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沉默的荣耀》播出后,吴石与南京的故事蔓延到新媒体上。地方史学者张元卿也刷到这些短视频和小文章,“但我总觉得这都太简单了,不能只是到翠琅大厦楼下走一走,到百子亭走一走就了事了。”于是在11月2日下午,一场题为《吴石在南京的生活与交游》的分享会在南京朴阅书店举行,张元卿通过他的多年研究,从地理、文学与历史文献上,查证吴石在南京的生活轨迹。
![]()
五台山村旧址所在地
五台山村在哪里
“自媒体做视频的,很多都跑到翠琅大厦、百子亭去,没有人到五台山村去,因为五台山村这个地名已经消失了。”张元卿说。
分享会上,张元卿通过南京老地图和旧报刊杂志的相关报道,一步步缩小排查范围,逼近历史发生地。
据相关史料,1911年,吴石就曾来到南京,住址不详。第二次到南京是在1934年,居住在五台山村的一栋三层小洋楼。
“按《南京地名大全》,五台山村位于今华侨路南,慈悲社西侧,当时为国民政府邮政储金汇业局。因西邻五台山,以山名为名。”他和另一位地方史学者尹引前不久去当地做了一番考察,根据老地图,他们认为现在的“兰之堂”就是当年五台山村的旧址。
五台山村的建设年代,《南京地名大全》上写是1925年建,1945年以后是邮政局的宿舍,而《邮政志》上写,五台山村1919年开建,1934年建成。张元卿在1932年11月的《南京晚报》里查找到一则社会新闻《良友里闹鬼 五台山村亦闻鬼哭》,该文明言“良友里位于四条巷”“五台山村,位于五台山之下”,1932年夏竣工。张元卿认为,这个日期应该是非常准确的。
那么,南京那么大,吴石为何要选择五台山村这个地方落脚呢?“我们研究城市历史的一个入手处,就是一定要研究街区和民国的小区。这不是只研究里面的一户或几户,而是做整体研究。这样才能还原当年的人物构成和空间分布,历史的真相才会显现。”张元卿说,据他统计,五台山村共有51个门牌号码,其中11户住着福建人。“吴石在五台山村住在哪一号,还需要继续考证,但五台山村的3号、5号、8号、9号,居住的都是福建人,其中有几位还是闽侯人,和吴石是老乡。辛亥革命元老王孝缜住在8号,当时任参军处参军,是他把何遂带到广西参加革命。而何遂正是把吴石的革命引路人。住在10号的是俄国的布尔林,在陆军大学教务处任兵学教官。当年吴石回到南京后,也在陆军大学任教,是他的同事。”
张元卿介绍说,从晚清起,我们就能看到福建人特别抱团的现象,吴石之选择五台山村,应该和这里住着很多福建人,有他的老乡、同学和同事有很大关系。
但他们在那里居住时间不长。吴石将军之子曾著文回忆他们在五台山村居住的情形:“1934年夏,我们全家回到南京,在五台山村租了房子,房子一共三层,我们住二、三层。一层住的是一对老夫妻,看起来十分穷困潦倒,他们用两个铁皮箱拼成一张床,上面铺着俄国毛毯。父亲说,他们是白俄,多半是沙皇时期的贵族,无法在国内生存,流亡到中国。这样的人到处都有,十分可怜。他让母亲有时间顺便买些香肠之类食品给他们送去。那年夏天,南京酷热难当,家里买了大块大块的冰放在房间里防暑降温。一天中午,温度高达40多度,白俄老太太受不了,竟热死在房间里。母亲每天都心惊胆战,赶紧另找房子。”
![]()
吴石与何遂合作的《长江万里图》局部
吴石的朋友圈
吴石随后搬家到百子亭十二号,那是一栋三层独立洋楼。按张元卿的排查,当时在百子亭居住的,还有唐生智、桂永清、廖运泽等人。在那里,吴石编纂了一部《兵学词典粹编》,影响不小,甚至连蒋介石都为这本书专门题词——“研究兵学之良导”。
百子亭十二号现已不存。按张元卿、尹引的探访,这处地址应在桂永清别墅的斜对面。两者间隔着一条马路。
吴石之子回忆说,“父亲在参谋本部任职,兼陆军大学教官。我被安排进南京鼓楼小学念书。之后的两年多时间,我们家的生活过得十分安宁、和谐。这段时间是我们过得最幸福的日子。父亲喜欢书法,常常一早起来就练书法。这是他在军校时期就养成的习惯,数十年如一日,从不间断。我有时在旁边替父亲研墨,看他写字。”在百子亭生活的这段期间,吴石还教孩子练字,还为他写了几张正楷临着练。
吴石一直和福建籍文人走得近。在福建籍诗人中,何振岱有诗名,吴石跟他学习诗歌。1935年,何振岱在日记中记载,吴石寄峩参、巴锦、酒与枸杞等保健品与日常用品给他。1936年何振岱到南京,也是住在吴石百子亭十二号的寓所。吴石在南京和同乡时常发起雅集,互相之间有很多互动。在何振岱的日记中,有一首诗作,就记录了他与吴石等人夜游玄武湖的场景:
鸣雨篷头绝好听,
归途霁景又扬舲。
二分带得扬州月,
七夕还看白下星。
从诗意看,夜游玄武湖的日期,应该就在某一年的七夕节。
吴石与福建人何遂关系也很好。何遂在南京普陀路4号的老宅正是两人常聚的地方。他们多次联手作诗绘画。2023年,由他们合作的《长江万里图》入藏国家博物馆。
吴石在百子亭十二号一直居住到抗战全面爆发。
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吴石再度来到南京,当时他与好友、时任江宁要塞司令的胡雄共同租住在翠琅村1号。1994年胡雄夫人曾带儿子儿媳回国,故地重游,参观了翠琅村1号。这处住所现已不存。这也是被众多网友多次提及的地方。
据地方史学者尹引介绍,在南京,吴石除了日常本职工作外,也参加了福建旅京同乡会,并多次为福建奔波。在1948年9月29日《干报》上,吴石将军发表《一年来闽旅京同乡会报告》。据这份报告,在福建铁路之建设、粮食、救灾等等方面,同乡会助力甚多,其中吴石也出了不少力。
1948年6月,福建下道一带大火,同乡会一方面发动急赈募捐,一方面商议由福建省银行南京分行先行垫付二亿元。得知福建水灾消息,吴石联系在南京的闽籍立法、监察委员,以及旅京同乡人士商议急赈办法。这次救灾会议就在南京翠琅村1号举行。
现能查考到的吴石将军最后一次回南京是在1949年初,当时他任福州绥署副主任之职,奉李宗仁之命回南京。按当时媒体报道,本来是要派出和平代表团北上,吴石为代表团的随员之一,担任军事小组的重要参赞人员。
![]()
蒋介石曾为吴石著作题词
1949年元旦,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统治集团并不甘心失败,发表“求和”声明。14日,毛泽东发表关于时局的声明,并提出和谈的八项条件。21日,蒋介石以“因故不能视事”为由宣布“引退”,由李宗仁代理“总统”职务。第二天,他便以“代总统”身份表示愿以八项条件为基础,进行和平谈判。吴石将军就是在这时接到回南京的命令。
这个和平代表团在2月上旬出发,但在能查考到的名单里,并没有发现吴石的名字。不久,吴石调任国民党“国防部参谋次长”。之后,他跨过海峡,去往台湾。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臧磊
校对 陶善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