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新闻网11月6日讯从“好房子”到“好社区”,我们究竟还需要什么?傍晚六点,双凤桥TOD,夕阳透过玻璃幕墙,在“隔壁子”未来社区的阶梯剧场洒下斑驳光影。刚下班的“90后”设计师小李端着咖啡走进自习区,那里有他固定的座位;在社区剧场“思享社”内,一群年轻人正排练即将上演的音乐表演……
![]()
这不是理想社区的“蓝图”,而是成都轨道集团旗下创新型社区商业空间“隔壁子”在双凤桥TOD的日常一景。
在政府大力推进“好房子”建设的背景下,一个更深层次的议题逐渐浮现:有了“好房子”,如何营造“好社区”?如果社区商业仅是基础配套的集合,它能否承载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更多期待?
2025年6月,成都《双凤桥TOD·隔壁子》获央视《新闻联播》《新闻直播间》《朝闻天下》三大栏目的集中报道。引人深思的是,引发热议的不仅是空间本身,更是其作为一个商业项目,对社区“软件”的极致关注——那些看不见的运营理念、社群文化与价值主张,重新定义了社区商业的边界。
![]()
“硬件易建,软件难塑。”一名社区研究专家指出,敢于在“软件”方面投入的商业项目,正是当前社区建设中最稀缺的力量。
好社区的挑战:当“商业”遇见“温度”
2025年,《成都市“好房子”建设行动方案》出台,明确提出“推进完整社区建设”。房子可以快速建成,但富有活力的社区却需要时间与内容来滋养。
作为一个社区商业品牌,“隔壁子”为期一年的实践回应了一个核心问题:商业能否成为构建温暖社区的催化剂?它的答案是真正的“好社区”不仅需要硬件满足居住需求,更需要软件实现情感联结与社会支持。这要求社区商业必须从“提供商品”转向“营造场域”,从“管理物业”升级为“运营社区”。
![]()
成都轨道城市商管相关负责人表示,人们常常将社区商业理解为商铺的集合,但实际上,它应该是生活关系的枢纽。“隔壁子”试图探索的是让商业行为本身成为重构邻里关系、让消失的“附近”回归生活的过程。
这一探索的背后是对城市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在城市化进程从“粗放扩张”转向“精细运营”的今天,社区的软实力与商业的人文温度,正共同成为衡量城市品质的重要标尺。
重构社区商业:隔壁子的“软件”五大维度
在“隔壁子”,社区的“软件”不是商业的装饰,而是其核心产品。它体现在空间、社群、服务、生活与模式五个维度,共同构成一套以“人”为中心的社区商业新操作系统。
走进“双凤桥TOD·隔壁子”,其空间逻辑与传统商业截然不同。室内将最高的优质位置让渡给成都图书馆,居民可在此自由借阅。“这里不像传统图书馆,更像一个大的公共书房,读者之间会自然地交流读书心得。”读者小朱说。
![]()
由废弃游泳池改造而成的“思享社”阶梯剧场,保留了原有的弧形结构,成为邻里观影、音乐分享和话剧排练的活跃场地。“隔壁子”运营负责人表示,空间不只是容器,更是情感的发生器。“隔壁子”将商业空间让渡给公共交互,因为人与人之间的相遇,是这个空间能产生的最高价值。
在“隔壁子”一周年实践展览墙上,一组数据引人注目:15个活力社群、200余场社区活动、5000余人次在此建立联结。
从读书会到宠物社群,从手作工坊到亲子俱乐部……这些无法直接产生交易的活动,却是“隔壁子”运营的核心。当居民因共同兴趣而产生联系,他们与这个空间之间就建立了超越交易的情感纽带。
![]()
“隔壁子”社群运营团队认为,这种基于真实互动沉淀的信任是任何营销活动都无法短期构建的、最稳固的“关系资产”。关系比流量重要,信任比坪效持久。社区商业的核心不是商品,而是人与人之间的深度连接。
最具创新性的是“隔壁子”对公共资源的整合方式。它与成都市武侯区就业服务总站携手打造“蓉易就业”社区服务平台,将专业的就业创业服务嵌入其中;联合共青团成都市委等推出“轨道青年夜校”。
这些看起来“不太商业”的举措却让社区商业成为城市服务的温暖接口,构建起“支持型社区生态”。项目策划团队负责人强调,当商业空间能承载公共服务的价值,它便重新定义“最后一公里”的吸引力,成为居民离不开的“生活中心”。
在“隔壁子”,内容运营不仅是活动策划,更是一种持续的生活方式提案,通过四季流转的主题内容——春天的美的流动特展、夏季的可持续快闪、秋季的非遗文创美学展、冬季的社区记忆展,构建了一个“常来常新”的社区场域。
![]()
项目内容策划负责人表示,每一次活动、每一场展览都是对什么是好生活的一次真诚回答。这种以内容为纽带的运营模式通过持续输出环保是时尚的、传统是珍贵的、艺术是美妙的等价值理念,将商业空间转化为具有精神归属感的生活场域。
如果说空间、社群、服务与生活提案是“隔壁子”的四大支柱,那么其背后的模式创新则是对社区商业逻辑的一次根本性重构。当传统商业追求租金收益和销售业绩时,“隔壁子”将社群活跃度、居民参与感、社区凝聚力等社会价值指标置于同样重要的位置。
这种价值取向的转变让它的商业行为从单纯的“商业价值”转化为“社会价值与商业价值的统一”,为其赋予持久的生命力和深刻的公共属性。
![]()
启示:有温度的社区商业是未来城市的刚需
“隔壁子”的探索提供了一种关键启示:在新时代,社区商业的成功不再仅取决于它卖什么,更取决于它如何重新定义与居民、与社区的关系。
作为成都轨道集团孵化的社区商业品牌,“隔壁子”展现了国有企业在商业领域的创新可能——它不仅是空间的提供者,更是社区生态的构建者、公共价值的共创者。它证明,温情可以在高效率的城市化进程中保留,归属感可以在流动的现代社会中重建,而这一切需要的是对社区“软件”的精心打磨以及商业向善的勇气。
![]()
软件是商业与社区共荣的灵魂
在城市从“好房子”迈向“好社区”的进程中,“隔壁子”提供了一种关键思路:硬件决定社区的下限,而软件决定社区的上限。
值得期待的是,“隔壁子”的模式正从双凤桥TOD走向更多轨道TOD社区。“马厂坝TOD·隔壁子”将构建全龄友好、代际共融的“家庭成长型社区”;“陆肖TOD·隔壁子”致力于为城市新菁英打造兼具能量与温度的社交型邻里;“龙潭寺TOD·隔壁子”则以文化为脉络,为“新城市居民”营造根植地域、融合传统的创新生活场。
![]()
这三个全新项目的陆续呈现,标志着“隔壁子”正从一处“社区实验田”演进为相互连接、彼此滋养的“TOD社区生态网络”。
未来,当在成都各个轨道TOD社区看到“隔壁子”时,看到的将不仅是一个商业品牌的成长之路,更是成都轨道集团对“什么才是好生活”的持续探索与温暖回应。
一条以轨道为脉络、以人文为底色的城市生活新图景正徐徐展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