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艺术长河的璀璨星空中,总有一些光芒格外耀眼,令人心潮澎湃。11月4日晚,第十八届文华奖颁奖仪式在重庆大剧院隆重举行,北京京剧院新编京剧《齐白石》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精湛的艺术呈现与鲜明的时代气息,继去年荣获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后,又成功摘得第十八届文华剧目奖桂冠。
![]()
![]()
北京京剧院新编京剧《齐白石》荣获第十八届文华剧目奖
从2023年首演时的掌声雷动,到两年三轮“大变样”的加工提高,从登上“五个一”的荣誉殿堂,再到如今站在“文华盛典”的艺术高峰——这部以“画坛巨匠”为原型的京剧作品,不仅勾勒着齐白石“以画为诗、以艺亲民”的求索之路,更唱响着新时代京剧人“扎根人民、守正创新”的奋斗之音。
这份荣誉,也宛若一颗璀璨之星划过艺术苍穹,在无数人为之欢欣鼓舞的同时,更照亮着京剧连接传统与时代的桥梁;这份荣誉,不仅蕴藏着将近五年跋涉的心血浇灌与同心耕耘,更映射着传统文化新时代的蓬勃生机;“这份荣誉,不是终点,而是面向未来的全新起点”——北京京剧院院长秦艳的话语,恰是对这场艺术征途的最佳注释。
![]()
北京京剧院院长秦艳(左一)代表剧院
领取第十八届文华剧目奖证书、奖牌
![]()
荣耀背后:
致敬每一位文化传承的追光者
当获奖的捷报伴着掌声与喝彩传来,一束暖光点亮了《齐白石》剧组的记忆长廊,他们的思绪悄然飘向2021年那个孕育灵感的春天——“把国画大师搬上京剧舞台”的构想刚提出时,没人能够预料到,这场“传艺之旅”会绵延近五载。而这份沉甸甸的荣誉,从来不是孤军奋战的独行之功,而是多方合力的文化礼赞。
剧组的坚守,是匠心的底色。主创团队在两年内历经了五次重构的颠覆性变革,最终锁定“衰年变法”这一核心才不由感叹“抓住了齐白石的魂”;主演们为贴合人物神韵,纷纷将各自流派唱腔的独特韵味融入剧中,在身段、念白里反复揣摩大师风骨;剧院领导几乎“长”在排练现场,一个水袖的抛接弧度、一句伴唱的音准起伏,都在逐帧复盘调整。直至赴成都亮相“十四艺节”前夕,剧组仍在进行“毫米级”打磨,一句台词的修改、一帧投影的优化,都凝聚着团队的深耕细作、逐梦同心。
![]()
各方的托举,是前行的底气。从最初的构思孵化到近50场演出的铺开,上级有关部门始终关心指导,协调资源保障创作,组织专家“问诊把脉”;在剧组赴蓉参评的过程中,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领导更是亲赴演出现场、走进舞台一线,这般支持鼓励让北京京剧院的每个人,都卯足了斗志全力以赴。作为兄弟院团的北京画院,不仅开放馆藏供主创团队研习观摩、采风深扎,还提供画作副本助力舞台呈现,让剧目真正注入了“画的灵魂”。民俗专家反复推敲剧中老北京叫卖声、绘画术语,确保每处细节都经得起推敲检验。从上级保驾护航的“支撑”,到兄弟单位并肩同行的“助力”,再到新时代给予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滋养”,这份荣誉里不仅凝结着各方的心血结晶,更汇聚着同心筑梦的赤诚与同向而行的担当。
观众的回响,是至高的褒奖。几年间,《齐白石》走进过庄重典雅的北京艺术中心、底蕴深厚的长安大戏院、古今融合的吉祥戏院,也深入过一所所大学校园,登陆过中华世纪坛、朝阳小剧场的小舞台。从大戏院的满堂喝彩到小剧场的零距离互动,从高校学子的热情回馈到线上观众“《齐白石》什么时候来我家”的真情期盼,戏迷观众的每一句点滴反馈都成为剧组精益求精的不竭动力。正因如此,今日的这份“文华殊荣”,不单属于《齐白石》剧组,不仅属于北京京剧院,更属于每一位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矢志奋斗的追光者——是剧组的日夜打磨,也是同行的鼎力相助,是时代的坚实托举,更是亿万戏迷观众的深情守望。
成功内核:
双粹融辉中的守正与深耕
《齐白石》的脱颖而出,绝非偶然。这部将京剧与国画两大国粹熔铸于一炉的作品,以“守正创新”为笔,以“人民至上”为墨,在反复打磨中成就了艺术高度、造就了精品佳作。
守正为本,传统文脉才会活起来。创作之初,剧组便确立“不丢京剧本体”的原则:以奚派老生饰演齐白石,延续“以文人演文人”的传统,张建峰的唱腔醇厚婉转,将画家的孤勇与温柔诠释得入木三分;以叶派小生塑造青年梅兰芳,李宏图精湛娴熟的表演,再现大师风范;五获“文华大奖”的导演傅勇凡、曹禺剧本奖获得者编剧步川、被誉为“中国当代京剧作曲第一人”的朱绍玉,共同以顶级阵容夯实创作根基,在遵循京剧程式规范的同时,巧妙注入国画丹青的写意美学。舞台之上,21道可升降投影纱幕勾勒水墨意境,背景音乐融入北京民歌与曲艺元素,“既见京剧筋骨,又闻国画墨香”——一位资深戏迷观演后的评价恰如其分。
