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带大家分析一下关于美国政府停摆超一个月、美航空关闭的事情。
![]()
当俄乌冲突、地区矛盾持续牵动全球目光之际,美国国内正陷入一场由政治博弈引发的多重危机。
政府停摆突破36天创历史纪录,参议院第14次投票未能打破僵局;肯塔基州空难惨剧暴露公共服务体系瘫痪;交通部长发出部分领空可能关闭的预警,一系列事件层层叠加,让这个超级大国的治理困境浮出水面。
![]()
这场始于财政预算分歧的政治僵局,如今已演变为关乎民生安全、公共服务运转的系统性危机,普通民众正为两党的对峙付出沉重代价。
![]()
2025年11月5日,美国国会参议院针对临时拨款法案的第14次投票落下帷幕,54票赞成、46票反对的结果未能达到60票的通过门槛,意味着持续36天的政府停摆将继续延长,刷新了美国历史上政府停摆的最长纪录。
![]()
此前的纪录保持者是多年前35天的停摆事件,而此次僵局的持续时间已正式超越前者,成为美国政治史上的又一尴尬注脚。
这场停摆的根源可追溯至10月1日新财年伊始,由于国会两党未能就年度预算达成共识,导致约1.7万亿美元的政府可自由支配资金被冻结,占美国年度总支出的三分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被否决的临时拨款法案已先获得众议院通过,却在参议院遭遇阻击,这意味着立法流程需重新启动,进一步拖延了危机解决的时间。
![]()
表面上看,两党的分歧集中在医疗相关开支的调整上:一方主张延续对低收入群体的医疗补助政策,另一方则坚持通过设置工作门槛等方式削减相关开支。但深层来看,这场僵局本质是两党执政理念与利益诉求的深刻对立。
在停摆期间,行政分支推出的多项举措进一步加剧了矛盾,包括冻结部分州的大额拨款项目、推动联邦雇员提前买断计划,已有15万联邦雇员通过该计划离职,其中多数来自不同立场倾向的部门,这让两党的妥协空间变得愈发狭窄。
![]()
参议院多数党领袖此前曾表示“接近找到解决路径”,但民主党核心议员则回应称“关键领域的分歧仍未弥合”。
截至11月中旬,两党尚未就预算核心争议点达成实质性共识,而随着停摆时间的延长,其对社会各领域的负面影响正持续发酵。
![]()
就在政治僵局陷入胶着之际,一场惨烈的空难为这场危机添加了更沉重的色彩。
美国当地时间11月4日,肯塔基州路易斯维尔市穆罕默德・阿里国际机场附近,美国联合包裹运送服务公司(UPS)的一架波音MD-11宽体货机在起飞后不久突发事故。
![]()
这架机龄34年的货机满载燃油,从约53米高空坠落,随后引发剧烈爆炸和大火,周边仓库被迅速吞噬。
根据当地政府通报,事故已造成至少7人死亡,伤亡人数仍在持续统计中。现场画面显示,事故引发的黑烟在“逆温层”作用下升至约3000英尺高空,远在印第安纳州新奥尔巴尼的居民都能清晰目睹。
![]()
机场周边散落着大量飞机零部件,消防部门的警报声彻夜未停,当地警方第一时间发布紧急避难指令,要求机场周边五英里内人员就地避险。
![]()
调查显示,事故存在两大核心诱因:其一,涉事货机已服役34年,远超行业合理服役周期,本该退役却因相关监管流程停滞未能及时处理;其二,更关键的是,政府停摆导致全国上万名空中交通管制员、五万名机场安检人员连续一个多月未能领到工资,却仍需坚守岗位。
![]()
纽约地区已有多名空管人员因生计压力请假,导致航班调度能力下降,部分机场出现混乱、乘客滞留、航线瘫痪等情况。
为了维持基本生活,不少空管人员白天指挥飞机起降,晚上不得不兼职跑网约车、送外卖补贴家用。这种高强度、低保障的工作状态,直接威胁到空中交通的安全底线。
交通部门官员表示不排除关闭全国部分领空以防范突发事件,副总统相关团队则透露停摆可能持续至11月下旬。
![]()
行政分支负责人称与对立党派洽谈14次仍无结果,暗示不会轻易妥协;而对立党派则反驳称,对方才是导致停摆的根源。
两党的互相指责,让危机解决的前景更加渺茫。
空难惨剧发生当天,美国交通部长肖恩・达菲在记者会上发出严厉预警:若政府停摆持续下去,美国“部分领空”可能被迫关闭。
