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李岩松 郭辰昊
2日上午10时,成都的天空裹着一层阴天的柔和,正是适合赖床的好天气。钟灏松一边拧开“和平小屋”的门锁,一边笑着念叨:“昨晚总算睡了个安稳觉,真想再多赖会儿床。”
最近,他要独自守着这间小屋一阵子了。1日下午,马库斯已启程返回法国马赛,士杰也踏上了去往泰国普吉岛的路,两人需处理个人事务,待短暂休整后,三人将再度汇合,开启全国公益巡展。
从2024年4月在社交平台发布第一条视频,到2025年8月在巴黎完成618张历史照片的捐赠,再到今年11月1日“和平小屋”在成都落地,一年多的时间里,这三个来自不同国家、原本生活毫无交集的年轻人,被一叠尘封80余年的历史照片紧紧“绑”在一起。
他们的人生轨迹被彻底改写,在质疑与支持、牺牲与坚守中,交出了一份跨越国界的青春答卷。
![]()
和平小屋落地成都,他们终于有了“家”
11月1日,成都成华区天祥滨河路8号,一块金色门牌在细雨中泛着微光。上午10时不到,“和平小屋”门口已聚了不少人,大家围着门口的大屏幕,认真看着与马库斯捐赠照片相关的新闻片段。
推门走进小屋,不足50平米的空间被打理得紧凑又温馨。玻璃展柜与木质展柜错落摆放,入口处的墙上,贴满了从今年2月以来的代表性照片,有三人在北京初见的拘谨合影,也有巴黎捐赠时的庄重瞬间。
“这张是我们在法国巴黎,向中国驻法大使馆捐赠照片时拍的。”门口处,马库斯用一口流利的中文给粉丝讲解照片背后的故事。谁能想到,一年多前他的中文还很生疏,如今说起话来流畅又自然,他笑着分享秘诀:“没别的,就说!说!说!”
一旁的松松忙着给参观者冲咖啡,小屋里新买了一台咖啡机,他们原本想在展览之余赚点微薄收入,补贴项目开支,可松松看着陆续赶来的人,临时决定:“今天没准备收款二维码,第一天就免费请大家喝吧!”
另一间小屋里,士杰正举着手机直播,镜头扫过展柜里的老照片、墙上的合影,将小屋开放首日的热闹场景实时传递出去。当天上午,直播间在线人数最高时突破3000人,评论区里满是粉丝的热情留言:“求地址!下次去成都一定打卡”“终于有固定的地方能看这些照片了”。
直播中,有位新疆粉丝留言:“没法当面来捧场,送盆绿植表心意!” 士杰起初以为,这只是粉丝随口说的“虚拟祝福”,没承想半小时后,快递员竟拖着一棵一人高的绿植站在门口,笑着解释:“这是新疆的朋友特意打电话订的,让我务必送到。”
接下来的半天里,全国各地的祝福陆续“飞”到小屋:粉丝寄来书法,网友订购的花篮,还有成都的朋友带来了保温杯和中药袋送给他们。
![]()
看着满屋子的暖意,马库斯、士杰和松松都有些恍惚,这样平静又温暖的日常,他们已经很久没体验过了。
400多天的跨国奔波、反复对接,如今终于在成都有了一个安稳的落脚点。那天,三人脸上的轻松与幸福,和半年前被质疑时的焦虑、迷茫截然不同。
“小屋落地,也意味着我和马库斯在中国终于有‘家’了。” 士杰在直播间里难掩激动,一边给观众讲解老照片,一边学着说成都方言;马库斯则举着手机拍当地小吃,对着镜头推荐“这个面超好吃”。
若不了解背后的故事,很难将这两个笑容灿烂的外国小伙,与沉重的抗战历史联系在一起。
走出“舒适圈”,三人完成蜕变
这场与历史相关的公益行动,彻底改写了马库斯、士杰与钟灏松的人生,也让他们完成了一场远超同龄人的成长蜕变。
“其实我和马库斯原本都是内向的人,以前我就喜欢一个人待着,这也是我后来去普吉岛村庄生活的原因。” 士杰坦言,这次捐赠行动,他的变化最大。
今年2月初次见面时,士杰的话很少,尽管中文流利,但面对提问总是点到为止,表情也透着一丝严肃。如今再见到他,无论是直播时与粉丝互动,还是给参观者讲解历史,都显得从容又开朗。
在中国生活的 8 年,早已让士杰把这里当成了“第二故乡”:他在这里读大学、找工作,曾在大使馆任职,后来还入职了一家科技公司做AI开发,拿着稳定的高薪,“那时候从不用操心经济问题,生活过得很舒服”。
但当得知马库斯要捐赠外祖父留下的历史照片时,他没有丝毫犹豫就加入了:“中国给了我太多机会,能为这段历史做些事,就像‘报恩’一样,是我必须做的。”
今年3月,网络上突然涌现出“照片造假”的质疑,各种负面评论扑面而来,让士杰备受打击。
为了避开喧嚣,也为了节省开支,他搬到了泰国普吉岛的一个小村庄独自生活。那段时间,网站还频繁遭遇跨国网络攻击,“每天有几百个来自不同国家的IP尝试攻击服务器”,士杰只能靠自己的技术一点点加固防御。