![]()
创新为翼,扎根生活才有烟火气。为展现齐白石的内心挣扎,剧组创造性地设置“神思”“尘想”两个虚拟角色,通过虚实交织的演绎,让“衰年变法”的艺术蝶变直观可感。“生活是文艺之母”——这是剧组恪守的信条,主创团队多次赴北京画院研习,到齐白石故居触摸生活痕迹;主演们走进街巷,在市井烟火中捕捉人物质感;剧中黄包车夫的吆喝、卖菜货郎的身影,都是对“京味儿”文化的真实还原。“这些细节不是装饰,而是白石先生的艺术之根”——北京京剧院副院长、著名程派表演艺术家迟小秋如此解释。
精益求精,作品才能经得住检验。“戏是演出来的,更是改出来的”——这是《齐白石》剧组常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北京京剧院一直秉承着的精益求精。从2023年首演,到如今“摘得文华”,新编京剧《齐白石》历经五次重大剧本修改、十数次大规模研讨会、三次集中“加工提高”。当2025年3月又一轮系统性打磨提升启动时,剧院将修改方案分送专家征求意见,专家们都很惊讶——“你们怎么还改?”这话也没错,几年以来,三次集中打磨就像三块坚实的里程碑,立在关键之处,改动后取得的提升有目共睹,提升后实现的突破有口皆碑。可北京京剧院和《齐白石》剧组的回答却依然坚定——“我们觉得,它还能更好!”这种近乎执拗的打磨,让每一个人物更加立体、每一段唱词更显饱满、每一个身段愈发精准。艺术是没有边界的,尤其是在《齐白石》这个剧组,就得学习齐白石先生“衰年变法”的气魄,有勇气向过去的成绩告别,才能遇见更好的自己。
![]()
大团风采:
北京京剧院的精神密码
在期盼着《齐白石》捷报抵京的这段时间,正值北京京剧院建院七十周年的时间节点。而《齐白石》的成功,更是这大团大院的历史积淀与艺术根脉——这家承载着国粹传承使命的文艺院团,以“一棵菜”的传统凝聚精神力量,以科学化的管理护航艺术建设,彰显着首都文艺院团的责任与担当,更继承着从“天下第一团”到“国家重点京剧院团”,那份始终不变的初心与信心。
历史积淀,是艺术的底气。北京京剧院作为国内规模最大、艺术底蕴最为深厚的京剧院团,其前身可追溯至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裘盛戎、赵燕侠领衔的各流派剧团,七十年来艺脉赓续、氍毹不辍,不仅继承了前辈大师的流派精髓,也始终坚守着“传承不守旧,创新不离根”的艺术信条。在《齐白石》的创排中,这种历史积淀也转化为具体的艺术实践:近十名一级演员甘当配演,乐队坚持“腔随情走、乐伴戏行”,服化道团队精准还原时代风貌。如此种种,既映照着北京京剧院丰厚的队伍实力,更反映出“没有谁是配角,所有人都是作品的一部分”,这种根植于心的“一棵菜”精神。
![]()
上下同心,是攻坚的利器。《齐白石》亮相“十四艺节”期间,北京京剧院领导班子全员抵蓉,每日召开协调会统筹全局、研究细节;联排结束已至深夜,院长秦艳仍明确提出优化意见,傅勇凡导演、朱绍玉老师当场拆解问题,演员们逐字打磨唱腔,乐队反复校准音律,这种“拧成一股绳”的劲头,在创排中无处不在。剧院领导与主创团队没有层级隔阂,满怀坦诚交流的和气;各专业各要素间没有生疏的迁就,充满同频共振的默契——这份暖意融融的氛围,不仅让凝聚力在一次次熬夜改剧本、反复抠动作中持续升温,更将“众人一条心”的向心力,转化为“更上一层楼”的战斗力。同时,剧院树立了“在舞台上检视作品、在演出中打磨提升”的工作思路,将观众反馈、专家意见纳入常态化加工流程;在资源调配中,剧院建立起“精锐力量联动”机制,确保全要素各环节无缝衔接,让每一份专业力量都在协作中精准发力。这种步调一致是对合力铸就精品的鲜活例证,这种精细管理更是对艺术规律的最大尊重——秦艳院长经常谈到:“和谐和睦才能给创作添动力,好的管理才能让艺术少走弯路,两者叠加,匠心才有处安放。”
![]()
大团气场,是责任的本色。拥有深厚历史积淀的北京京剧院,凭借数十年如一日的刻苦用功,淬炼出每逢大事有定力的从容气度。在《齐白石》的打磨提升中,这份从容也化作了舞台上下的磅礴力量:演出足迹遍各大戏曲舞台,深入郊区剧场、大学校园;创新推出“京剧+国画”研学营,快闪活动在“服贸会”惊艳亮相,“普惠式传播”为京剧普及推广提供了新思维、开辟了新路径。当《齐白石》一次次面对重要演出任务与文化传播使命,北京京剧院总是能够凭借这份扎实的功底、这分沉着的静气、这种大团的底气,把京剧艺术的独特魅力传递给万千观众,这种实力、这份气场也赢得了行业内外毫不吝啬的赞誉:“这才是大团大院应有的风范和担当!”而这份担当的本色,也不限于《齐白石》的成功、不止于北京京剧院的自我突破,更延伸为承载国粹事业的责任——当来自全国各地的兄弟院团前来交流取经时,北京京剧院亦毫无保留分享经验,以开放包容、携手同行的姿态,共同书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时代篇章。
