这14名核心成员并没有集体辞职,而是精心策划了离职时间,分批次、分阶段地离开。
他们很快在南京注册了新公司“尊湃通讯”,为了掩人耳目,张琨等离职高管甚至在新公司里用上了“胡某”、“杜某某”这样的化名。
最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他们“人格分裂”般的工作状态。
![]()
部分成员在离职前,过着一种“双面人生”。
白天,他们是华为的忠诚员工,拿着高薪,参与着最核心的研发。
到了晚上,他们摇身一变,带着当天窃取来的机密文件,去尊湃的秘密据点进行技术调试。
而为了彻底“洗白”这些偷来的技术,他们上演了一出自欺欺人的滑稽戏码。
他们将所有窃取来的资料上传至境外服务器,然后将偷来的核心代码稍作修改,伪装成开源项目发布到网络上。
![]()
紧接着,再从网络上“合法”地下载回来,改掉注释,堂而皇之地对外宣称这是“基于开源项目的自主研发”。
他们以为这套操作天衣无缝,却不知这恰恰是给自己留下了无法辩驳的数字罪证。
![]()
捷径的终点是悬崖
2021年2月,张琨正式从华为离职,创办尊湃通讯。
仅仅过了几个月,尊湃就高调宣布成功研发出自己的Wi-Fi芯片。
这种超乎寻常的研发速度,立刻引起了业界的关注,也点燃了投资圈的热情。
小米、高榕资本等知名机构纷纷入局,短短两年时间,尊湃就获得了超过3亿元的融资,公司估值一度冲高到15亿。
或许是成功来得太快,张琨开始有些得意忘形。
![]()
他甚至在公开场合吹嘘,尊湃的芯片“性能比华为快30%”。
这句话,成了引爆这颗定时炸弹的导火索。
对于投入了无数心血的华为海思团队来说,这样的速度和性能简直是天方夜谭。警觉的华为立刻购买了尊湃的芯片,进行拆解分析。
结果令人震惊,所谓的“自主研发”,不过是一场彻头彻尾的复制。
在40个关键技术节点上,尊湃芯片与华为的商业秘密重合度超过了90%,这一数据让整个技术圈都震惊。
![]()
更令人瞠目结舌的是,不仅技术方案相似,连芯片代码的文件夹命名方式、版本管理结构、内部文档注释风格,都几乎和华为内部资料如出一辙,宛如被“原封不动”地照搬过来。
业内人士直言,这种高度相似程度几乎无法用巧合解释。
面对明显的侵权证据,华为毫不犹豫地选择报警。
警方介入后,通过跨境司法协助,从尊湃藏匿在境外的服务器中调取了大量工程文件。
文件一经比对,与华为内部研发文档几乎没有任何差别,从芯片设计图纸、代码逻辑到测试报告,每一环节都呈现出高度一致。
![]()
面对这些铁证如山的事实,张琨仍试图为自己辩护,声称所谓的技术重合源自他在高通积累的经验,完全是“巧合”。
可是,这种苍白的解释在层层证据面前,显得无比单薄,不堪一击。
2023年4月,警方的抓捕行动如同雷霆般落下。
尊湃通讯总部被突击查封,所有办公场所被封锁,公司账上9500万元资金被冻结,七台存放关键工程资料和证据的服务器被全面查封。
![]()
曾被投资界吹捧为明星创业公司的尊湃,曾经估值高达15亿,如今瞬间崩塌。
公司的核心团队成员面面相觑,投资人和合作伙伴更是惊愕不已,原本光鲜的创业神话在短短数小时内化为尘埃,成为行业警示的典型案例。
整个事件不仅震动了国内芯片圈,也让业内对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安全的警觉度空前提高。
![]()
笔者认为
最终的审判,为这场闹剧画上了句号。
张琨因侵犯商业秘密罪,被判处有期徒刑6年,并处罚款300万元。
法律还给了他一个更沉重的惩罚:5年内禁止从事芯片行业相关工作。
这意味着他的职业生涯,被按下了暂停键。
其余13名同伙,也分别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代价,分别被判处2至4年不等的刑期,整个团伙合计被罚款1350万元。
![]()
尊湃通讯被强制解散,所有侵权资料被依法销毁,那些投资了数亿的机构,最终血本无归。
尊湃案以一种极端而惨烈的方式,为所有投机者敲响了警钟。
它证明了,在科技创新的赛道上,从来就没有什么“快捷方式”。
任何试图绕过时间、积累与诚信的聪明,最终都会被证明是最大的愚蠢。
知识产权的壁垒,职业道德的底线,不仅是法律的红线,更是个人与企业唯一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
捷径的尽头,从来不是坦途,而是绝路!
![]()
参考信源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