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苹果公司CEO库克俯身观察皮影戏操作的画面刷屏社交平台,意大利罗马“青禾农遗对话会”上的非遗展台前人头攒动,马来西亚马六甲的“送王船”仪式上各族民众共同祈福,刚刚开幕的第八届进博会上面,苏绣展台中外嘉宾人头攒动…… 近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球舞台的密集亮相,不仅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更折射出世界文化交流的深层趋势。这份跨越千年的文化力量,正以独特姿态书写文明互鉴的新篇章。
01
文化交流新趋势:从单向输出到双向共建
在全球化与数字化交织的当下,世界文化交流正经历深刻变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数据显示,非遗已成为跨文明对话的核心载体。
双向共建取代单一传播成为显著特征。中马联合申报的“送王船”项目堪称典范,这一源自福建沿海的民俗随“下南洋”移民扎根马来西亚,在当地融入马来、印度文化元素,2020年联合申遗成功后,两国建立数字化建档共享平台,2024年更启动“青草药”“珠绣” 等跨国民俗保护合作,展现“各美其美” 的共建智慧。
![]()
数字化赋能跨时空传播重塑交流形态。敦煌研究院的“数字敦煌”资源库去年访问量突破2300万次,用户覆盖70余国,3D建模技术让莫高窟壁画实现“全球可及”;今年“非遗版春节”期间,TikTok平台日均上万场非遗直播,打铁花、舞狮等内容播放量超千亿次,数字技术让非遗从“博物馆展品”变为“可互动体验”。
生活场景融合催生文化共鸣。春节申遗成功后,全球近20国将其定为法定假日,联合国更设为假日,饺子制作、春联书写等民俗通过跨境电商平台成为“可体验的文化”,印证 “生活化是最好的传播”。
02
非遗影响力升级:从文化符号到价值认同
中国非遗的全球影响力正从表层惊艳走向深层认同,44项联合国非遗名录项目总数居世界第一的背后,是多维价值的国际彰显。
汪氏皮影传承人党飞华的抖音账号通过 “迈克尔・杰克逊皮影太空步”“白骨精跳科目三” 等创意视频,让两千年历史的皮影戏收获中外网友“传统与时尚碰撞”的盛赞。苏州博物馆的苏绣文创借助跨境电商热销全球,实现 “文化传播+经济价值” 双丰收。
![]()
外国游客来到中国,可以通过VR设备体验甲骨文演变,在景德镇非遗工坊亲手拉坯制瓷,这种“以手传心”的体验让抽象文化变得可感可知。阿尔巴尼亚学者马塞拉・穆萨贝留评价:“中国非遗保护为人类文化宝藏守护提供了范本”。
昆曲与意大利歌剧同台交响、苏绣与法国刺绣共饰礼服、皮影技术与好莱坞动画融合,非遗正成为全球文明倡议的重要载体。意大利汉学家唐云指出:“非遗是破解文明隔阂的最佳媒介”。
03
非遗特色内核:活态传承与创新基因
中国非遗震惊世界的核心密码,在于其绵延千年的活态特质与创新基因。从剪纸“方寸见天地” 的审美表达,到翻花绳、踢毽子等传统游戏的互动乐趣,非遗以“非语言”方式实现心灵沟通。“送王船”仪式集合神明信仰、戏曲表演等20多种文化元素,在马来西亚吸引各族民众参与,彰显“文化共同体”的凝聚力。
![]()
非遗体系涵盖京剧等艺术巅峰、活字印刷等生产技艺、春节等民俗活动,形成“多元一体”的文化生态。维吾尔族木卡姆与蒙古族长调的地域特色,更让世界看到中华文化的丰富层次。
04
非遗为笔,书写文明共荣篇章
中国非遗的全球之旅,本质是中华文化“和而不同”智慧的生动实践。在世界文化交流从“符号展示”向“价值共鸣” 转型的当下,非遗以活态传承为根、以科技创新为翼、以双向互鉴为桥,既守护了文化根脉,更搭建了文明桥梁。
![]()
未来,随着多级文化体验体系的完善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赋能,中国非遗将继续作为“世界语言”,在人类文明共同体的构建中绽放更耀眼的光彩,让不同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实现共荣共生。
本文为掌上非遗原创稿件,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