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
前言
印度喀拉拉邦刚宣布实现极端贫困清零,这本是值得关注的进展。
但光鲜背后,印度的贫富差距却刺眼到让人难以忽视:一边是首富坐拥带三个停机坪的27层豪宅,生活极尽奢华;另一边是2.3亿人仍陷在贫困里,不少农民连买种子的钱都得四处去借,温饱都成难题。
这份看似亮眼的脱贫成绩,终究难掩全国贫困问题的复杂与严峻。
![]()
一邦逆袭:把“穷根”挖断的狠招
首先得说清楚,啥叫“极端贫困”?世界银行定的标准特直白:每天花不到3美元,约等于22块人民币。
按这个线算,2025年全球还有8.3亿人在温饱线上挣扎,喀拉拉邦能从中突围,真不是靠嘴说。
这邦的招儿狠就狠在“精准”。
2021年他们启动脱贫计划时,没光看收入报表,而是让村干部、社区工作者挨家挨户摸排,专找那些“被福利网漏下去的人”。没房子住、生病没钱看、孩子上学没着落的家庭。
最后一算,这样的特困家庭有64002个,差不多10万人。
我跟你讲,他们不是搞“一刀切”的救济。
比如坎努尔县的达玛丹选区,作为全邦第一个脱贫的选区,干部们给每个贫困户都建了“需求清单”:老人缺降压药,就对接社区医院送药上门;年轻人没工作,就搞裁缝、电工这类职业培训,还保证至少100天的就业机会;家里没房子的,政府出钱盖砖房,连门窗都装好。
这里面还有个关键:地方自治机构真能干活。
不像有些地方政策到基层就变味,喀拉拉邦的村委会、市政公司全程盯进度,甚至帮贫困户办身份证、贫困证明这些手续。他们搞了个“权利不延迟”计划,光帮贫困户补全福利文件就办了2.1万份。
加上这邦本来就有基础,左翼政府几十年前就搞土地改革,教育和医疗投入也高,再配上海湾打工者寄回的侨汇(占邦GDP的15%-20%),脱贫的底气自然足。
到2024年,七成以上的特困家庭都脱了贫,速度比计划快了一年。
![]()
全国拉胯:数据好看,肚子很诚实
你发现没,喀拉拉邦的高光时刻,反倒把印度全国的贫困乱象照得更清楚。
印度政府总说“脱贫成效显著”,世界银行的数据也给面子:2023财年极端贫困率2.3%,十年前还是16.2%,听着特振奋。
但数字这东西,换个算法就变样。联合国的多维贫困指数一出来,立马露了馅:印度还有2.3亿人陷在“多维贫困”里,占总人口的16.4%。
啥意思?就是不光没钱,看病、上学、住房这些基本需求全没保障。
更扎心的是《全球饥饿指数》,印度在125个国家里排第111名,属于“重度饥饿”,16.6%的人长期吃不饱,35.5%的5岁以下孩子发育迟缓,比十年前还严重。
塔塔研究所的拉马库马教授说得直接:“别光看收入,孩子饿肚子的样子,才是真实的贫困。”更离谱的是贫富差距,简直是“财富虹吸式开挂”。
最新报告显示,印度最富的1%家庭,攥着全国37.2%的财富;而最底层50%的人,加起来才占不到5%。
孟买的富豪能住27层带三个停机坪的豪宅,一家5口用600个佣人;可比哈尔邦的农民,一年赚不到10万卢比(约8500元人民币),连买种子的钱都得借。
网友辣评:“印度经济增长是精英专属VIP通道,普通人连站票都买不到。”
更讽刺的是税收政策,被网友吐槽成“爆米花式税收”:散装爆米花税5%,袋装12%,焦糖味18%;可富豪们靠海外信托、家族基金花式避税,直接税占比还不到20%。
等于说,穷人吃口甜的都被薅羊毛,富人却能安心藏钱。疫情期间更夸张,亿万富豪的财富涨了40%,可无数打工人失业返乡,连饭都吃不上。
![]()
破局难:脱贫不是“一次性救济”
从另一个角度看,喀拉拉邦的成功,在印度根本没法复制。
这邦的左翼政府把民生当回事,每年把大笔钱砸在教育和医疗上,基层组织也给力;可其他邦要么财政没钱,要么官僚主义严重,政策到了村里就成了“画饼”。
比如北方邦有个扶贫住房项目,钱被层层克扣,最后盖出的房子连屋顶都没有,贫困户住进去还得淋雨。
专家都认一个理儿:脱贫得靠教育和就业这两把“钥匙”,可印度偏偏在这俩上掉链子。
全国青年失业率居高不下,制造业占GDP才11.6%,90%的人都在打零工。街头卖水果、工地搬砖,今天有活今天有钱,明天没活就得饿肚子。
非政府组织的苏贾塔·萨旺特见过太多这样的家庭:“就算有份工作,一个月挣的钱刚够买米,孩子要交学费都得去借,这能叫脱贫吗?”
更要命的是“贫困代际传递”。
好学校、好医院全扎堆在德里、孟买,贫困家庭的孩子连课本都买不起,更别说考大学。
低种姓的孩子更惨,就算成绩好,找工作时也会被高种姓排挤。
有个调查显示,印度低种姓女性的就业率才18%,比全球平均水平低一半还多,一半人口的潜力被死死压住,脱贫谈何容易?
还有寡头垄断的坑。
印度的信实集团、塔塔集团这些巨头,垄断了石油、通讯、零售等赚钱行业,赚得盆满钵满却很少承担社会责任。
首富安巴尼嫁女儿花1.37亿美元,旗下公司却欠银行几百亿;大珠宝商卷走银行18亿美元跑路,至今没被抓回来。
钱权勾结的恶性循环,让穷人的上升通道彻底被堵死。
![]()
结语
喀拉拉邦的脱贫,就像印度贫困沙漠里的一丛绿洲,看着让人高兴,却掩盖不了整片沙漠的干旱。
靠数据包装的“脱贫成果”骗不了人,孩子瘦得皮包骨的样子、农民蹲在田埂上哭的场景、贫民窟里漏雨的棚屋,都是最真实的答案。
GDP再高,排到全球第四又怎样?财富不往普通人手里流,就是白搭。真要脱贫,得先把教育、就业的根基扎牢,把贪官的手捆住,让富豪多交税。
不然再光鲜的数字,也只是少数人的狂欢,对2.3亿饿肚子的人来说,连一粒米都换不来。
毕竟,老百姓要的不是“宣布脱贫”的新闻,是每天能吃饱饭、孩子能上学、生病能看病的踏实日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