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们对肠镜的认知,正在两个极端之间摇摆:一边是恐惧、逃避;另一边是焦虑、过度依赖。那么,肠镜到底需不需要年年做?
![]()
事实上,大多数人并不需要每年做肠镜。但这句话,说得太早,也容易被误解。因为“做”与“不做”的背后,不是简单的时间问题,而是“你是谁,你的肠道处于什么状态”。
肠镜检查的核心目的是发现肠息肉和结直肠癌等高危病变。而这些问题,往往在“没有明显症状”时就已悄然发生。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2024年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已升至所有癌种第三位,城市地区尤为明显。
![]()
但结直肠癌并非一夜之间发生。从一个普通腺瘤性息肉发展为癌症,平均需要8~15年。这也正是为什么,国际指南中建议:普通风险人群从45岁起,每10年进行一次肠镜检查即可。
这是否意味着绝大多数人10年做一次就够了?现实并非如此。医生在临床中发现,“普通人”这个标签,往往是对自己健康状况过于乐观的笼统判断。许多被视作“低风险”的人,实际却处于“隐性高危”。
![]()
有家族史的人群,其患癌风险是普通人的2~4倍。有慢性便秘、反复腹泻、粘液便、腹痛者,即使年轻,也可能存在肠黏膜慢性刺激或炎症基础。还有一部分人,虽然无明显症状,却因长期高油高脂饮食、肥胖、熬夜、久坐,肠道环境早已发生改变。
医生在门诊中接诊过一位仅41岁的男性,因体检发现大便潜血阳性,被建议做肠镜,他一开始拒绝,理由是“没症状”。最终在家属劝说下检查,发现一枚直肠早癌,幸运在于尚未突破黏膜层,手术后无需化疗。“如果推迟一年,可能就不是这个结果。”这是那位主治医师的原话。
![]()
这也揭示出一个关键误区:没有症状,不等于没有病变。肠癌早期往往无明显疼痛,甚至排便习惯改变都不明显。肠镜,是目前唯一能“直接看见”病变并“当场处理”的手段。
但这并不代表肠镜就需要“年年做”。真正需要高频率复查的,是以下几类人群:曾做过肠镜发现高级别腺瘤、家族成员有结直肠癌史、患有溃疡性结肠炎或克罗恩病、有大肠癌术后史。这类人群,医生通常根据病理结果建议3年、甚至1年复查一次。
![]()
而健康人群,如果第一次肠镜检查完全正常,医生会建议510年后再做;发现低风险腺瘤,一般建议35年复查。这不是随意“拍脑袋”,而是基于多年临床随访数据的风险评估。
中医讲“未病先防”,强调“形病未形,气机已乱”。西医则通过“筛查”实现早期干预。肠镜,恰好是这两者在肠道健康层面上的交汇点。既能发现已成形的“病”,也能识别“病之未起”的迹象。
但现实中,肠镜被误解的情况不在少数。有人因害怕检查过程而拖延,有人被体检套餐“捆绑”,明知不需要却照做。也有机构借“防癌”之名,向普通人群推荐高频次肠镜,实属不妥。
![]()
医生更关心的不是你“做没做”,而是“做得是否合适”。一次合适的肠镜,胜过多次无意义的重复。术中发现的每一个微小息肉,切除后都意味着一个潜在癌变的终止。
还有一个被忽视的视角是“心理负担”。肠镜本是一项有价值的检查,却因过度营销或恐吓宣传,成为部分人心中的“噩梦”。医生在坐诊时常遇到患者说:“我就是怕查出什么,不敢做。”这份恐惧,有时比病本身更伤人。
在医生看来,肠镜不是“骗局”,也不该成为“常规消费”。它是一种医学工具,是否使用,取决于你当下的身体状态、家族背景、生活方式。
![]()
如果说医学是一门“概率艺术”,那么肠镜的价值,就是通过“有针对性的检测”降低未来患癌的概率。不是为了查出问题,而是为了确认你没有问题。
当然,肠镜并不是唯一的筛查方式。对于确有困难或心理障碍者,医生也会推荐粪便潜血试验(FOBT)、粪便DNA检测等替代方案,虽然敏感性不如肠镜,但在特定人群中依旧具有筛查意义。
![]()
而从中医角度讲,肠道为“后天之本”,属脾胃之地。久坐、思虑、食积、情绪波动,皆可伤及肠道气机,导致“气滞血瘀”。中医调理肠道,重在疏肝健脾、理气导滞,常用山楂、麦芽、陈皮、莱菔子等药食同源之品,配合饮食起居调整,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肠道环境。
医生常说:“不做检查,不等于没有病;但乱做检查,也未必更健康。”在信息快速流通的时代,真正需要的是科学判断力,而不是盲目信任或彻底排斥。
![]()
每个人都该在医生指导下,找到属于自己的“筛查节奏”。不是年年都做,而是该做时不拖、不逃,该停时不盲、不疑。
与其追问“肠镜值不值得每年做”,不如问问自己:“我了解自己的身体吗?医生建议的,是出于我真实的健康状态,还是‘模板式’推荐?”
其实,答案从来不在肠镜本身,而在与你身体更深一层的对话中。
参考文献: [1]国家癌症中心. 中国肿瘤登记年报(2024年)[R]. 北京: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24. [2]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 中国结直肠癌筛查和早诊早治专家共识(2023年)[J].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23,40(3):161-168. [3]王晓明,李志强. 中医药调理肠道功能的机制与临床研究进展[J]. 中医药导报,2025,31(04):22-26. 声明: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