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碧树西风
来源:记忆承载
文章已授权
那天讲新周期的时候,在第二个话题里拿一个读者举例子。
之后就看到很多关于这个例子的留言,有些读者讲,自己采用同样的投资策略,不舒服,不喜欢。
也有些读者跟我讲述他们的策略。
那我们今天来讲一个人生观的话题。
就是说我怎么看待世间的一切种种选择。
我小时候那个年代,大多数人的选择面是极窄的。
老师跟同学们讲,你们为什么要好好读书?因为好好读书可以当干部,否则你只能当工人。
为了激励同学们,还跟大家讲,你们想想看,那些没有城市户口的学生,他们如果读不出来,就永远都是农村户口了。
所以要珍惜课堂上的时间,因为有人比你们更渴望读书读出来,而将来,他们都是你们在考场上的对手。
这就是我们小学时的大环境。
老师会告诉你,不要想,你没有资格想,轮不到你想,你要做你该做的,否则,你就会被社会惩罚。
很多年以后,我人到中年了,听过一个网红名师讲话,跟我小学老师一个调调。
就是说你带孩子去火车站体验下,带孩子去飞机场体验下,你让他明白不读书是什么下场。
那么到了我中学时代,社会风气变了,变成了赚钱的迫切性。
有很多人出国打工了,哪怕是去日本,一天赚的也抵得上国内一个月。
那个年代没有互联网,报纸上也在讨论,讨论外国人怎么看待这些出国打工的国人。
有很多欧洲人不理解,不理解你们为什么和太太两地分居,错过子女的成长,在我这里没日没夜的工作。
你也没有任何娱乐,醒来就是工作,倒头就是睡觉,你们是热爱么?
好像也不是,那为什么?
我们外出务工的人就讲,为了攒钱,我想攒二十年的钱,回国,和家人团聚。
这二十年来的两地分居,就是我要支付的代价。
这套思维方式,一直到零几年,我参加工作的时候,依然是流行的。
流行什么呢?流行说十年赚足一辈子的钱。
相亲的时候男方直接亮出工牌,告诉女方自己也没有时间谈恋爱,你看工号,如果OK就结婚。
女方一看某某大厂的,工号前多少的,直接对标过去就知道身股是多少,然后就嫁了。
从此男方成天加班出差,女方在家带孩子。
然后业内流传某大厂的段子,一个高管跟老板讲,再这么不着家,我媳妇有意见了。
老板很诧异,有意见休了她呀,有钱赚还怕没媳妇。
结果这个高管还是辞职了,事后还写了一篇小作文,大概的意思是说,三观不合。
你把这套逻辑延伸到现在,依然有读者在问我,送孩子出国留学划不划算,自己选择某个行业划不划算,甚至,包括选择某个投资策略,划不划算。
我这个人的价值观,或者说,我做决策的习惯永远是先把喜欢的分一堆,不喜欢的分一堆。
然后只讨论喜欢的里面,划不划算。
我不接受把所有的,无论喜不喜欢,都搁在一个篮子里,去笼统的讨论。
我认为这是讨论不出来结果的。
00年的时候,我在寝室里玩三国志5,我的室友玩英雄无敌。
我们俩都想说服对方玩自己的,一起玩可以讨论,有意思嘛,但到最后,也没人妥协。
明白我这句话的借指么?
我没有说英雄无敌不好玩,它非常经典,但问题在于,我有没有权力说一句我不喜欢?
我有权力呀,我是个人呀。
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我活着不开心,那我这辈子就没意义了呀,难道不是这样吗?
孔子有句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25年前,作为一个大学生,玩游戏都能玩明白的事情,到了如今这把年纪,难道你还要我去强迫别人么?
好比我的孩子,如果他说他喜欢西洋文化,他喜欢拥抱世界,那我就支持他留学,甚至支持他留在国外工作。
反之,如果他不喜欢,他更喜欢跟从小到大的朋友们在一起,那就随他去呀。
我们很多人总喜欢讨论美国赚多少,国内赚多少,物价是多少,这个多少,那个多少,比来比去都是钱。
那人的心,得有多穷?
人首先是个人,他有很多方面的诉求。
美国大厂给你50万美元一年,代价呢?你的择偶范围变窄了,更难见到爸妈,大家聊的话题变得不是你喜欢的了。
国内大厂同等职位给你150万,名义收入是下降了,但你可以遇到更多适合的女孩子,大家聊的玩的,也是你喜欢的了,而且你也更容易见到父母。
这才是一个完整的对比。
上一代人愿意为了挣钱去欧洲当保姆,不等于下一代人也愿意。
现在的年轻人说我不乐意住人家家里,给钱我也不乐意呀,我有没有权力不乐意?
