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一名医生在“问政湖南”平台反映称,其中国移动手机号莫名因“涉诈停机”,被关停二十多天也未能复机。当事人杨女士告诉记者,她和丈夫都是湖南省怀化市沅陵县一家医院的医生,丈夫在手术台做手术时,手机号突然因“涉诈”被停机。前往当地营业厅查询得知,由于丈夫手机号归属地为长沙,沅陵营业厅无权处理异地号码,需本人携带无犯罪证明前往号码归属地办理复通。随后,他们通过中国移动APP线上申诉,预留了杨女士的手机号作为联系方式。然而,杨女士的手机号码也随即被关停了,理由是 “使用异常” 。
(11月9日成都商报红星新闻)
人在手术台上,手机号直接被判定“涉诈”停机。更离谱的是,他妻子用自己的手机去申诉,结果连她的号码也被停了,理由是“使用异常”。两口子都是医生,高频通话是工作需要,怎么就成了“异常”?难道医生跟患者沟通病情也算“涉嫌诈骗”?
这还不是个例。有人旅游跨个省,十分钟就被“保护性停机”;律师因为频繁联系法院,手机反复被停。这些闹心事的背后,都指向同一个问题:为了反诈,就能“宁可错杀,不可放过”吗?
“误伤”背后是懒政。说到底,这种“一刀切”的停机操作,暴露的是技术治理的僵化和责任转嫁。
医生每天要接打多少电话?问诊、会诊、安排手术、跟踪病情……这本来就是职业常态。可现在的反诈模型,似乎只会机械地数“你打了多少个电话”,却不会区分这电话是诈骗还是救急。
更让人无语的是后续处理。运营商坚持要本人跨城办理,还得带上“无犯罪证明”。医生忙得连吃饭时间都紧张,哪有空为了个手机号专门跑一趟外地?二十多天联系不上,耽误多少事?患者万一有急事找不着医生,这责任谁来担?
规则也像在玩“猜谜游戏”。客服一会儿说“频繁通话”,一会儿说“终端异动”,营业厅工作人员干脆两手一摊:“我们也不懂模型规则。”合着用户能不能正常用手机,全凭一个谁也说不清的“黑盒子”决定?
谁该为“误判”买单?从南京到上海,从医生到律师,被误伤的用户都有一个共同感受:一旦被系统盯上,你就得自证清白,而这个过程往往漫长又憋屈。
模型设计脱离实际——它识别不了医生、律师这些职业的正常工作模式,把敬业当成了“异常”。
处置流程简单粗暴——说停就停,连个像样的提醒都没有。复通门槛高得离谱,异地办理、线下核验,完全不考虑用户的实际情况。
责任划分彻底错位——本该由运营商承担的核验责任,却稀奇古怪地转嫁给了用户。你不是被误停了吗?那你就得花时间、跑腿、开证明,来证明你不是骗子。
反诈的初衷是保护老百姓,可现在这么搞,反倒给遵纪守法的普通人添堵。这不成了本末倒置吗?
治理需要多点“人情味”。反诈当然重要,但不能以牺牲正常通信自由为代价。要减少这种“误伤”,其实并不难。
首先,标准得清晰起来。运营商能不能和公安、医院、学校这些单位合作,给确实需要高频通话的职业建个“白名单”?让模型学会区分正常工作和异常行为,别再把手术台边的电话当成诈骗电话。
其次,流程得人性化一点。停机前能不能先发个警告?给用户一个申辩的机会。复通渠道也别那么死板,现在人脸识别这么方便,为什么非要人跑回号码归属地?线上核验明明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
最后,监管得硬气起来。对那些频繁误判、处理拖沓的运营商,该处罚就得处罚。把用户投诉解决率纳入考核,看他们还敢不敢这么敷衍。
技术是为人服务的,不是给人添堵的。反诈治理既要筑牢安全防线,也要守住民生底线。让模型多些“人情味”,让流程多些“便捷性”,这不该是奢求,而是底线要求。
别让救人的医生,反过来需要被“救”;别让保护我们的盾牌,成了困住我们的枷锁。医生打电话频繁被停机,“涉诈停机”的标准“不能生病”!用“电话频繁”作为涉诈手机的标准,病得不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