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去年进博会期间,“百链千企”专利产业化工程在上海启动。一年过去,专利产业化成果已逐步显现。
11月6日,作为本届进博会上海会议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2025知识产权保护与企业国际化发展会议暨“百链千企”专利产业化工程推进会召开。会议集中推介了国家专利导航综合服务平台、标准必要专利服务平台等专利工具,并分享了多个专利产业化典型案例。
![]()
国家专利导航综合服务平台在盘活存量专利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平台技术支撑单位——六棱镜(杭州)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耿德强介绍,自2023年2月上线以来,平台注册用户已达77万,其中院校用户22.8万。在“百链千企”工程推动下,全国已有2257所院校通过平台授权推广转化专利112万件,中国科学院、西安交通大学等单位累计完成专利校企对接138万条次。
中国专利保护协会会长吕庭彦进一步表示,国家专利导航综合服务平台已面向全社会共享270余个产业专利导航题库及5000余份导航报告。目前,该平台已助力全国2700余所高等院校盘活存量专利200万件,并为超过45万家市场主体提供了专业化的专利前景评估工具。
会议期间还发布了新版标准必要专利服务平台。记者了解到,标准必要专利是指实施某项标准时必须使用、无法绕开的专利,具有标准依赖性和不可替代性。该平台致力于推动专利与标准的有效融合与平衡,着力解决企业在专利合作中常见的信息不对称、谈判周期长、许可成本高等问题,助力构建良性专利生态。
活动现场,《专利池成熟度评价办法》团体标准也正式发布。据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移动通信集团研究院专利中心主任贾晓辉介绍,专利池是指企业通过书面协议将专利集中起来,交由专业团队统一管理和运营的机制。该机制有助于企业在创新中相互借鉴、实现专利互补,共同促进专利转化。专利池成熟度评价旨在引导各方减少专利对抗、避免内卷,转向协同合作,共同做大产业发展“蛋糕”。
“百链千企”工程启动以来,在绿色技术、人工智能、网络安全等重点产业链中,一批龙头企业积极发挥引领作用,以专业化专利转化运用为纽带,推动产业链协同创新模式不断涌现。
作为工程首批牵头单位代表,碳中和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负责人陈荣敏在会上分享了绿色创新实践。据介绍,三峡集团于2022年获批建设“碳中和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并于今年被认定为首批国家级知识产权运营中心。该中心积极推动海上风电储能等绿色技术领域的高价值专利供需对接,建设了福建、广西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逐步构建起完整的产业链生态。此外,中心还成功主办首届海上风电创新成果推介会,组织产业链上百家单位与11所高校对接,征集并发布《海上风电典型创新成果汇编》,推动一批重大海上风电专利成果实现高效转化与产业化应用。
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芮文彪在会上介绍,截至今年5月,我国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已达497万件,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6年位居全球第一。他强调,知识产权不仅是全面创新的基础性制度,也是国际竞争的战略性资源,必须通过有力保护为高水平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原标题:《专利产业化“工具包”来了!“百链千企”做出创新效能“放大镜”》
栏目主编:徐晶卉
来源:作者:文汇报 商慧 通讯员 朱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