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涟源的一座学校的操场上,常常能看到年近花甲的罗立新双手执槌,眼神专注。随着她手腕起落,铿锵的锣鼓点如雨打芭蕉,瞬间将一群嬉闹的孩子们带入湘剧的世界。
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涟源湘剧娄底市级非遗传承人,连源市湘剧保护传承中心原打击乐当家司鼓,罗立新退休后便投身非遗传承公益项目,义务为40余所学校和单位传授湘剧乐器打击艺术课超2000节。11月6日罗立新向记者讲述了她和湘剧的故事。
![]()
1980年,罗立新的人生轨迹因父亲罗台蕚而改变。作为涟源市湘剧院的当家司鼓兼作曲,罗台蕚将衣钵传给了她。“司鼓是戏曲的‘总指挥’,更是‘灵魂’,”她解释道,“一台戏如果离开了打击乐,就不完整了。”这份敬畏,始于父亲身边日复一日的苦练。“一天从早晨六点练到晚上,基本功一扎就是三年。”
然而,真正让她决心坚守一生的,是老一辈艺术家们近乎燃烧生命的执着。她清晰地记得,父亲为备战省艺术节,曾连续四十多天不曾上床好好睡过一觉;她也见过老艺术家梁永莲老师在幕后直接瘫倒在舞台地板上,需要多人按摩许久才能勉强起身。“我看着他们,就在想,他们能做得到,我为什么不能?”
2016年,罗立新退休了。人生的下半场,她没有选择安逸,反而踏上了一条更为艰辛的路——非遗传承公益。
“我跟校长们说,我全部是公益,不会要你们一分钱。你只要给我一个场地就行。”她带着一份文旅局的介绍信,独自叩开一所所学校的大门。真诚换来了信任,她的第一个传承基地在涟源市湄江镇长春联校扎下了根。令所有人惊喜的是,仅上了11节课的孩子们,排演的节目就在市里拿了一等奖。“我觉得这个事情做的蛮有味。”她笑着说,眼里闪着光。
![]()
这份“有味”的背后,是超乎想象的付出。为筹备一台非遗成果晚会,她曾一天在四个乡镇学校间奔波,连上八节课。从清晨到日暮,她的时间以分钟计算,中午常常是在食堂或中巴车上匆匆扒几口饭。
面对一群零基础、好动的孩子,她有自己独特的“心法”。
“第一堂课,我绝不直接教孩子们怎么打。”她会先给孩子们讲中国五千年的文化,讲非遗传承的紧迫。“如果你们不学,等罗老师老了,这个东西就可能失传了。”她深信,“要想孩子们喜欢我的乐器,必须要孩子喜欢我这个人。”
她的课堂充满温情与智慧。有孩子困了,她允许“趴在鼓上睡一下”;有孩子手冻伤了,她自费买来几十副手套;她甚至会抱着一个犯困的孩子,坚持上完七十多分钟的课。当有学生嘲笑“道教师傅”时,她没有斥责,而是郑重地给全班上了一课,讲述不同传统文化的价值与尊严,教导他们“绝对不能去鄙视任何人”。
传承之路并非总是掌声。她也曾遭遇不解,甚至会有人当众给她难堪。“我不会计较”她语气平和却坚定,“你觉得我不行,我就要做得更好。”
![]()
如今,她在抖音上拥有许多观众,免费分享教学视频,为全国各地的爱好者答疑解惑。每到周末,罗立新会去到乡村和残疾人艺术团,给他们带去湘剧打击乐。“这个东西不是我罗立新的,是我们湖南的,是中国的。大家来学,没有关系。”
夕阳西下,又一堂课结束了。孩子们围着她,亲昵地叫着“罗老师”。鼓声暂歇,但那份由她亲手点燃的热爱与责任,已如种子般撒进幼小的心田。罗立新收拾着鼓槌,身影在暮色中显得有些单薄,却又无比坚韧。对她而言,那一声声鼓点,是她与过往大师的对话,也是她为未来敲响的、永不落幕的开场锣。
潇湘晨报记者邓舒文 实习生侯宝睿
爆料、维权通道:应用市场下载“晨视频”客户端,搜索“报料”一键直达“晨意帮忙”平台;或拨打热线0731-85571188。政企内容服务专席19176699651。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