![]()
观众回响:
舞台上下的情感共鸣与文化自信
“艺术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这既是齐白石先生的艺术理念,也是新编京剧《齐白石》创排过程中不变的艺术初心,更是北京京剧院坚守“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导向的真实写照。从2021到2025,从首都北京到川渝大地,从“五个一”到“文华奖”,这部作品的生命力,终究将在观众的笑声、泪声与掌声中,化作跨越不同年龄、覆盖不同地域、联结不同群体的的情感共鸣。
多元受众的集体喝彩,见证传统文化的活力。在成都演出时,剧场里既有跟着哼唱的资深戏迷,也有首次看京剧的青年家长,还有百余名中小学校长。一位老戏迷激动地说:“张建峰的醇厚唱腔,把齐白石的精气神儿唱活了!”而一位“95后”观众则在后台留言:“原来京剧可以这么美,水墨京腔的结合太过惊艳。”线上直播中,“哈尔滨戏迷发来贺电”“求巡演到西安”,类似的评论刷屏,也印证着传统文化跨年龄、跨地域、跨群体的时代活力。10月24日的成都高新中演大剧院,伴随着《齐白石》结尾主题音乐响起,这部戏缓缓落下帷幕,台下的掌声跟着台上的旋律在空气中振动,观众们心有灵犀、默契十足,渐渐汇成整齐的节拍,仿佛成了这首乐曲最后的声部。
![]()
创新传播的丰富形式,激活文化传承的基因。《齐白石》在北京的一所高校演出后,同学们问到:“齐白石‘衰年变法’对当代人有什么启发?”主创随之而来的回答亦铿锵有力:“敢于突破自己,就是最好的‘变法’”。这种近距离的互动形式,让京剧更好的走出象牙塔、接上了地气。当主演们以剧中造型现身宽窄巷子、天府广场、成都博物馆、太古里,市民们纷纷驻足点赞、合影留念;剧院推出融合齐白石画作与熊猫元素的文创产品,如同一个个文化使者,将京剧艺术的魅力传递给更多人;“走近艺术”的讲座上,剧组分享创排故事,让观众读懂“台上一分钟”的背后点滴。这些形式、这些内容、这些举措,更让京剧不局限于“古董”和“遗产”,而是可触可及可感知的文化符号。
观众反馈的珍贵养分,滋养艺术进阶的品质。《齐白石》的每一轮打磨,都离不开观众的“金点子”——每当演出结束后,剧院或专门组织“演后谈”,或通过线上问卷收集反馈,既有老戏迷带着笔记本梳理“群演戏份要更鲜活”的细节建议,也有年轻观众留言提出“情感共鸣再强化”的观演感受。于是,团队走进琉璃厂,问询画坊周边“送宣纸”与“评墨色”的市井对话;于是,针对“苏礼斋应更立体”的希望,几句台词的细微改动就让这个角色更显挣扎、更具温度。“观众是最好的老师”——这是北京京剧院的一致共识;“让观众离创作再近一些”——这个理念也使剧目的每一次提升都落在“受众需求”的心坎上。如此这般,“艺术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的初心,便化作了作品愈发精湛的品质进阶。
![]()
阔步前行:
文脉赓续中的使命与远征
“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既是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至高遵循,更是北京京剧院矢志不渝的执着追求。
从“衰年变法”的齐白石到“守正创新”的新时代京剧人,从数版剧本到两座奖杯,从舞台上的经久掌声到盛典上的熠熠星光,新编京剧《齐白石》的故事告诉我们: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一代代传承者的坚守与创新;文化传承的真谛,更在于让作品走进人民心中,在时代的土壤里生根发芽。正如剧中响起的那首《水牛儿》所唱:“先出犄角后出头”——传统文化的传承接力,恰似这破土而出的生命,在守正与创新的碰撞中蓄力,在人民与时代的滋养中扎根,终将绽放出最动人的光芒。
![]()
站在新的起点之上,北京京剧院也将以《齐白石》为缩影,以“永远把高峰立在面前”的信念,用向下扎根的定力、向上生长的毅力、向新而行的活力,弦歌不辍地书写国粹艺术的时代华章,在全国文化中心和“演艺之都”建设中,在繁荣文艺事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征程中,传递皮黄铿锵之音、展现京剧深邃之美、贡献国粹磅礴之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