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精读君陪伴你终身成长的第4404天
精读君通识词典已上线2159个词条
前段时间刷到一则求助帖,网友说,自己总被别人的坏态度牵着走。
公交车上,司机一句不耐烦的回应,会让她沮丧半天;工作里,同事一个敷衍的眼神、一句冷淡的语气,也会让她反复琢磨“是不是自己做错了什么”。
她明知这样内耗没必要,却始终找不到改变的突破口。
看到这段文字时,我瞬间想起身边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经历:
有人因为老板的一句批评,连夜推翻所有工作成果;
有人因为朋友聊天时语气冷淡,纠结到整宿焦虑失眠;
起初我以为这只是未经世事的玻璃心在作祟,直到翻查资料才发现,“自我主体性缺失”这个概念,似乎能更好地解释这一现象。
当我们把对“自己是谁”的定义权,拱手让给别人的态度时,他人的每一句否定、每一个质疑、每一道审视的目光,都会变成刺向自己的刀。
01
你在意的不是坏态度,是主体性被否定的痛苦
心理研究表明,在主体性缺失的人看来,自己怕的是他人的负面情绪,但其实真正令他们难受的,是自我价值被否定的无力感。
所谓主体性缺失,简单来说,就是把“我是谁”的定义权完全交给了外界。
比如有些人会因为别人说一句“你这点事都做不好”,就认定自己真的很没用,而不会去想对方其实没有真的了解自己,或者压根不是针对自己;
有些人会因为别人一句“你性格太内向”,就强迫自己变得外向、合群,即使那不是自己的舒适区。
当主体感缺失时,我们会下意识把别人对自己的态度,默认为客观公正的评价,即便事实并非如此。
哲学家里萨特曾说:“他人即地狱”。
这句话不是说别人本身很可怕,而是当我们任由他人用态度定义自己时,就会陷入无止境的自我怀疑与自我否定。
这种主体性被侵犯的痛感,才是内耗的根源——并不是你讨厌别人态度差就是玻璃心,有些时候,那其实是我们对自我完整的本能守护。
《被讨厌的勇气》里提到过一个案例:
有位女士总因为上司的冷淡态度焦虑,直到和咨询师复盘疏导后才明白,原来上司那段时间家里有事,对所有人都很冷淡。
而在此之前,她一直把上司的情绪和自己的行为挂钩,笃定是自己有问题,才让上司态度转变。
所以你看,只有把他人态度和自我价值彻底剥离开,你才能跳出内耗,客观判断事情的走向。
我们有时会因别人的一句话、一个烦躁的眼神、一种不友好的语气而纠结,这些纠结,都是在把他人的情绪压力扛在自己身上。
要知道,别人的情绪是他的课题,你的价值是你的底色。
你想要的坚定与从容,需要你亲手把定义自己的权利从别人那里拿回来。
当你能分清他人评价”和真实自我,当你能明白别人的情绪是别人的问题,你有权选择是否承接时,那些意外的突发情况、别人的坏情绪,就再也伤不到你了。
02
对坏态度格外敏感,或许是你曾受过伤
为什么有的人能坦然面对别人的负面态度,而有些人却容易陷入内耗?
