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荷兰安世半导体突然宣布,停止向中国东莞封装测试工厂供应晶圆。这场以荷兰打头阵、欧盟27国站台、美国暗中推波助澜的断供行动,表面上是合规操作,实则是一场“混合型围剿”。
他们打着公平贸易的旗号,实则是一招招精准打击中国科技产业链的“组合拳”。荷兰为什么突然出手?欧盟的底牌还有哪些?这场没有硝烟的技术战,中国又会如何应对?
![]()
东莞工厂的“断粮”来得毫无预兆。10月26日,安世中国收到通知,晶圆不再供货。晶圆不是普通材料,它是制作芯片的“面粉”,没有它,芯片制造链条就会中断。
东莞的这家工厂,是中国芯片封测环节的重要一环,供货一断,影响的不止是国内企业,还有全球汽车、电器、通讯等整条生产线。
![]()
这次断供的操作表面上由安世CEO拍板,但业内普遍认为,这是荷兰政府的授意。因为就在消息公布前不久,中国方面刚刚限制了部分芯片出口,而安世正是受限企业之一。显然,这是一场有来有回的交锋。
荷兰之所以敢带头挑事,背后站着的是欧盟的27个成员国,还有美国那只“看不见的手”。法国总统马克龙早在去年年底就高调呼吁使用“反胁迫工具”,要欧盟联合起来对中国展开经贸反制。这种工具2023年12月正式生效,权限涵盖关税、投资、技术限制等,被称为欧盟的“经贸核武器”。
![]()
这一次,荷兰显然成了第一个“扳机”。安世断供后,欧洲媒体一片欢呼,认为中国半导体产业将遭重击。但中方的反应却出人意料地淡定。安世中国很快发出公告,声明公司早已储备了足够的库存,足以支撑至年底甚至更久,同时已经启动了国产替代和多地验证。
这让荷兰这记重拳,仿佛打在了棉花上。原本想让中国“下跪求饶”,结果发现对方早已做好准备,根本没有慌乱。
![]()
其实这场混合战早已有迹可循。早在9月,中国就开始收紧稀土出口,尤其加强了对高端稀土的技术管控。稀土作为新能源、航空航天、军工、光电等产业的核心原料,中国掌握着全球90%以上的高纯度加工能力。
荷兰这边刚刚断供,欧盟委员会随即在11月3日低调表态,说正在与中国就稀土出口细节进行谈判。他们还特意强调,希望中方能够“稳定可靠地”继续供货。
![]()
这就很耐人寻味了。在半导体领域想卡中国脖子,在稀土原料上又得看中国脸色,欧盟的姿态一下子就软了下来。
荷兰的第二波操作也没有停。在中国启动反制、限制安世芯片出口后,荷兰方面又一次跳出来,进一步加码断供。这一次的动作更大,直接影响到了全球汽车芯片供应。有外媒爆出,日本本田海外年产20万辆的整车工厂,已经因为拿不到来自安世中国的芯片而被迫停产。
![]()
这让整个欧盟开始感到焦虑。欧盟内部原本就对是否应该全面跟进美国对华技术封锁争议不小,汽车芯片一出事,让一些国家开始动摇。
欧盟贸易与经济安全委员谢夫乔维奇就公开表示,安世半导体中荷争端是可能影响全球的重大问题,欧盟愿意介入协调,推动双方沟通。这与几个月前高调喊打喊杀的姿态,形成了鲜明对比。
![]()
荷兰这次本想打个“样板仗”,结果不仅没打疼中国,反倒激发了中国半导体行业国产化的速度。而且巧合的是,就在荷兰宣布断供后不久,中美也在马来西亚和釜山举行了会谈,双方在多个分歧上达成共识。白宫甚至在11月初公开宣布,中国已经恢复对美部分汽车芯片供货。
这释放出一个强烈信号:中国的应对策略已经从全面防守转向有选择的回应,荷兰成了唯一一个被实质性反击的对象。
![]()
这也意味着,未来一段时间,美国可能暂时退出混战,中国则把重点放在应对欧盟的27国。欧洲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有些国家是跟着美国走的,有些是观望,还有一些是迫于产业自身压力,不得不参与。
断供行动的真正后果已经开始显现。不是中国技术倒退,而是欧洲企业开始感受到“反噬”。没有晶圆,芯片出不来;没有安世中国的产品,汽车组装线停摆;没有稀土,新能源设备进度受阻。
![]()
欧洲意识到,中国不仅是工厂,更是技术的源头和资源的掌控者。ASML是荷兰真正的“底牌”,掌握着全球最先进的EUV光刻机制造能力,占据全球市场的80%。但到目前为止,荷兰并没有对华断供光刻机。
原因很简单,一旦动了ASML,不但中国反制会立即升级,欧洲自身的损失也将是天文数字。ASML每年对华出口额数十亿欧元,是其最大海外市场之一。
![]()
欧洲议会内部已经开始有声音质疑:继续对华高压,是否会加速中国实现光刻机国产化?这个问题确实值得他们认真思考。中国在28nm光刻机领域已取得突破,正在向更高水平推进。如果真的被逼到墙角,那反而是中国国产替代的加速器。
如今的情况是,荷兰出招太快太猛,欧盟来不及协调,结果一上来就把自己逼到了骑虎难下的境地。而中国这边不仅没乱,还顺势推动了整个半导体产业链的重构和国产化。
![]()
西方本打算通过“混合战”模式,把中国科技发展拖慢甚至打断。他们动用媒体、规则、贸易壁垒、法律诉讼、国际仲裁等手段,试图一网打尽。但现实却是中国市场规模巨大、产业链完整、政策支持强劲,应对空间非常大。断供、封锁、抹黑,已经不再是能让中国停下脚步的工具。
与其说是荷兰断供中国,不如说是中国借断供之机,推进了自身的产业独立。欧盟今天打出的“技术牌”,明天就可能变成中国的“学习材料”。这场混合战,虽以技术为名,实则是对中国崛起的恐慌反应。
![]()
每一次封锁,都是对中国自主创新的一次助力;每一个围堵,都是对中国市场价值的再确认。荷兰如今已经陷入尴尬的局面,不仅没有达成政治目标,反而让自己在中欧、美欧之间摇摆不定,成为典型的“里外不是人”。
这场“断供风波”,对中国来说是一场应变训练,对西方来说却是一次战略误判。未来的科技博弈,必然是持久战。谁的耐力更长,谁的系统更完整,谁就能笑到最后。混合战开打,中国不慌,反成催化剂。荷兰打头阵,却未能撼动大局,反倒加速了中国科技自主的脚步。
信息来源:
[1]荷兰安世“断粮”东莞工厂,国内供应链影响几何?三家上市公司代理商回应来了 每日经济新闻
[2]荷兰“强抢”中资半导体企业引发芯片断供,美欧日车企无一幸免 观察者网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