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餐饮业,上一次能够引发这么大的关注,还是八年前麦当劳的那次交易。
这次星巴克的交易,成为金融圈热议的 头条。
香港中环交易广场的会议室里,一笔价值40亿美元的交易悄然落定,而这家低调到几乎隐形的投资机构,终于浮出水面。
前日,星巴克宣布与博裕投资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成立合资企业,共同运营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零售业务。
根据协议,博裕将持有合资企业至多60%股权,星巴克保留40%股权。这意味着,进入中国26年的星巴克首次交出了中国业务的控制权。
基于约40亿美元的企业价值,博裕将获得相应权益。而星巴克则预计其中国零售业务的总价值将超过130亿美元。
![]()
![]()
为何是博裕?
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个消息时,脑海中闪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是博裕?
要知道,自2024年11月星巴克考虑出售中国业务股权的消息传出后,对星巴克中国股权表露过收购意向的机构可谓众星云集,包括KKR、方源资本、太盟投资集团、华润集团、高瓴资本、凯雷投资等明星资本。
博裕能从超过20家知名投资机构中脱颖而出,成为星巴克的“联姻”对象,绝对有其过人之处。
星巴克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倪睿安对此的评价是:“博裕在本地市场的经验与专长,将有力加速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特别是中小城市及新兴区域的拓展。”
这句话背后,实际上反映了星巴克在中国市场面临的现实困境。
02 星巴克的困境
作为星巴克全球第二大市场,中国业务对星巴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近年来,星巴克在华业绩受到明显冲击。
2024财年,星巴克中国营业收入29.58亿美元,同比下降1.4%。同店销售额同比下降8%。
在瑞幸、库迪等本土对手的围剿以及咖啡行业的低价竞争中,星巴克的护城河正在被侵蚀。
一方面,以瑞幸咖啡、库迪咖啡为代表的中国本土咖啡品牌,通过高密度开店、数字化点单和大幅优惠,将咖啡的消费场景从“空间体验”拓展至“日常饮品”,进而抢占了大量的“快咖啡”市场份额。
另一方面,与星巴克价格带高度重合的高端新式茶饮品牌,在目标客群上与星巴克存在重合,分流了星巴克大量的潜在客源。
与此同时,星巴克重资产的“第三空间”模式在三四线及以下城市面临考验。对于这些市场的消费者来说,星巴克的价格偏高,而庞大的门店空间也意味着更高的运营成本。
![]()
博裕的豪华阵容
那么,博裕资本到底是什么来头?我查阅了大量资料,发现这家机构堪称中国投资界的“隐形冠军”。
博裕资本成立于2011年,是一家深耕中国市场、布局全球的另类资产管理公司。公司在香港、北京、上海和新加坡设有办公室,投资组合超过200家企业。
但博裕最引人注目的是其创始人团队,堪称投资界的“梦之队”:
张*欣:中国PA前总经理,曾在麦肯锡公司担任管理顾问及全球合伙人;
马*征:联想集团前首席财务官,在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童*幪:泛大西洋投资集团前董事总经理;
此外,还有国际投行从业经验的精英加盟,让这家机构的实操经验非常丰富,不再赘述。
这样的创始人阵容,使得博裕自成立之初就拥有了令人羡慕的资源网络与专业能力。
![]()
投资版图
博裕资本的投资版图遍布中国各个领域的头部企业,几乎涵盖了中国互联网的半壁江山。
2011年,成立不到一年的博裕资本斥资8000万美元购入日上免税行40%股权。到2013年初,日上估值已飙升至8亿美元,短短两年时间估值翻了两番。
