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松山湖科学城的香港城市大学(东莞)自创立以来,以国际化与创新办学理念为引领,积极推动教育模式转型,致力于破解高校毕业生“学用脱节”的难题。学校通过将产业资源融入教学体系、搭建科研转化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等一系列举措,为学生成长提供多元路径。
学校充分利用地处松山湖科学城的区位优势,与华为、腾讯、中兴通讯、美的等30多家知名企业及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将产业需求转化为教学资源。2024级本科生吴欣悦在大一阶段便进入Xbot Park机器人基地实习。她不仅参与科创训练营并担任领队,还在2025年中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中获奖,并筹备个人创业项目。像她这样在学术、竞赛与实践中多线成长的学生,在港城大(东莞)并非个例。
学校注重将产业前沿纳入教学场景,推动“教研合一”。许多学生在本科阶段即可进入实验室,参与真实科研项目。2024级研究生在暑假期间纷纷进入头部企业实习,部分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发掘创业机会,实现学业与社会需求的有机结合。
![]()
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师生讨论研究项目
在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学校依托香港城市大学发起的“HK Tech 300”创新创业计划,构建跨区域创科生态。该计划累计投入6亿港元,已培育900多个初创团队。电脑科学专业研究生鲁平与团队成立深圳指数引力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企业全球化营销,其AI平台Jennie FY凭借多模态技术突破语言文化障碍,已在运营首年获取超50万美元订单,项目估值突破600万美元。
来自香港城市大学的创曦催化科技团队同样选择落地松山湖。其核心纳米光催化防污技术,为解决船舶生物附着污染问题提供环保新方案。团队负责人多次强调,松山湖的产业基础、政策支持以及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科技创新中心的赋能,是项目成功落地的关键。
港城大(东莞)将创新机制全面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学校在专业设置上紧密对接国家新兴领域与产业发展需求,开设计算机科学、智能制造、先进材料等前瞻性课程。本科生入学初期不分专业,通过通识课程夯实基础,完成从“知识接收者”到“问题探究者”的转变,随后进入专业学习与科研实践阶段。大四学年,学生可通过科研、实习或工作项目拓展发展路径。学校还引入多元化评价体系,将创新思维与能力纳入考核范畴。
2025年5月,学校举办首届“校园黑客马拉松科技挑战赛”,OPPO、深信服科技两家知名企业发布真实技术难题。学生不仅要面对技术挑战,还需在团队协作与资源整合中完成项目,实现“在真实场景中学”。
![]()
首届校园黑客马拉松科技挑战赛决赛中,各队伍现场演示项目
港城大(东莞)副校长李娟教授表示,学校将探索与创新定为课程的两大支柱,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原创性探索,学会创造、交流与改进。
(中国日报社广东记者站 李文芳|谢睿琪)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