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属于最早被确定下来的节气之一,属“四时八节”,其位列于冬季之首,为冬季的起点。而冬瓜是岁末的季节,立冬的来临,也为今年的收尾敲响了序曲。此外作为一个传统节气,其又体现着气候变化,对于农耕以及我们的生活都有着明显影响。所以立冬是个极富内涵的节气,自古至今,在民间都深受重视。
![]()
节气是对气候的准确表达,不过每年交节的农历时间也都会有所差异,加上农历中蕴含着丰富的内容,使得每年立冬的具体情况也是不尽相同的。今年也是非常特殊的一年,下面就结合古老的经验来跟大家分享今年立冬的3个特点。
1、立冬在寒衣节之前
从传统来看,寒衣节是固定的,为民间重要的祭祖节日,其被定为农历十月初一。而立冬则是变化的,有时在前,有时则是在后。从日历来看,2025年农历九月十八迎来立冬,显然是在寒衣节之前。这样的情况民间大有说法,其中之一便是“立冬寒衣前,遍地是黄金”,这所反映的是农耕意义,意思是这样的情况,立冬是比较早的,那么冬季中雪会比较多,既能像棉被一样为越冬的作物御寒,同时在开春又能滋润土壤,为作物的生长提供优势,从而获得好收成。
![]()
2、立冬在白天
立冬来临的时间也是大有讲究的,其到来的白天与晚上分别代表着不同的内涵。俗话说“白天立冬,冷嗖嗖;晚上立冬,冬不寒”。意思很明显,交节时间在白天,则代表着冷冬;反之若是在晚上,那么冬季会偏暖和。今年是在12点03分迎来这个节气,届时处于正午白天,依照民谚来看,我们需要为寒冬做好准备了。
![]()
3、立冬逢“执日”
在农历中,有着十二建除的择日体系,每一天都对应着不同的说法,今年立冬当日恰逢“执日”,其代表着坚持,同时也蕴含着“固执”之意,蕴含着双重属性。立冬遇到这样的日子也是在提醒我们,看待事物要全面,冬天来了,要保持欢迎的态度,同时也要警惕严寒,早做打算。当然执日中也有不少讲究,适合开展一些日常事宜,也要懂得变通,才能在生活中更加顺利。
![]()
下面就结合立冬当日的这些特点以及立冬的习俗来跟大家分享具体内容,牢记:做2事,吃3样,为冬季讨个好彩头,来看看吧~
做2事
整理衣服,首先从执日的角度来看,适合处理家中事宜,可以进行打扫,整理。结合立冬来临,正是换季的时候,届时可以把家里的衣服进行整理与收纳。太轻薄的衣服冬日里穿不着,可以叠好暂时收起来。而厚的毛衣,保暖裤,加绒的衣服等,都正是冬天所需要的,在立冬之际有必要准备出来。
![]()
出门走走,执日在很大程度上是提醒我们不能固执,要懂得改变。而有时候我们的固执只是一时的,可以出门走一走,看看不同的风景,或是与人聊聊天,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换换心情,调整心态,有新的思路。当然立冬时节,外出走一走,也有着沾福气,迎接冬天的含义。
![]()
吃3样
饺子,提到立冬,最不能少的就是它了,从前两天开始,身边人就已经在念叨要准备什么馅来包饺子了。一碗饺子,是冬的开始,也是人们对这个季节的祝福,平平安安,圆圆满满。
![]()
1、大白菜还差点意思,我们可以用包菜,其口感脆,调馅更好吃。先将其切碎,其中撒些盐拌匀,过十分钟后把水挤掉。
2、鲜肉搅碎后,里边先放酱油,盐以及胡椒,先经过搅拌,直到吸收。再加点蚝油,淋上烧热的熟油。
3、剥点虾仁,剪成小颗粒状撒进去,最后将包菜也放里边,混合拌匀,调好咸度即可。
甘蔗,其是冬季的代表食物,很多地区在立冬都有着吃甘蔗的传统,其甘甜多汁,且富含铁,有助于润燥生津,益气养血,温暖脾胃等。
![]()
1、不仅可以直接嚼,煮汤也好喝。先将其外皮切掉,剁成小段,把杂质冲洗掉。
2、再切点胡萝卜,马蹄也是很好的搭配,削干净后切成两半。
3、三种食物一起放到锅里,添上足够的饮用水,煮开后再咕嘟二十分钟,每种食物的味道都融入汤汁,便可以关火。
豆腐,豆腐也特别适合冬季,其鲜美,而且营养,还蕴含着多福的美好意义。立冬之际端上桌,为冬天的乐章助兴。
![]()
1、先将其切成小块,在烧热的宽油里边炸一会儿,表皮金黄,体积膨胀后捞出。
2、切成小块,再搭配点柿子椒,洋葱,以及木耳,分别都处理好。
3、锅里加一点油,配菜都倒进去多炒炒,香味被烹出来,豆腐再倒里边,淋入酱油,蚝油,盐,快速地把调味料炒匀,食材入味后,马上装盘。
本文系小茉莉美食记原创,拍图码字不易,严禁不良自媒体抄袭、搬运。欢迎大家点赞,收藏和转发!感谢您的支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