其实这里没有什么天赋玄学,出现内耗,不是我们不够坚强,而是一些被忽视的过往,悄悄影响着我们对他人态度的反应。
• 第一个根源,是成长中“条件性尊重”留下的创伤。
前段时间去听一场脱口秀,演员说起自己的童年时提到:
“小时候爸妈总说,‘考得好才喜欢你’‘听话才是好孩子’。
这种带着条件的认可,让我从小就形成一种思维模式:只有做得足够好,我才能得到肯定;只有得到肯定,我才能安心。
成年后的很多时刻,别人的坏态度就像一个“触发信号”,瞬间激活了我‘不够好’的童年记忆。”
这时,小时候的创伤与当下的否定叠加在一起,就会以成倍的负面能量攻击自己。
这种对否定态度的敏感,正是童年“条件性尊重”留下的印记。
• 第二个根源,是心理边界的模糊。
边界模糊的人,会下意识把别人的态度当成对自己的评价,把别人的情绪当成自己的责任。
别人语气冷淡一点,他会纠结“是不是自己说错话了”;别人急着赶路没回应他,他会觉得“是自己惹到人家了”。
心理边界不清,就容易把别人的情绪包袱当成自己的人生考题。
想跳出这种内耗,就要先学会划清“我的事”和“别人的事”的界限。
• 第三个根源,是高敏感人格的情绪放大特质。
研究一些心理文献,你会发现,高敏感人群的大脑杏仁核活跃度更高,对负面信息的捕捉和加工能力,比普通人强很多。
这类人会格外在意他人态度里细节信号,对方语气里的敷衍、眼神里的不耐烦,这些细节会在他们心里被不断放大,进而引发自我怀疑。
这时可以试着情绪隔离:察觉到自己因他人态度焦虑时,先给自己一个积极的心理建设,告诉自己,他人的情绪和我无关,我无需接盘这个情绪,帮自己从负面联想里抽离出来。
其实,哪有什么天生的玻璃心,不过是那些没被看见的过往,在悄悄影响着我们。
因为未知,所以困惑;因为没被治愈,所以格外敏感。
当我们找到对坏态度敏感的原因,就像找到了内耗的开关,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把这个开关握在自己手里。
03
重建主体性,跳出态度敏感
想要跳出对坏态度的敏感,重建自我主体性,有两个具体方法可以尝试。
一方面,可以用具象化的自我肯定,强化内在认知。
演员宋慧乔曾在采访里说,自己人生低谷时,每天都会写“感恩日记”,用文字记录当天自己做过的小事、值得庆祝的事。
通过这些具体的小事,她不断确认“我是有价值的”;久而久之,外界的否定再也难撼动她,因为她清楚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不需要别人来定义。
这确实是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具体的小事会像小石子一样,慢慢堆成“我很好”的坚定信念。
当“我的价值由我定义”的认知足够牢固,别人的态度就成了无关紧要的耳边风。
另一方面,表达不适情绪,也是可以刻意练习的。
很多人不敢表达自己的感受,是怕得罪人,但其实温柔的表达,既能守住自己的边界,又不会引发冲突。
《非暴力沟通》里有句话:
“不带评论的观察,加上具体的感受,是表达需求的最好方式。”
表达感受不是挑事,每一种感受都值得被看见。
让别人知道你的感受、清楚你的边界,别人才会学着尊重你;而你,也才能真正守住自己的主体性。
或许你的主体性生来不强,或许你因为后天的经历,不小心把定义自己的权利交了出去,但这些都能一点点重建。
从“解离他人情绪”,到“肯定自我价值”,再到“守住自我边界”,每一步都能帮你把“定义自己”的权力,重新握在手里。
04
国学大师季羡林曾说:
“我走过的漫长道路上,有过坎坷,有过平坦;有过成功,有过失败。我待人以诚,人亦待我以诚。我办事情力求公允,不敢存半点私心。”
这份从容,正是源于他清晰的自我认知——他知道自己是谁、要做什么,外界的评价再怎么变,他的底色始终不变。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过主体性缺失的时刻:
可能是学生时代,因为老师一句“你不是学习的料”,就厌弃了喜欢的科目;
可能是刚工作时,因为同事说“你太社恐了”,就逼着自己融入不喜欢的社交;
可能是生活里,因为家人说“你这样不行”,就怀疑自己的选择。
但这些都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一直把定义自己的权力,交给别人的态度。
人生这条路,我们会遇到无数人的态度:有人夸你,有人贬你,有人对你温柔,有人对你冷淡。
但真正能决定你是谁的,从来不是别人的眼光,而是你对自己的认知。
活成一棵树吧:别因为风的方向改变自己的姿态,也别因为别人的态度动摇自己的底色。
希望你永远记住,你的价值,从来都只由你自己定义。
作者:如青,温暖如初,青涩慢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