![]()
达菲在发布会上解释,政府停摆已导致机场人员短缺问题急剧恶化,空中交通管制员数量不足,无法有效管理全部空域,只能通过关闭部分空域的方式防范安全风险。
据业内测算,目前美国空管人员的缺口已达数千人,而停摆导致的薪资拖欠问题,让不少人员选择请假或离职,进一步加剧了人力短缺。
![]()
事实上,停摆期间美国航空系统已多次出现混乱:芝加哥、纽约等枢纽机场多次出现航班调度延迟,部分短途航线被迫临时取消;安检通道因人员不足缩短开放数量,导致乘客排队时间大幅延长,最长可达数小时。
航空业协会的数据显示,停摆36天来,美国国内航班的准点率已从平时的85%降至68%,取消航班数量累计超过1.2万架次,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亿美元。
![]()
众议院对立党派领袖回应称,相关官员应专注于履职解决问题,而不是“作秀”,并强调对方党派才是政府停摆的始作俑者;而执政方则反击称,对立党派为了政治利益不惜牺牲民众出行安全,拒绝在预算问题上做出合理让步。
![]()
这场持续36天的政府停摆,早已超越了单纯的财政预算分歧,演变为对美国政治制度和治理能力的全面考验。
![]()
从民生层面来看,80万名联邦雇员被迫无薪工作或休假,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需要偿还房贷、车贷,维持家庭基本开支,薪资拖欠让他们陷入严重的财务危机。
数据显示,停摆期间,美国联邦雇员的信用卡逾期率环比上升37%,申请短期贷款的人数激增52%。同时,低收入家庭的食品券福利陆续到期,超过400万家庭面临断粮风险;军人薪资发放延迟,影响了数十万军人家庭的生活稳定。
![]()
从公共服务层面分析,政府停摆导致监管体系瘫痪、公共服务能力大幅下降。
除了航空安全受到严重威胁,食品药品监管、环境监测、灾害应急响应等关键领域的工作也陷入停滞。
![]()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数据显示,停摆期间,该局暂停了对新药的审批和部分食品企业的inspections,潜在食品安全风险显著上升;国家气象局的部分观测站点因人员不足被迫关闭,气象预警能力受到影响。
此次停摆中,两党围绕预算法案的核心分歧,本质上是不同利益群体诉求的对立,但两党均未能从全局出发寻求折中方案,而是将矛盾不断激化,最终让普通民众成为牺牲品。
![]()
近年来,美国政府停摆事件频繁发生,每次都以两党阶段性妥协告终,但深层分歧从未得到根本解决。
当政治人物更关注短期选举利益,而非长期国家发展和民生改善时,类似的治理危机注定会反复上演。
![]()
截至11月中旬,美国政府停摆仍在持续,两党虽有零星接触,但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
交通部长发出的领空关闭预警、空难后的安全隐患、持续恶化的民生困境,都在倒逼两党尽快达成共识。但从目前的态势来看,短期内结束僵局的可能性依然渺茫。
![]()
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无论多么完善,若缺乏妥协精神和民生导向,终将陷入治理困境;公共服务的正常运转是社会稳定的基石,任何政治博弈都不应以牺牲民众的生命安全和基本权益为代价。
结语:
美国停摆36天引发的一系列危机,本质上是制度失灵与治理失序的集中体现。
![]()
当政治凌驾于民生之上,当博弈取代了合作,即便是超级大国,也难逃治理困境的侵蚀。
这场危机何时才能结束?
美国社会能否从这场惨痛的经历中吸取教训?
![]()
这些问题的答案,不仅关乎美国民众的切身利益,也将对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而此刻,最需要被关注的,依然是那些在危机中苦苦支撑的普通民众,他们不该成为政治博弈的牺牲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