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我国的福建舰已经入列服役,我海军规模进一步增长。这得益于近些年来我国。在海军舰船方面的大规模建造计划,常有人用“下饺子”来形容我国这几年的舰艇频繁下水情况。这让某些国家颇为羡慕,比如印度,也打算在海军舰艇建造方面“下饺子”了。
![]()
据《印度时报》等印媒2025年11月6日的报道,印度海军司令迪内什·库马尔·特里帕蒂宣称印度海军正以“每40天列装一艘国产军舰或潜艇”的速度扩张,本土造船厂正同时推进52艘舰艇建造,其目标为2035年拥有200余艘舰艇,2047年实现海军完全自力更生。
![]()
大家都知道印度并非造船大国,但是这一“下饺子”式的造舰计划,既彰显了印度争当印度洋主导者的雄心,也暴露出其国防工业体系暗藏的多重矛盾。
从数据来看,印度海军的扩张节奏确实亮眼。当前其现役舰艇约145艘,若能按“每40天新增一艘”的速度推进,到2035年实现200艘的规模目标并非空谈。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一扩张并非简单堆砌数量,而是围绕“远洋作战”与“国产化”两大核心展开。
![]()
在装备体系上,印度构建了“航母为核心、多舰种协同”的蓝图:除了现役的“维克拉玛蒂亚”号和“维克兰特”号两艘常规动力航母,第三艘核动力航母“维沙尔”号已进入研制阶段,计划2040年前形成三至四艘航母的舰队规模,搭配26架“阵风-M”战斗机与145架国产“双发舰载战斗机”(TEDBF),试图在印度洋建立绝对空中优势。
![]()
同时,印度还启动了4艘4万吨级大型船坞登陆舰的建造计划,单舰预算达95亿美元,吨位超越中国075型两栖攻击舰,旨在强化两栖投送能力,弥补当前仅靠1艘二手美国奥斯汀级登陆舰的短板。
在国产化层面,印度的决心可见一斑。此次在建的52艘舰艇全部由本土造船厂承接,科钦造船厂等龙头企业不仅承担航母、护卫舰等主力舰建造,还通过与韩国HD现代重工合作、拿下法国达飞海运集团液化天然气动力集装箱船订单,逐步突破国际市场。
![]()
印度更是从政策与资金双管齐下:设立78.54亿美元海洋开发基金,推动国防产业从“印度制造”向“信赖印度”升级,甚至计划将舰艇零部件国产化率从“维克兰特”号的75%提升至新一代航母的90%,并集成隐身材料、定向能武器等先进技术。
![]()
此外,印度还批准了建造10艘以上的P18大型驱逐舰,排水量高达1.3万吨,比我国的055驱逐舰还大,其垂直发射系统多达144个,另外还要建造首批2艘攻击型核潜艇,预计2036年交付,长远规划6艘核潜艇规模,试图在水下作战领域实现突破。
![]()
然而,印度这场看似迅猛的“造舰运动”,背后却隐藏着难以忽视的现实困境。首先是“速度与质量”的失衡。尽管印度宣称每40天列装一艘新舰,但历史项目的拖延早已成为常态:首艘国产航母“维克兰特”号从2009年开工到2022年服役,耗时13年,多次出现工期延误、成本超支问题。
近期规划的4艘4万吨级登陆舰,即便顺利推进,也被外界预测可能推迟至2050年服役,较最初预期延后近20年。
更关键的是,“国产化”仍停留在“组装式创新”阶段——舰艇设计依赖俄罗斯、法国技术支持,核心设备如发动机、雷达系统多从国外进口,2025年10月下水的反潜作战潜艇、混合动力作业船等辅助舰艇,虽标注“印度制造”,但关键子系统仍需依赖进口,真正实现“零部件自主”仍道阻且长。
![]()
其次是“野心与工业能力”的错配。印度造船业虽在2023财年完工200艘船舶,较2020财年增长3倍,但全球市场份额仍不足1%,远低于中日韩三国超90%的合计占比。
人才短缺、供应链断裂是核心瓶颈:科钦造船厂董事长马杜·奈尔直言,印度造船业需15年以上的长期投资与人才培养,才能形成完整工业生态;而当前全球造船业劳动力短缺、原材料价格高企,进一步加剧了印度的建造压力。
此外,印度海军的装备体系存在“重数量轻协同”的隐患——规划中的核动力航母、攻击型核潜艇、大型登陆舰分属不同项目,缺乏统一的作战体系整合方案,且舰载机、无人机等配套装备的研发进度滞后于舰艇建造,未来可能出现“有舰无机”的尴尬局面。
![]()
最后是“战略需求与资源支撑”的矛盾。印度试图通过扩张海军巩固印度洋主导地位,应对中国与巴基斯坦的海上存在,但国防预算的有限性难以支撑庞大的造舰计划。
2025年印度国防产值突破15万亿卢比(约169亿美元),但分摊到海军、陆军、空军后,实际能投入舰艇建造的资金有限,且需优先保障航母、核潜艇等重点项目,可能导致护卫舰、反潜舰等辅助舰艇的建造资源被挤压。同时,印度的造舰计划与民用造船业争夺资源:为满足海军需求,本土造船厂需优先承接军工订单,导致民用船舶产能不足,难以通过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反而加剧了军工项目的成本压力。
![]()
从全球视角来看,印度海军的“下饺子”,既是美中博弈背景下寻求战略自主的选择,也是其争当“全球南方”海上领导者的尝试。通过联合巡逻、协同监视等方式深化与周边国家的海上合作,印度试图依托“海洋共同体愿景”扩大影响力,甚至计划将船队全球货运量占比从1%提升至2047年的20%,打造世界海运枢纽。
但这一战略能否落地,关键仍在于印度能否解决国防工业的深层问题——若不能打破“规划宏伟、执行拉胯”的怪圈,实现“自主化”与“实战化”的平衡,那么“200艘舰艇”的目标或许只是纸面雄心,“印度洋主导者”的梦想也将面临重重挑战。
![]()
未来十年,将是印度海军能否真正实现“质变”的关键期。若能补齐工业短板、优化项目管理,其造舰计划可能重塑印度洋力量格局;但若延续“拖延、依赖、分散”的旧疾,这场“下饺子”或许只是一场热闹的“军备秀”,难以转化为真正的海上实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