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丨深海
来源丨中学生听书
ID丨tingshu2018
大家有没有发现,今年朋友圈里晒结婚证的人,好像格外多?
这不是错觉。
前几天,民政部2025年三季度数据重磅出炉:前三季度结婚登记 515.2万对,较2024年同期暴增 40.5万对。
![]()
不少人好奇:为什么今年结婚的人,一下子多了起来?
一方面,是政策给力,不用再特地跑回户籍地,异地也能领证;户口本难题有解,流程简化、效率提升……
这些实实在在的便利,为很多真心相爱的年轻人扫清了程序障碍,让“想结就结”变得简单。
但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一代年轻人对待婚姻的态度,真的变了。
他们不再把结婚视为一项到了某个年纪必须完成的任务,也不认为婚姻是两个家庭的强行绑定。
而是在更从容的年纪,选择与真正同频的人,一起开启人生的下一程。
真正驱动他们走进婚姻的,是一种更独立、更清醒的婚姻观:不将就,不妥协,要的是舒心自在。
所以你看,这届年轻人不是不想结婚,而是更知道该怎么结婚。
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一段健康的婚姻,完全可以跳出婆媳矛盾的困局,也能远离无休止的夫妻争吵。
这新增的40万对新人,正在用五大观念重塑婚姻的本质:让婚姻回归爱,让幸福自然发生。
01.
择偶观:
人性慕强,好的婚姻需要势均力敌
老话常说,婚姻讲究“门当户对”。如今年轻人的择偶观,看似多元开放,实则仍暗合此理。
对他们而言,择偶这场严格的人生筛选,内核依然是对“强强联合”的追求。
不过,如今的“强”不再局限于家世背景或财富地位,更多指向个人的能力、眼界与格局。
它体现为一个人解决问题的担当、情绪稳定的涵养、持续学习的空杯心态。
说到底,选择伴侣,其实是选择一位人生的同行者。
因此,在年轻人眼中,好的关系不该是一方依附另一方,也不该是彼此消耗,而必须是势均力敌。
当然,这并非刻板的强弱对等。
而是两个人各有所长,在不同领域各自发光,彼此需要、彼此成就。
它的核心,是一种动态而互补的平衡,是在漫长岁月中,始终保有对彼此的敬意与欣赏。
最终,我们因慕强而靠近,因势均力敌而相守。
![]()
杨绛与钱钟书的婚姻,便是这样的典范。
两人同为文学巨匠,钱钟书称杨绛为“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杨绛则在钱钟书创作《围城》期间,默默支持,为他整理手稿、打理生活。
他们在学问上切磋,在精神上相依。
好的婚姻,不是谁依赖谁,而是各自拥有安身立命的能力,然后并肩前行。
慕强,也不是为了依附强者,而是为了成为能与强者并肩同行的人。
正如舒婷在《致橡树》中所写: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在势均力敌的关系里,没有牺牲感,所有付出皆出于自愿与爱。
我懂你养家的艰辛,你知我持家的不易,我们彼此理解,相互体谅。
这样的关系,轻松、自在、有韧性,它能经得起生活的琐碎,也扛得住外界的风浪。
02.
金钱观:
既不盲目AA制,也不完全依附某一方
三毛曾说:
“婚姻如果不落实到穿衣、吃饭、数钱这些小事上,是不容易天长地久的。”
过去,很多人总认为谈钱伤感情,如今年轻人却越发清醒:不会谈钱,才更伤感情。
怎么挣钱、怎么花钱、怎么存钱,是每对夫妻绕不开的现实。
这一代人,正慢慢形成一种更理性的金钱观——不追求绝对AA,也不走全盘依赖的老路。
钱不必算到一分不差,但生活的责任,始终一起承担。
![]()
单位有位刚结婚不久的年轻同事,他们小两口,账算得非常明白。
他们设了一个共同账户,房贷、养娃、旅行这类家庭大项开支,都从账户里出。两人按收入比例,或事先商量好的金额,定期存钱进去。
平时自己的花销,比如各自的爱好、朋友聚餐、给父母买东西,就各管各的,不动用共同的钱。
这种模式,核心就是把“我们”和“我”分清楚。
大事一起扛,小事不干涉,谁也不占谁便宜,谁也不觉得委屈。
很认同这句话:“婚姻里的金钱观,藏着两个人的价值观。”
真正牢固的关系,既不怕谈利益,也早已超越了算计。
婚姻中的安全感,从来不在于谁多付了账,而在于彼此的信任与担当。
说到底,婚姻这本账,算盘是打不清的。它记下的是付出与体谅,是情感与责任的双向奔赴。
当两个人既能独立挣钱,也能坦然谈钱,更能安心花钱,他们所拥有的,早已是金钱之上的踏实和幸福。
03.
