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大爷今年58岁,生活一直很规律,三餐清淡有蔬菜,偶尔散散步。可最近几个月,他上厕所时,突然发现便纸上总有点“血丝”,偶尔还拉得有些稀。
他本以为是吃坏了肚子,没在意。直到体检时,医生眉头紧锁:“您的肠道里发现了息肉!幸亏发现得及时!”
林大爷顿时后怕,如果再拖下去,后果可能不可想象。你知道吗?肠道息肉早期80%都没有明显不适,往往在排便时才悄悄“发信号”。许多人一拖再拖,等到症状加重才去医院,往往已经进入高危阶段。
肠道息肉,是指肠腔内出现的小突起,多为良性,但部分可恶变为癌。
中国疾控中心2022年数据表明,50岁以上人群肠道息肉检出率高达27.5%,但早期大多默默无声,身体不会立刻“报警”。
可是,粪便通过肠道时,一些微小变化却能悄然暴露。
医学临床经验显示,“排便信号”是息肉最直观、最早的自我警示。如果你在如厕时,经常出现以下三种情况,需高度警惕。
排便带血:肠道息肉本身含有丰富血管。便便通过时摩擦到息肉,容易导致便血。临床上,这种出血多为鲜红色,附着在粪便表面或手纸上。
2023年北京协和医院一项回顾性研究发现,60%的早期大肠息肉患者曾有不同程度的便血史。
但别以为只有痔疮才会便血,如果便血反复出现,且伴有粪便形状改变,一定要进一步排查。
大便性状改变:健康的排便应该成形、不粘腻,有一定厚度。如果你近期发现大便变细、形状变扁或频繁稀烂,要引起警觉。
大肠息肉增大后,会占据肠腔,使粪便通过受阻,导致“笔状便”或软便。中华医学会肠外科学分会数据显示,有大便变细的人群中有近25%查出了结直肠息肉。
很多中老年朋友误以为只是吃坏肚子,殊不知这是息肉增大的预警。
![]()
排便习惯异常:相比口腔、胃,肠道对微小异常极其敏感。比如腹泻、便秘、便意频繁三者交替出现,排便时间、频率莫名改变,要小心是息肉扰乱肠道蠕动。
中国消化内镜年报(2022)指出,排便习惯无明显诱因改变,超过2周以上时应考虑肠腔病变可能性上升32.8%。特别是原本排便规律者突然变得紊乱,不要简单以为是受凉或饮食问题。
以上三大信号,在遇见一个就该重视,三者叠加更要尽快就医。
很多人认为“反正没痛感”,等到息肉发展为“中-晚期”,不仅治疗难度提升,恶变为肠癌的风险也会剧增。早发现、早处理,才是关键!
面对排便异常,别只凭经验判断或自行买药拖延。高发人群(如50岁以上,家族史、常便秘/腹泻者),建议定期体检。
每年一次大便潜血检测,即使没有典型症状,也能及早筛查隐藏性出血。
50岁以上人群或有肠癌家族史者,建议每5-10年做一次肠镜检查。
出现便血、大便变细及排便习惯反常,即使伴有腹泻或乏力,应及早前往消化科就诊,切勿讳疾忌医。
坚持健康饮食结构,多吃高纤维蔬菜、杂粮,有助肠道清洁,防止息肉形成。
最新临床数据显示,每日摄取膳食纤维超过25克,可减少肠道息肉发生概率16.7%。
![]()
合理运动,每周≥3次,每次≥30分钟,能促进肠道蠕动并降低风险。
除此之外,拒绝长期熬夜、戒烟限酒、保持健康体重,都是预防息肉的重要举措。尤其是有“三高”、肥胖、久坐族,一定要做到防微杜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