直到巴黎捐赠成功后,质疑声才渐渐平息,网站的攻击也少了很多。如今的他,不仅能坦然面对争议,更学会了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传播历史 —— 开发 AI 小程序、做直播讲解,成了团队里的“技术担当”。
对马库斯而言,蜕变的起点,是外祖父罗杰·劳伦斯留下的618张照片,那不仅是家族记忆,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使命。
在此之前,马库斯在法国马赛当英语教师,有稳定的课程和收入,生活规律又安稳。可自从决定将照片捐赠给中国、向西方传播这段历史后,他不得不推掉大量课程,“没有公司能接受‘下个月要去中国两周’的工作节奏,很多长期合同都黄了。” 后来,他只能靠偶尔接短期教学活维持生计,项目的所有开支,也全靠自己的积蓄支撑。
![]()
在法国,很多人不理解他,“为什么要为别的国家的历史奔波?” 马赛的邻居曾问他 “是不是想出名”,甚至有朋友觉得他“太固执”。
但马库斯从没有动摇:“99% 的西方人都不知道日军侵华的历史,我必须把真相说出来。” 他忙着在法国筹备历史协会,对接讲座场地,联系当地华人社群,哪怕过程烦琐,也从未停下脚步。
中国民众的支持,成了他坚持下去的最大动力。马库斯说,如今照片顺利捐赠、和平小屋落地,也算完成了外祖父的遗愿,“妈妈为我骄傲,整个家族都觉得这件事做得值”。而他的目标更远,“我想做中西方历史文化的桥梁,让更多西方人了解中国曾经历的苦难,也看见中国对和平的坚守。”
作为团队的“对外联络员”,松松的蜕变,是从小资生活到全心公益的彻底转身。
两年前,他还是一家跨境旅行社的老板,生意做得红火,每天只需工作五六个小时,剩下的时间要么满世界旅游,要么约朋友喝茶聊天,“收入超普通水平,日子过得很滋润”。
自从三人团队成行,他就彻底放下了自己的生意,所有精力都扑在了公益项目上。
起初,他把自己的积蓄全投了进去,可办展、机票、住宿的开支不断增长,很快就入不敷出。无奈之下,他卖掉了自己的车,可这点钱依旧杯水车薪。
让松松没想到的是,父母得知后,不仅没有反对,反而主动提出“卖房支持”。“爸妈说‘既然做了,就一定要长久做下去,别半途而废’。”今年,父母把家里一套闲置的房产卖掉,支持他们做这项事业。
拒绝“英雄”标签,更在意友谊与责任
为了让项目长久走下去,松松一直在琢磨“资金与公益的平衡”,他们拒绝了所有无关的商业代言,哪怕有人开出高价邀请他们推广食品、日用品,也一口回绝,“不能让抗日先烈和马库斯家族的牺牲,变成赚钱的工具”。
他们也在积极寻找可持续的方式:设计文创产品、对接法国企业推动中法文化交流、依靠和平小屋的咖啡和展览盈利等等。
为何这份责任必须由自己来完成?钟灏松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钟灏松的爷爷是抗战老兵,这让他从小就对这段历史有所了解。随着时间推移,很多年轻人渐渐淡忘了这段历史,西方和日本民众更是被严重扭曲了认知。
他觉得“不能让先辈的牺牲白费”,这份家族层面的情感,成了他最初的动力。接触马库斯后,他了解到这个家族的故事,作为朋友,他觉得有责任让真相被看见。
尤其是经历3月,被自媒体抹黑事件后,他更坚定了长久做下去的想法。
曾经的他会因为流量波动而焦虑,现在的他更看重长远影响,“人的思想很难一时改变,我们要做的是日积月累,让更多人了解历史真相,减少对中国的偏见。”
![]()
三人的友谊也在并肩作战中愈发坚固。从最初视频沟通时的些许生疏,到北京首次碰面后的默契配合,再到日本办展、成都落地和平小屋后的彼此牵挂,他们早已成为“谁也离不开谁”的战友。
“我们很少有分歧,比如在展览内容呈现上,马库斯想直接还原真相,士杰会考虑文化差异,我来协调平衡。” 松松说,每次分开后都会视频联系,“马库斯中文越来越好,士杰每次来都有新想法,每次重聚都有惊喜。”
评论区里,许多网友称他们为英雄,但他们三人都会明确拒绝“英雄”的标签,在他们心中,英雄是照片里的遇难者、中国的烈士,也是马库斯的外祖父、钟灏松的爷爷。
这三个90后,用两年多的坚守,完成了一场从个人生活到使命担当的蜕变。他们曾有各自的舒适轨迹,却因一段不该被遗忘的历史聚在一起,在牺牲、质疑与奔波中,酿成了超越年龄的坚定与清醒。
未来,这场历史传递没有终点
