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都机场的候机大厅里,28岁的空姐林曼(化名)面色凝重地坐在医生对面。她怎么也想不到,几个月前一次例行的员工健康检查,竟查出她感染了艾滋病病毒(HIV)。这对于追求完美、生活规律的她来说,堪称晴天霹雳。
![]()
起初林曼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医疗检测有误。但医院反复检测后,结果依然一致。医生耐心追问她的生活习惯、人际交往,逐步排查感染源,结果发现林曼身上竟然存在8个关于艾滋病的误区,而这些误区,极有可能让“看似远离风险”的她最终中招。
相信很多人都和林曼一样,认为“自己不会那么倒霉”,殊不知,一些日常行为真的在不知不觉中埋下了隐患。为什么越来越多年轻人对艾滋病存在认知盲区?哪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其实正是感染的高风险入口?
空姐林曼深思:她一直在健康体检、生活讲究卫生、朋友圈干净,怎么会感染艾滋病?医生梳理她平时的生活,发现以下8个误区极具代表性,这些误解不分群体、不分职业,每个人都有可能“中招”。
有套行为就绝对安全
许多人以为使用安全套就百无一失。其实,安全套并非百分百防护。相关研究表明,规范使用安全套能降低约80%的感染风险,但因操作不当或安全套质量不合格,还存在20%左右的失败概率。
固定伴侣就不用检测了
林曼过去3年只与一位恋人交往,自信“自己很安全”。事实却是,伴侣是否有风险行为不完全可控,且艾滋病潜伏期最长可达10年。无症状并不代表无病毒,两人定期检测才是底线。
外表健康的人不会有艾滋病
约有三分之一的HIV感染者,外表无任何异常。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数据,截至2022年底,我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约有120万人,未发现者约节约三成。轻信他人“没病”大错特错。
![]()
普通体液接触会传播
不少人担心,被蚊虫叮咬、共用餐具、握手也会感染HIV。实际上,艾滋病通过血液、性行为和母婴传播,日常社交、拥抱等不会传播该病毒。此误解致使林曼曾婉拒检测与咨询,造成延误。
乙肝疫苗也能防艾滋病
林曼曾误以为,打过乙肝疫苗“体质就更强,对传染病免疫力更好”。其实,HIV与乙肝病毒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病毒。乙肝疫苗无法预防艾滋病。
无症状就代表健康
艾滋病病毒感染常常在初期和潜伏期没有任何症状,即便血常规正常也不代表无感染。林曼正是因为忽视了“小概率风险”,等到体检提示数据异常,才后悔莫及。
只要不吸毒就没事
林曼生活圈“规矩”,抗拒毒品,自认为远离高风险。但实际数据显示,异性性传播已成为中国艾滋病感染的主要途径,占传染总数的69%,仅靠单一防控思维极易失守。
女生感染几率很低
有些女性以为艾滋病主要影响“高危人群”。其实,统计显示女性与HIV感染者性生活感染率可高达男方的2倍。这与女性生理结构等密切相关,不分性别,人人平等。
很多人一旦感染HIV,短期内没有症状,反而更容易放松警惕。事实上,一旦艾滋病病毒攻入体内,人体免疫系统会出现一系列变化。
免疫力下降,易感多种疾病
研究显示,HIV感染者CD4+T细胞会逐步减少,感染他人严重细菌、真菌感染的风险提高8倍以上。
慢性感染或肿瘤高发
HIV患者出现淋巴瘤、卡波西肉瘤等机会性肿瘤概率增加35%,黄热病等罕见病也易出现。
![]()
出现非典型症状迷惑诊断
如长期低热、皮疹、口腔白斑等,常被误以为是感冒、皮肤病,延误诊治近6个月。
实际临床证据表明,坚持规范使用安全套、定期检测、正确区分传播方式的年轻人,艾滋病感染率可降低70%以上。如果早期发现并用药,许多患者能带病生存10年以上、质量接近常人。
认知觉醒只是第一步,防控艾滋病,重点是行动:
![]()
定期HIV抗体检测。每半年一次,尤其有新换伴侣、意外暴露时及时就诊。
坚持规范使用安全套。每次性行为均需,正确佩戴、防止破损。
咨询医生与专业机构。有疑虑主动求助,获取权威建议,勿信网络谣言。
普及科学知识。家庭、社区定期开展艾滋病教育,尤其关怀青少年群体。
规避高风险行为。远离毒品、杜绝无保护多伴侣性生活。
关注伴侣健康状况。一起体检、互相提醒,把健康责任落到实处。
识别误区及时修正。比如发现偏见或误解,主动查证权威资料修正认知。
阳性后积极治疗。遵医嘱长期用药,既延缓疾病进展,也防止传播。
通过这些简单却有效的方式,可以大大减少感染概率,让“艾滋病防控”真正落到实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