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印度航母“维克兰特”再次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
原因自然不是因为它的战斗力,而是因为它在试航中冒出的浓浓黑烟。
这一幕,仿佛成了印度军工现实的隐喻:雄心勃勃,却步履蹒跚。
就在“维克兰特”号黑烟未散之际,印度政府高调发布了未来15年国防与航天计划:核航母、电磁弹射、载人航天、空间站、甚至载人登月……一幅“超级大国”蓝图跃然纸上。
但问题来了:一个连常规航母都造得磕磕绊绊的国家,真的能在15年内完成从“黑烟”到“核动电磁”的跨越吗?
PPT上的星辰大海
2025年,印度国防部一纸蓝皮书在全世界引起巨大关注,只因印度政府提出,将建造首艘国产核动力航母“维沙尔”号。
计划中,这艘航母满载排水量预计达到6.5万吨,能够搭载更多的舰载机和作战装备。
更为瞩目的是,其动力系统采用国产核反应堆,这将为航母提供几乎无限的续航能力,使其能够在远离本土的海域长时间执行任务。
此外,印度海军还计划为“维沙尔”号航母配备五代舰载机、更先进的舰载预警机、反潜直升机和无人机等装备,构建起完整的航母作战体系。
![]()
在舰载机起飞方式上,印度国防部也有着极具野心的计划——在核航母上搭载电磁弹射系统,实现舰载机的弹射起飞。
印度在电磁弹射系统的研发方面已有所布局,相关实验室正致力于攻克电磁弹射的核心技术难题,如电磁发射器的设计与制造、高功率脉冲电源的研发、弹射控制系统的开发等。
此外,印度还计划从美国引进两套EMALS用于测试和评估,同时在国内建立电磁弹射试验基地,开展舰载机的弹射试验,积累相关数据和经验,为后续国产电磁弹射系统的上舰应用奠定基础。
![]()
在国产航母上个月还冒黑烟的情况下,就敢对核动弹射航母产生宏伟构想,印度国防部的乐观与自信不得不让人叹服。
但这份新出炉的计划中最令人惊讶的,还要数印度计划开启对太空探索的新纪元。
印度的载人航天计划“加甘扬”由来已久,旨在将印度宇航员送入太空,实现印度在载人航天领域的突破。
该计划由印度空间研究组织主导,规划在2027年将3名宇航员送入400公里轨道,停留3天。
为此,印度已完成4名宇航员的选拔工作,他们均为空军试飞员,具备丰富的飞行经验和出色的身体素质,并赴俄罗斯接受了为期13个月的专业训练,学习载人航天飞行所需的各项技能和知识,为执行太空任务做好准备。
在无人试飞任务方面,加甘扬计划进行3次无人飞行,以验证飞船的各项性能和系统可靠性。
![]()
无人试飞按照原本计划,早在2024年12月就将升天发射,但目前已推迟至2025年第四季度。
印度现在还在对飞船生命保障系统、通信系统、导航系统等进行全面测试。
后续还将进行G2和G3两次无人试飞,进一步验证飞船在轨运行、返回舱再入和着陆等关键技术,确保载人飞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除了“加甘扬”计划,印度甚至还着眼于更长远的太空探索目标,计划建设印度空间站(BAS)和实现载人登月。
预想中,印度空间站会在2035年落地,设想中,将具备在轨长期驻留和开展科学实验的能力,为印度宇航员提供一个在太空中的“家”。
载人登月任务则在2040年实施,届时印度将发射载人飞船前往月球,开展月球表面探测和科学研究活动。
单从蓝图构想看,印度国防部提出的这一揽子大国计划的确很吸引人。
但问题的关键是,印度真的能实现吗?
从黑烟到核动电磁,还有多远?
印度为2040年画出的那张“核航母+电磁弹射+空间站”蓝图,在纸面上绚丽夺目,可只要把时间轴拉回今天,就会发现大多数关键节点仍停留在模型、意向书或试验室阶段。
过去十年,印度确实把“有”和“没有”的鸿沟填成了“有”和“能用”的落差,但距离好用、量产、体系作战、仍有漫长距离。
以航母与舰载机为例。
印度口中的核动力航母,甚至只存在于PPT上,舰载机也仍是“混血”。
印度海军麾下如今坐拥两艘航母,但目前状况普遍不太好。
“维克拉玛蒂亚”号2024年刚刚完成中期大修,动力和作战方面仍靠滑跃+米格-29K组合,舰载机联队编制24架,实际出勤率常年低于50%,海军2023年向议会承认“可用机体只剩14架”。
“维克兰特”号国产航母于2022年9月交付,2025年初通过全舰作战测评,但据传“17项关键设备未达设计值”,低空目标捕获概率比标书低12%、俄制拦阻装置制动余量不足,导致舰载机着舰重量被限制在21吨以内。
![]()
两艘现役航母都没研究明白的情况下,印度又谈何发展核动力航母?
