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行业在漫长寒冬后,终于等来一丝暖意。
今天,碧桂园的一纸公告让持续近一年的境外债务重组大戏迎来决定性转折。
![]()
公告显示,碧桂园的境外债务重组方案在债权人会议上获得压倒性支持。
银团贷款债权人组赞成金额比例达83.71%,美元债及其他债权人组赞成比例高达96.03%,远超法律规定的通过门槛。
要知道,这次纳入重组的境外债务规模高达17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270亿元),涵盖34笔不同法律辖区的债务,能取得这样的投票结果,意味着碧桂园化解巨额债务危机跨过了最艰难的一道坎。
重组完成后,碧桂园预计降债约117亿美元(约840亿元人民币),每年还能节省巨额利息支出,新债务期限最长达11.5 年,财务缓冲空间大幅拓宽。
无独有偶,近期融创也传来重磅消息,二次债务重组获得高等法院批准,预计削债近600亿元人民币。
![]()
自暴雷后,融创一直在积极自救。
孙宏斌四处奔走,通过股权稳定计划维持股东权益稳定,企业还推出 “菜单式” 重组选项,涵盖现金收购、债转股等多种方式,仅用两个月就争取到超 75% 债权人支持。
此前融创第一次债务重组耗时18个月,而这次二次重组效率显著提升,其境内债重组已削减近70%公开债,境外债采用全额债权转股权方式,未占用境内任何资金资源。
头部房企的突围其实是行业的重要信号。
中指研究院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0月底,21家出险房企化债规模约1.2万亿元,极大减轻了短期公开债务偿还压力。
进入三季度以来,不仅碧桂园、融创,旭辉、龙光等多家房企的债务重组都取得实质性突破,行业风险出清进程明显提速。
![]()
△部分房企债务重组进展。来源:中指研究院
这些企业通过资产出售、债务展期、债转股等多种方式削债,逐步改善资产负债表,为行业复苏扫清障碍。
当然,现在说行业完全回暖还为时尚早,市场仍处在深度筑底期,信心修复需要时间。
放眼全国楼市,2025年前10个月,TOP100房企销售总额为28967.1亿元,同比下降16.3%。
10月单月百强房企销售额有所回升,环比增长3.7%,市场整体延续筑底态势。(数据来源:中指研究院)
部分房企如融创中国在债务重组后仍面临经营业绩改善、“保交付”任务收官等挑战。
2025年上半年,融创中国收入199.9亿元,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约128.1亿元,资产负债率仍高达94.73%。
碧桂园前10个月权益合同销售金额同比下降31.3%,显示销售端仍承压。
无论如何,头部房企的债务重组突破无疑是给市场注入了宝贵信心。
1.2 万亿元的化债规模背后,是出险企业自救的努力,也是市场各方对行业未来的期许。
这些企业通过削债轻装上阵后,不仅能更好地推进保交付,更能逐步回归 “开发—销售—交付” 的正常循环。
说到底,房企的债务重组不是终点,而是重生的起点。
碧桂园、融创的案例证明,只要拿出诚意满满的方案,积极与债权人沟通,同时守住经营底线、盘活优质资产,就能在行业调整期找到出路。
随着越来越多房企完成风险出清,叠加政策层面的稳楼市信号,当市场筑底回稳时,这些历经考验的企业有望率先迎来新生。
而行业也将在风险化解中逐步回归健康发展轨道,这对购房者、企业和整个市场来说,都是值得期待的方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