11月1日下午,成都机场的安检口,成了三人暂时告别的地方。松松掏出手机,举在胸前,马库斯和士杰赶紧凑过来,三人的肩膀紧紧挨着,笑容定格在镜头里。
“等你们回来,咱们就商量全国巡展的细节!” 松松对着两人的背影喊,马库斯和士杰回头挥手,默契地比了个“加油”的手势。
![]()
尽管资金紧张、行程繁重,但三人对未来的规划却异常清晰:短期聚焦国内公益巡展与文创开发,长期则要靠技术创新推进全球历史传播,这场与历史相关的“传递”,从来没有终点。
士杰的计划里,还藏着对“技术传播”的期待。今年8月,他在山东数文集团参观时,被“与孔子AI对话”的互动装置深深打动:“原来历史可以这么生动!” 他打算回到普吉岛后,全力开发一款小程序,能与马库斯外祖父“劳伦斯”的AI对话,听“他”讲述拍摄照片时的经历。“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让历史‘活’起来。”
马库斯的归程,带着对家人的牵挂与对项目的新想法。这次回马赛,他想多陪母亲几天,自从投身公益,他与家人相处的时间少得可怜。
“和平小屋落地了,总算能短暂歇口气,好好陪妈妈吃几顿饭。” 但他也没闲着,已经开始琢磨文创产品的设计,他还有个心愿:“下次带妈妈来中国,让她看看这间让她骄傲的小屋,看看支持我们的中国朋友。”
而钟灏松则成了“和平小屋”的守家人。除了日常开放、接待参观者,他还给自己列了一串任务清单:先对接几家文创企业,探讨合作开发周边;再联系北京、上海、山东等地的展馆,推进年底首场全国巡展的落地;偶尔还要整理粉丝寄来的礼物,安徽粉丝送的那幅“奇形怪状”的简笔画,已经被他装裱好,摆在了展架最显眼的位置,旁边放着新疆粉丝的绿植、东北朋友的手工艺品,满满一架子都是跨越山海的暖意。
2日上午,成都的雨还没停,和平小屋的玻璃门上,映着松松忙碌的身影。他一边整理展柜里的老照片,一边念叨着那幅“奇形怪状”简笔画:“画得挺好,下次别画啦!” 话音刚落,自己先笑了起来,这是他最近难得的轻松时刻。
从618张老照片被“唤醒”,到和平小屋在成都亮起灯光,再到未来即将开启的全国巡展,马库斯、士杰与钟灏松的青春故事,始终与“历史”“责任”“友谊”紧紧相连。
这三个90后用行动证明,真正的青春,从不是安逸的挥霍,而是明知难行仍选择出发的勇气。那些不该被遗忘的历史,需要这样一群人,一直传递下去,这份跨越国界的青春答卷,还在继续书写。
记者手记:
从质疑到并肩,300多天,我们见证这场青春与历史的跨国之约
作为全程跟进报道的记者,从2024年12月敲下首篇报道,到2025年11月在成都和平小屋帮忙收摊,这300多个日夜,我们见证的不仅是一场跨国捐赠,更是三段青春的蜕变与一段跨越国界的友谊。
初次接触这个故事时,我们不乏疑虑。彼时,士杰是深耕AI领域的高端程序员,钟灏松的旅游公司客源爆满、生活滋润,马库斯在法国马赛当一名英语老师。
“会不会是为了流量?”这样的疑问,曾在很多人脑海中反复出现。
但事件的发展,超出了所有预设。我们亲眼见证了这场“起高楼、楼塌了、再翻身” 的跌宕:2月,我们的独家报道全网流量过亿,几十家媒体蜂拥而至,让他们站上流量巅峰;没有喘息机会,3月,自媒体的质疑席卷而来,众多媒体撤稿,他们也陷入自证泥潭,而我们选择保留报道、持续跟进,从采访对象慢慢变成了他们信任的朋友。
![]()
最动人的,是他们未曾退缩的坚守。钟灏松卖掉爱车与父母的一处房产,从潇洒老板变成四处筹钱的“责任人”;士杰辞掉稳定收入的工作,转而接一些AI零工维持生活;马库斯也推掉了原本的课程,彻底改写了原本的人生轨迹。自费办展、跨国奔波,这份牺牲与担当,远超同龄人的沉稳。
和平小屋开放时,我们早已没有了记者与采访对象的界限。我们在现场成为志愿者,帮助他们出摊收摊、给参观者讲解老照片背后的故事,看着一些孩子好奇地追问历史,心中的自豪感与他们也别无二致。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场看似宏大的国际事件,终究要落脚于每个中国人的个体记忆。
从北京的拘谨初见,到东京办展时的并肩应对,再到和平小屋的默契相守,他们从陌生人变成了“兄弟仨”,我们也从记录者变成了参与者。
这一年多的跟进,也让我们深刻明白,历史从未远去,而跨越国界的正义与坚守,总能打动人心。
这场青春与历史的双向奔赴,我们有幸见证,更愿继续记录。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