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山东省唯一!《烟火人间》何以斩获“文华奖”?

0
分享至

11月4日晚,我国专业舞台艺术领域的政府最高奖项——第十八届文华奖评选结果正式揭晓。山东省大型话剧《烟火人间》脱颖而出,成功斩获“文华剧目奖”。

2019年民族歌剧《马向阳下乡记》,2022年民族歌剧《沂蒙山》,到今年的话剧《烟火人间》,山东作品已获“文华奖三连冠”。



话剧《烟火人间》荣膺第十八届“文华剧目奖”

01“百里挑一”的角逐——《烟火人间》问鼎文华奖

作为每3年评选一次的行业标杆奖项,本届文华奖评奖竞争异常激烈。

作品选送阶段,来自全国百余家文艺院团的文华奖参评剧目多达145部,参评作品涵盖话剧、戏曲、歌剧等近十个艺术门类。其中,话剧组参赛作品达16部,是竞争最为激烈、奖项含金量最高的组别之一。



话剧《烟火人间》已在北京、重庆、桂林等地演出

百里挑一,荣获“文华剧目奖”。

最终,《烟火人间》凭借扎实的叙事功底与一流的舞台表现,成功摘得“文华剧目奖”。这不仅是山东省在本届艺术节核心奖项上的重大突破,更实现了继民族歌剧《马向阳下乡记》《沂蒙山》之后的“文华奖三连冠”,标志着山东省在话剧乃至舞台艺术领域持续位居全国领先水平。

精雕细琢,打磨时代精品。

在这样的高难度竞争中,创作者突破传统与自我,以“十年磨一戏”的精品意识,秉持不求速成的“长期主义”,日复一日精心雕琢,塑成《烟火人间》等佳作。

《烟火人间》看似“横空出世”,实则是无数汗水与坚持的结晶。经过两年精心打磨、四十余场巡演积淀,经历数轮修改,边演边调,最终成就了这部观众叫好、专家认可、经得起时间检验的艺术精品。

02“烟火”如何点燃?——《烟火人间》的创作密码

文华奖获奖作品,向来是剧场里的“常驻嘉宾”、观众口中的“必刷剧目”,更是舞台艺术领域里的“标杆之作”。

话剧《烟火人间》,何以摘得这一殊荣?



话剧《烟火人间》以百年历史的里院为背景

故事的“硬核”。

一座两层小楼的院子里,屋角堆着蜂窝煤,几户人围坐唠家常——《烟火人间》一开场,便将观众拉回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青岛里院生活。

该剧以百年历史的里院为背景,聚焦上世纪改革开放进程中“向阳院”居民的日常生活,塑造了劳模杨老十、干部胡文进、锅炉工秦师傅等一众鲜活的普通人形象。

“我们创作的初心是贴近生活、关注普通人的故事,让观众在剧场里看到父辈的身影,感受到那个年代的真情与坚韧。”总导演黄港的话,道出了这个“硬核故事”的魅力所在。



舞台上,“向阳院”的一砖一瓦都是真实还原

舞台上的“创新”。

让“院子”成为“会说话的角色。”舞美设计金卅从创作之初便确立了“这座院子不只是布景,更是人物关系的延伸”的理念。

他带领团队深入里院调研,记录墙面裂纹、台阶磨损、窗棂高度、屋檐弧度等细节,再将这些细节还原于舞台——年代感十足的天线、电线瓷壶,厕所与水房墙面的水渍和苔藓,让舞台上的“向阳院”满是生活质感;360度旋转的立体转台作为叙事核心,院内院外的切换、四季更迭的过渡、相聚离别的场景,都在转台转动间自然衔接。

从春日晨光洒落,到秋夜月色笼罩,小院的四季更迭借光影完成;灯光下的柿子树摇曳生姿,果实由青转红,见证着小院的时序流转。灯光设计周正平说:“用光不是简单地打亮院子,而是要顺着人物情绪与戏剧张力展开。”

“光影要有情感的呼吸”,这让《烟火人间》的舞台不只有视觉冲击,更有了情感温度。



话剧《烟火人间》创作团队在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闭幕式演出后合影

观众的“共鸣”。

对一部真正优秀的文艺作品来说,奖杯与口碑从来不是一道选择题。“这几年看过的最真诚的一部戏”“这就是我们自己的生活……”《烟火人间》在社交媒体上收获了一众观众的好评。

“改”,是《烟火人间》创作全程的关键词,也是其引发观众广泛共鸣的核心。

编剧廉海平说,作品历经数次修改打磨。比如原剧本中“孙金义招工回乡”的场景,因戏剧结构的调整,“精简”为台词叙述;锅炉工秦师傅牺牲的这段情节,因观众反馈“过于沉重”被删去……

甚至在桂林演出时,导演黄港根据现场观众的热情反馈连夜修改,让第二天的演出节奏和观众情绪衔接得更流畅。

03“号角”如何吹响?——文艺精品的“创作密码”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

不止“文华奖”,山东的各种文艺精品,在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五个一工程”奖等不同领域的领奖台上捷报频传,可谓佳作不断,精品迭出。

这些精品力作,各擅胜场的同时,也藏着共同的“创作密码”。

精益求精,创作过程“死磕”。

有人说,快节奏的当下,“慢工出细活”已经过时了。但事实是,时代再变,打造精品的核心逻辑从未改变——只有持之以恒,耐住寂寞,才能拿出经得起时间检验、叫座又叫好的作品。

比如,斩获第十六届“文华大奖”的原创民族歌剧《马向阳下乡记》,编剧代路数易其稿,从80万字的素材里精挑细选,最终凝练成2万字的鲁版乡村歌剧剧本。

报告文学《靠山》的作者铁流,花了14年时间翻山越岭,采访了上百位支前模范及其后人,积累了超千万字的口述史料,终于写出这部50万字、获“五个一工程”奖的作品。



原创民族歌剧《马向阳下乡记》荣获第十六届“文华大奖”

扎根生活,作品自带“温度”。

文艺创作不能“闭门造车”。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既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作品打动人心的关键所在。

获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的《雪山大地》,获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的广播剧《中国船长》、报告文学《国家记忆》,获鲁迅文学奖的长篇报告文学《中国民办教育调查》、报告文学《第四极:中国“蛟龙”号挑战深海》……

这些获奖作品无一不是作者深入生活、现场观察,然后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创作出来的。



在多媒体加持下,现代京剧《弄潮》既继承了中华戏曲的美学传统,又极具科技之美

守正求新,现代科技“赋能”。

正如“每一个时代的文学,都有新的写法”一样,如今的文艺创作在科技的加持下,正打开新空间,拓展新可能。

比如,现代京剧《弄潮》通过多块冰屏与多媒体技术的融合,将现代化、智能化的港口场景生动呈现在舞台上,既保留了京剧的艺术精髓,又用新科技赋予作品年轻态的表达,让传统艺术焕发出新活力。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期待山东的文艺舞台能够氤氲更多《烟火人间》,时代的艺术天空始终群星璀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闪电新闻 incentive-icons
闪电新闻
山东广播电视台资讯首发平台
273954文章数 236845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