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碧桂园、融创纷纷发出重磅消息,两家曾经的房地产巨头在境外债务重组方面均取得关键进展。
11月5日,融创发布公告称,其96亿美元境外债务重组方案已获香港高等法院裁定生效,成为首家实现境内外债务基本“清零”的大型房企。
紧随其后,11月6日上午,碧桂园也发布公告,宣布其境外债务重组方案在两个债务组别中分别以超过83%和96%的高支持率顺利通过,预计将实现约116亿美元的债务削减。
这么一来,碧桂园和融创,总算是暂时从“鬼门关”门口走回来了。
如果说2024年是房企“止血求生”的一年,那么2025年,行业似乎正逐步迈入“回血重组”的新时期。
根据中指院数据,截至今年10月底,已有21家出险房企的债务重组或重整计划获得批准,累计化债规模高达约1.2万亿元人民币。
这极大减轻了这些房企短期的公开债务偿还压力,而这一轮债务重组的核心,不是简单的展期,而是直接削债。
以融创为例,自陷入流动性危机以来,孙宏斌就一直积极与债权人沟通,甚至自掏腰包提供借款支持。
公司也通过资产出售、裁员、贷款展期及引入债务化解机构等一系列举措展开自救。
融创第一次债务重组在2023年11月完成,花了18个月。但好日子没过多久,今年初,因为有债权人认为它付息能力不行,融创被中国信达提请清盘。
对比首次重组,融创在第二轮方案中将全部境外债务转换为公司股权,使境外债权人转变为公司股东。
光这一招,就砍掉了近96亿美元的债务,让它成为首家基本完成境外债“清零”的大型房企。
更绝的是,即使债主变成股东后,孙宏斌的控制权没有被稀释,融创依然牢牢掌控在孙宏斌的手里。
再看碧桂园,自2023年正式爆雷后,境内、外债务陆续开启重组。
因为债务规模太大,拖了两年多,直到今年1月初,才正式公布境外债重组方案和具体条款。
碧桂园境外重组的方案包括现金要约回购、债转股及新债置换等多种方式,并设置了短、中、长及超长期限四种选项。
在重组投票中,赞成率远超75%的门槛,意味着碧桂园成功削减约116亿美元债务,并将债务期限最长延至11.5年,平均借贷成本也从6%降至2%。
对于债务违约后的房企,可选择的路径无非是:债务展期、债务重组、破产重组这三项。
在重组之前,房企们的债务能展期的早就展期了,债主们只能在债务重组和破产重组中选一条路了。
不管是碧桂园还是融创,在房地产市场没彻底回暖之前,想光靠卖房子还债,几乎都是天方夜谭。
对投资者和金融机构来说,投资从来不是只赚不赔的,过去能挣钱,是吃了接近15年的房地产增长红利。
现在房地产都这样了,还坚持要求境外债务全额兑付,显然不现实。接受重组,至少还能收回一部分本金,或者拿到其他形式的资产补偿。
要是坚持不妥协,最后可能企业破产清算。在“保交付”政策优先的情况下,资产处置价可能连五折都不到,到时候债权人能拿回来的更少,两败俱伤。
所以,在行业整体下行的时候,能通过重组实现几百亿的“重组收益”,已经算是相对理想的结果了。
那么,碧桂园和融创是否已彻底“复活”?答案是否定的,它们仅是走完了万里长征的前几步。
目前,两家公司的合同销售额连巅峰时期的十分之一都不到,公开市场违约问题没解决,资产水分大,自我造血能力弱,信用评级还是“垃圾级”,融资渠道基本断了——离真正“脱困”还远得很。
就像人得了重病,得靠现代医学系统治疗,不能指望偏方。
房企债务问题也一样,得靠市场化、法制化的方式推进重组和出清。虽然很难完全恢复健康,但这是多方利益平衡下来、代价最小的路。
在这方面,碧桂园与融创的做法值得肯定。
尽管它们公开违约、资产质量存疑、房屋品质也曾备受诟病,但在债务处理上,均遵循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做到“一码归一码”。
相比之下,有些企业靠着混合所有制的背景,已经投入近千亿资金,用内部银行授信来维持外债偿还,把高息外债转成低息内债,用集体资产去填窟窿。
更要命的是,这种救助像个无底洞——债务到期就找“亲爹”要钱,“亲爹”还不能不救。
一旦爆雷,那990多亿的投资款加股东借款,可能全都要打水漂。
所以从处理债务的角度看,碧桂园和融创虽然问题一大堆,但至少是在市场化、法治化的框架里积极找办法。
这一点,比那个名声在外的“行业标杆”,强太多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