家庭观:
夫妻永远是第一顺位,父母是最强后援
电视剧《小巷人家》中的庄超英,是典型的“愚孝式”糊涂人。
他把工资大半交给母亲,让操办寿宴的妻子无法上桌吃饭,甚至默许母亲将本属于妻儿的房间强行分配给妹妹一家居住。
一次又一次,他把父母的需求置于妻子黄玲的感受之上。
结果呢?夫妻日渐疏离,家庭争吵不断,孩子内心受伤,而他自己也被夹在中间,疲惫不堪。
一个家,一旦夫妻关系不是核心,这个家就会失去稳定,所有成员都是受害者。
![]()
德国教育家海灵格博士,曾提出“序位”理论也指出:
家庭关系的维系,并不仅靠爱与血缘,更受一种潜藏的动力在推动。
家庭关系序位错了,日子就顺不了;夫妻关系摆正了,其他一切才可能归位。
在新婚姻观里,夫妻关系永远是第一顺位。
孝顺不是无底线的顺从,而是保持恰当的边界;父母不是婚姻的参与者,而是后援团。
因为父母终将离场,孩子长大后会有自己的家庭,只有伴侣才是陪我们走完一生的人。
面对父母的介入或意见,夫妻应共同面对、彼此支持,既尊重长辈,又不被其左右。
正所谓夫妻同心,其利断金,好的婚姻,是两个人一起孝顺父母、养育子女。
当夫妻关系牢固,家庭的根系才能扎得深、展得开,整个家也随之枝繁叶茂。
因此,现代家庭观的精髓在于:我们因爱而孝敬父母,更因爱而忠诚于伴侣。
唯有将伴侣放在首位,经营好属于自己的小家,才能让爱良性循环,让父母放心,最终实现大家与小家的共同幸福。
04.
教育观:
拒绝维分数论,养出幸福感强的孩子
前几天,一则“孩子考 61 分,全家欢呼下馆子”的短视频火了。
视频中的梁先生是位儿科医生,因为职业原因,他见过太多因成绩焦虑而产生心理问题的孩子。
所以他想得明白:“自己本身就不是百分父母,干嘛非要孩子得百分?”。
他的三个孩子,成绩都不算拔尖,但大女儿擅长画画,二儿子口才不错,他选择支持孩子们发展自己的兴趣。
在他看来,孩子喜欢什么,就该让他们去尝试,不必人人都挤“学习”这一条路。
![]()
这种“佛系”教育,反而为孩子营造了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更乐观、更自信。
而这条热搜背后,其实藏着新一代父母教育观念的变化:
拒绝唯分数论。比起成绩,孩子身心是否健康、三观是否端正、能不能感受到快乐,这些更重要。
一个拥有感知快乐、积极生活能力的孩子,同样是教育的成功。
现在的年轻父母,越来越懂得不把自己的期望强加给孩子。
他们把孩子看作独立的个体,尊重他们的天性,支持他们的兴趣,看重人格的健全和心灵的丰盈。
对他们来说,家庭的意义不只是养育,更是创造一个充满爱的环境,让孩子成长为能感受幸福、也能传递幸福的人。
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拿第一,但每个孩子都有权利、也有能力成为一个幸福的人。
父母能给孩子最好的教育,不是昂贵的补习班,不是分数和名次,而是自己活成幸福温暖的榜样。
这份来自家庭的底气,才是孩子未来行走世界最坚硬的铠甲。
05.
婚姻观:
婚姻的尽头,是你在,我仍是我
网上流传着这样一段话:
“婚姻,是两个原本过着不同生活的人,走到一起共同生活。他们性格不同、习惯不同、兴趣各异,因此需要彼此妥协,互相迁就。”
而如今,年轻人对婚姻的理解,除了包容与迁就,更强调尊重与欣赏。
婚姻不再追求“合二为一”的融合,而是希望“你在,我仍是我”,既彼此独立,又相互依存。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丝·莱辛的《19号房间》,讲述了一个引人深思的故事。
一位妻子和丈夫住在宽敞的洋房里,育有四个孩子,生活看似圆满。
可她每天忙于准备早餐、接送孩子、招待客人、听丈夫倾诉.....
时间被切割成碎片,身份被各种角色定义,唯独失去了自己。
她渴望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房间,一个能暂时从妻子和母亲角色中抽离的空间。
然而这个愿望,在家人固守的传统观念里却被视为不可理喻,她的“个人空间”被改造、被侵占。
于是她选择逃离,在一家廉价旅馆租下19号房间,那里虽然简陋,却是她唯一能安静做自己的地方。
后来当丈夫发现这个秘密空间,并怀疑她出轨,她宁可承认莫须有的外遇也不愿辩解。
最终,两人以离婚收场。
![]()
这个故事在今天读来,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它提醒我们:真正健康的婚姻,不是将两个人绑成一个整体,而是让两个完整的个体,自愿并肩站立。
婚姻不是占有,而是陪伴;不是吞噬,而是映照。
正如波伏瓦所言:“婚姻是联合两个独立个体,不是一个附和,不是一个退路,也不是一种逃避,更不是一项弥补。”
别让过度的依赖,扼杀了彼此呼吸的空间,允诺对方向下扎根,也支持彼此向上生长。
婚姻的尽头,不应是彼此的束缚与消耗,而应是:你在,我仍是我,并因你的存在,而更加喜欢这个独立且成长的自己。
很喜欢《知否》里明兰说的那句话:
“这世上,没有谁是谁的靠山,他是个好人,又顾惜着我,这就很好了。”
新时代的婚姻观,正是这样一场清醒的结伴同行。
全情投入,却始终保有独立的自己;珍惜良缘,更在彼此顾惜中,成就更好的我们。
点亮文末爱心,愿所有夫妻既能共担风雨,也能互为明灯,在清醒而温暖的陪伴中,成就两个人的细水长流。
本文首发中学生听书( ID : tingshu2018 ),中小学免费有声平台,听海量国学经典诵读、中小学必背古诗词,百万父母的教育宝典,欢迎关注我们。
育儿不慌张,阿呆爸来帮忙,伴你和孩子一起成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