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安晚报)
转自:新安晚报
这是有意思的一件事。我在现在的居所已栖居十五年。对门的邻居,我竟连他的名字,甚至姓什么也不知道。每想到这一点,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
十五年,我们出入同一个楼道,乘坐同一部电梯,在狭窄的空间里四目相对过无数次,却始终只是礼节性地点头致意,连一句“吃了吗”都吝于出口。这种关系不进不退,谁也不曾再往前迈一步,就这样停滞在半生不熟的状态。
有时我想,如果两家有年龄相仿的小孩串门,或者因为某个特定的契机,也许会打破这种状态,但这些假设并没有发生。好几次想开口问“您贵姓”,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怕打破这层微妙的平衡——万一熟络起来,要应付家长里短的寒暄;可彻底冷漠,又对不起15年同乘一部电梯的缘分。时间久了,彼此早已习惯了这种“熟悉的陌生”。
我曾以为这是我家独有的尴尬,直到看到某大学的一项社区调查才惊觉:近四成城市居民很少和邻居交流,本科以上学历者里,18.5%几乎从不与邻居往来。
很多人批判,说这是“城市病”。想起小时候在乡下,完全是另一番景象。那时家家户户大门敞开,孩子们端着饭碗在各家进进出出,张家摘把菜,李家借勺盐是常事。夏天的傍晚,大人们摇着蒲扇坐在谷场上闲聊,谁家婆媳闹矛盾,谁家孩子有出息,都是公开的话题。那种亲密无间,现在想来恍如隔世。
可现在,住在对门十五年的邻居,于我而言却只是一个熟悉的影子。这种关系,或许正是现代都市人心照不宣的共谋。我们都在小心翼翼地维护着一种微妙的平衡——既不过分疏远,也不过分亲近。
于是出现了这种奇特的邻里关系:我们渴望亲近,却害怕打扰;想要关怀,却担心冒犯。
我们在电梯里默契地盯着楼层数字变化,在楼道里及时掏出手机假装看信息。我们既不是完全的陌生人,又不是真正的熟人。就像两条平行线,无限靠近却永不相交。
难道是我们不再需要邻居?
仔细想想,这种变化并非无缘无故。小时候在乡下,邻居是生活的必需品。父母下地干活,孩子托给邻居照看;家里缺盐少油,推门就能借到。邻里之间形成了一张密实的互助网络。
而现在呢?网购解决了购物需求,外卖随叫随到,维修一个电话就上门。邻居的功能被专业服务一一取代。我们不再需要向邻居借一瓶酱油,因为下楼就是便利店;不再需要托邻居照看孩子,因为有托管班和家教。
现代生活把我们变成了一座座自给自足的孤岛。
更深层的原因,或许是我们对隐私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传统的亲密邻里关系固然温暖,但也意味着个人空间的压缩。谁家夫妻吵架、孩子成绩、收入多少,都可能成为邻里闲谈的话题。那种透明化的生活,虽然热闹,却也让人窒息。现代都市的边界感,实际上提供了一种新型的人际可能:我们在物理上靠近,在心理上保持舒适的距离。这既避免了完全隔绝的孤独,也防止了过度介入的负担。
也许,我们不需要回到那个“远亲不如近邻”的时代,也不需要刻意模仿某种既定的模式。
这种关系,或许正是现代都市人生存智慧的体现——在拥挤中寻找空间,在疏离中保留温度。
我终究不知道他叫什么。这样,也挺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