2023年1月印度国防部批准的“维沙尔”号初步方案,仍停留在45000吨、常规动力、滑跃版本,与2025年路线图中65000吨、核动力、电磁弹的“维沙尔”并非同一艘船。
目前,船台开工尚未排期,科钦船厂表示至少2028年前无钢板切割计划。
舰载机方面,2024年4月与法国签订的26架阵风-M合同总价80亿美元,首机计划2027年交付,届时将替换米格-29K。
换言之,2027年前印度航母仍将以俄式滑跃+法制舰载机为主,自研TEDBF(双发舰载战斗机)时间表被挤到2032年服役。
而印度自己研制的“光辉”海军型,2020年刚刚完成滑跃起飞/拦阻着陆试验,但海军仍以“推重比不足、着舰重量过低”为由拒绝订货,仅保留技术验证用途。
说白了,所谓的电磁弹射核航母,压根就只停留在PPT上毫无影踪的事儿,更别提难度更大的载人航天与卫星。
![]()
早在2018年,印度便高调对全世界宣称,“将于2022年实现载人航天飞行”。
可直到今天,印度尚未开始舱段初样研制,连用于舱段运输的“新一代重型运载火箭”也处于PPT阶段。
与航母计划一样,印度的航天构想同样只存在于文字描述和图画演示阶段。
因为摆在印度人面前的,还有体制、技术、战略等一系列难题。
印度几大硬伤
把印度的航母、高轨卫星、载人飞船拆开来看,能发现它们并非倒在“单项技术”上,而是被几条彼此缠绕的“硬绳索”同时拴住。
工业底盘太薄、供应链高度外置、部门博弈过深、试验资源稀缺、财政节奏受政治周期左右...这些结构性因素像一道道箍,把印度人的构想牢牢圈在纸面,任凭口号升级,也难以形成工程闭环。
首先从工业地盘来看,印度的高端材料与精密设备处于两头受限的尴尬情况。
印度本国特殊钢年产量不足三百万吨,仅占全球产能的2%,其中能满足航母甲板用“HSLA-115”级别屈强比指标的,只有印度钢铁公司一条试验线,月轧制能力两千吨。
“维克兰特”号飞行甲板分段因此不得不分批采购,周期被拉长到48个月。
![]()
电磁弹射用的高脉冲储能模块需要纳米晶软磁材料,全球九成产能集中在中日两家,印度实验室2023年做出的样件能量密度,比美方成品低38%,重量却高出一倍,无法装进舰体窄舱。
更别提载人飞船防热大底依赖的防碳烧蚀材料,本土企业只能烧制直径0.8米的小块,拼接缝隙超标,印度只能被迫向美方采购一整块2.2米直径的成品用于G1船,导致单船成本抬升24%。
其次,供应链难题始终卡着印度的脖子。
印度造船厂习惯“船壳国产、设备全球拼”的模式,结果就是极易被外国卡住。
航母拦阻装置来自俄罗斯,升降机变频系统来自芬兰,雷达T/R组件来自以色列,通信密钥盒来自法国。
![]()
2022年俄乌冲突后,俄方把“库兹涅佐夫”号大修排在优先位,导致“维克拉玛蒂亚”号中期维护备件推迟九个月交付,直接压缩了印度2023年可部署航母窗口。
同样,NASA因《沃尔夫条款》限制向印度出口载人飞船逃逸塔火工品,印度只能转购欧洲同型件,单价上涨32%,且交付排期被挪到2026年以后。
高超声速超燃冲压发动机喷嘴采用俄产铌-铪合金,2023年俄方以“战略物资”为由暂停供货,印度被迫改用国产镍基合金,热蠕变寿命下降一半,试验机第二次飞行只得把最大速度从6马赫下调到5.5马赫。
维修现有航母尚且困难重重,更别提在供应链处处受限的情况下发展新航母与新航天。
![]()
更让印度头疼的是,如今国防财政也出了问题。
印度国防预算采用“年度滚动+五年框架”,新政府上台后可对前任项目重新评估。
2019年连任的莫迪政府砍掉前任“75I常规潜艇”计划,导致配套AIP系统研发经费同步蒸发,参与厂商把一半工程师转岗,技术延续性中断。
2024年大选前,财政部为控制财政赤字,把航天预算增速从年均15%压缩到6%,印度被迫把空间站舱段初样节点从2026年推迟到2028年。
与此同时,卢比兑美元汇率2022—2024年累计贬值18%,以美元计价的进口配套件瞬间贵了两成:航母用以色列雷达合同原值5.5亿美元,因汇率条款“到岸支付”,最终结算多支出近1亿美元,占去海军当年电子战预算的12%。
如果连最基本的国防支出都受到限制,国防部所谓的核航母、载人航天计划,将彻底成为梦幻泡影。
参考资料
谢昭,马俊.准备开建第三艘,印度“航母雄心”有多大[N].环球时报,2024-05-17
迟惑.印度航天,能否“有声有色”?[J].太空探索,2024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