有。
你有权利不出卖自己的一辈子,就只为了换人家花花绿绿的票子。
2007年的时候,我师父从美国思科总部给我递offer的时候,我就是以这个理由拒绝的。
我说我太太去了也没工作,也没朋友,文化也不适应,她也不开心。所以薪水涨七倍,我也没兴趣。
因为我是个正常人,我的心没那么穷,首先要我玩得开心,在这个前提下,我们才讨论谁给钱多给谁干。
你注意,我没有说过我师父不好,他人很好。
他给我offer,就像我小时候我父母希望我上岸一个道理,都是站在他们的视角下,推荐了他们觉得好玩的游戏,推荐了他们的英雄无敌。
我表达的是,你喜欢玩,不等于我也喜欢玩。
就像我从来没有讲过美国不好,美国是一款很经典的好游戏,适合很多很多人。
包括我自己,虽然没有在美工作过,但后来做投资做的也一直是美国市场。
但是,我想怎么玩,那是我的事儿,不是说你好我就得跟你走。
允许自己跟着本心走,这就叫拿自己当人;允许别人跟着本心走,这就叫拿别人当人。
我知道有很多人不这么想。
他们觉得扭曲自己,扭曲孩子,都无所谓,只要赢就OK。
我见过那种老大哥,生了十个八个,赛马,谁优秀,谁继承家业。
我的看法就五个字:脑子进水了。
做人最重要的是开心,不开心活个DER啊?
逼着这十个孩子去做不想做的事情,毁掉十个人的人生,就为了你所谓的家业传承?
不至于,也不值得。
我非常理解咱们当年有多穷,当年有多少的不得已,我这个岁数的人,也是打那个年代过来的。
但问题是,咱现在已经不穷了,犯不着让下一代人还像过去那代人那么个活法。
生意,不就是个游戏嘛,大家喜欢就玩喽,不喜欢就散了呗。
都不喜欢玩了,还逼着一群人,去玩,去玩,去玩,这是内心深处有多穷啊?
我对自己的员工都没这么变态过。
我安排工作都是先问对方兴趣,玩玩呗,有瘾再继续,没瘾那就换个。
你没必要因为这个岗位钱多就强迫自己没瘾也要硬上,不值当的。
时间长了你就明白,只有开不开心是你自己的,其他都是假的。
我就没有见过一个人抱着上坟的心态去上班,能做好的。
对你自己来说,那是浪费生命,你是个人,你不光是来工作的,你选择这家公司这个岗位,也是选择了一款游戏,选择了一个角色。
你学会把自己当人,玩你喜欢的游戏,喜欢的角色,你上瘾了,绩效就不会差。
而且你会不断地创新,从而取得成功。
同样,站在老板的视角下,把员工当人,也是为了把自己当人。
因为你不把他当人,就等于你也不把自己当人。
你的每个员工都不情不愿,都不愿意玩了,你还得盯着他们玩,那你自己活得跟周扒皮一样,成天半夜学鸡叫,你不嫌累啊?
你挣钱难道是为了折磨别人的同时也折磨自己么?
那咱这是图啥呢?这是治得了身穷,治不了心穷了?
你把这点简单的跟个一一样的道理想通透了,我们去看投资策略是非常清晰的。
那天讲新周期的时候,有读者给我推荐了加杠杆买入股指期货的策略,因为有贴水赚。
我听得懂你说什么。
国内和美国不一样,国内做空的工具很少,做空股指期货的人多,就会导致它的价格比股指的价格低。
那么你做多股指期货就相当于借钱给这帮做空的,你挣个利息钱。
如果你坚信长期看,股指上涨,那你做多股指期货,就挣两份钱,利息+上涨。
即便下跌,因为有利息补贴你,熬得年数久了,利息总能弥补下跌的损失。
我听得懂你这套逻辑,那我告诉你,这个前提是什么?是你愿意接受下跌的损失。
你既然愿意接受回调,愿意扛损失,那你做多美股岂不是赚更多。
俗称你的利润是四个字带来的:你愿意抗。
就像乌龙指也是四个字带来的:你愿意等。
每个人愿意的不一样,所以这里面无所谓对错。
马未都喜欢逛市场,逛这个过程就是等,好容易遇到一个卖家卖错了,我捡了个漏,这就是乌龙指。
他喜欢这一刹那的爽感。
09年,10年的时候,我试图拉着太太一起捡乌龙指,她一看就很讨厌。
她说,我买件衣服,当场觉得买错了还能退呢。
人家投资人敲错了数字,为什么不给他一个1分钟内反悔,交易作废的机会?
他又不是诚心以那个价格卖,他就是敲错了,你凭什么平白无故捡走人家几万几十万的?
所以你让她捡乌龙指,她不会爽,她只会觉得,我一辈子心都不安。
你看,你不喜欢这个游戏嘛,那就玩别的好了。
我当年那么缺钱,都没有强迫我太太一定要去帮我,一定要去做自己不喜欢不认可的事。
那你们是自己跟自己有仇么?
所以我从来都没觉得我们的年轻人整体上出过什么问题,你去全世界看看,别国的年轻人,有的在创新,有的在嗑药。
而我们的年轻人,有的在创新,有的在看爽剧,这已经是全球最优质的年轻人了,你还要啥自行车。
这世上没啥对的错的,那只是一堆不同的游戏。
千万别觉得谁赚到钱了,你没赚到就有错失的感觉。
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赚到钱,那赚的是窝囊费;一辈子都在玩自己喜欢的,你在自己喜欢的前提下,还把钱赚到了,那才叫本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