2012年,博裕资本参与了一个关键性的交易——它加入了由中投公司牵头的财团,参与马云回购雅虎所持阿里股份的交易,并由此获得阿里巴巴5.6%股权。这桩投资后来被证明是中国资本史上最成功的案例之一。
此后,博裕资本的投资名单越来越耀眼:蚂蚁集团、美团、快手、网易云音乐、滴滴出行……这些都是中国互联网领域的巨头企业。
2024年以来,博裕资本在消费领域的投资更加密集。华润饮料、蜜雪集团与海天味业三大细分赛道龙头登陆港股,在这些企业的基石投资者名单中,博裕资本均在列。
今年5月,博裕资本旗下基金将收购北京SKP 42%到45%的股权。SKP是中国顶级高端百货商场,多次登顶国内商场销售额第一位置,被称为“中国店王”。
![]()
![]()
博裕的投资逻辑
分析博裕资本的投资案例,我能梳理出几条清晰的投资逻辑:
1、博裕资本偏好大规模、高成长或能借助中国本地化红利的赛道。
从互联网到消费,从医疗到新能源,博裕的选择始终围绕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
2、博裕资本注重长期价值投资,而非短期套利。
这与它的资金结构密切相关。博裕的主要资金来自主权财富基金、保险资金与长期资本池,投资周期往往可拉长至10年甚至更久。
这使得博裕更像是一个长期合伙人,而不是短线套利者。
3、博裕资本擅长在重点领域长期布局,形成生态协同效应。
它在消费、零售、物流和金融科技领域长期布局,并配合后端供应链、门店运营能力,在投资之外也能实现运营落地,并非只是简单的买卖。
例如,博裕资本参投的万物云、金科服务等物业公司,业务覆盖高低线城市的中高端小区与部分写字楼。
这些资源能在租金谈判、业主招商引资倾向、客流消费等方面帮助消费品企业实现未来的迅猛扩张。
![]()
博裕将如何改变星巴克?
那么,博裕资本入主后,星巴克中国可能会发生哪些变化?
首先,开店速度将大幅提速。
双方已经制定了明确目标:未来将星巴克在中国的门店规模逐步拓展至20000家。截至2025财年末,星巴克在中国门店数为8011家,这意味着门店数量将有巨大增长空间。
其次,星巴克的下沉市场拓展将加速。
博裕资本在中国低线市场的资源与经验,能有效弥补星巴克在这方面的短板。一位接近博裕资本的人士透露:“博裕资本与被投企业的核心成员有着紧密合作,也会帮助搭建、拓展团队架构。”
再者,星巴克的数字化短板有望得到补齐。
目前,星巴克在APP功能丰富性、社交裂变玩法及配送效率上与瑞幸等本土品牌仍有差距。
博裕资本曾深度参投阿里巴巴与蚂蚁集团,拥有丰富的互联网与金融生态资源。星巴克可借此进一步打通会员体系,改变用户运营策略,推动星巴克中国“数字零售”体系的发展与创新。
![]()
![]()
神秘的风格
尽管投资业绩斐然,博裕资本一直以来却保持极低的曝光度。
博裕资本的创始人团队至今仍保持低调。有熟悉博裕投资者的人士说,他们并非那种只靠人脉做事的人。每逢谈判,他都亲自梳理企业数据与市场模型,这是他在高盛工作时养成的习惯。
“很多像他这样背景的人,是不愿做这些事的。”一位朋友这样评价。
这种专业性与分寸感,也体现在博裕资本与被投企业的关系上。
“他们投入的是很多资源和心力,授人以渔的那种感觉。”一位曾与博裕资本投资人有过接触的人士告诉界面新闻。
该人士透露,博裕资本与被投公司的核心成员有着紧密合作,也会帮助搭建、拓展团队架构,但在沟通过程中时刻能感知到其专业性与分寸感。
他们不会过度参与公司对人才筛选的最终决策。
回到那场震惊市场的交易——博裕资本用24亿美元买下的不只是星巴克中国60%的股权,更是一个在全球知名品牌身上验证本土化能力的机会。
随着星巴克中国门店在未来几年内冲向20000家的目标,博裕资本这支“神秘之师”很可能从幕后进一步走向台前。
毕竟在投资界,真正的强者从不需要张扬,业绩本身就是最响亮的名片。
对此,您怎么看?
期待您在留言区文明理性发布高见,留言点赞最高的朋友,扫码文末投行君微信,可以获得投行圈子精美商务背包一个。
感谢耐心阅读,欢迎顺手点个“在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