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一名电动车车主在春节返乡途中,经历了标称续航650公里,实际高速行驶仅400公里便电量告急的窘境。“宣传时用一套标准,实车上用另一套标准,一辆车有3套续航标准,车主‘傻傻分不清楚’。”
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蓬勃发展,续航里程的数字竞赛愈演愈烈。2024年初,多家车企相继推出标称续航突破1000公里的车型,引发市场热议。
鲜为人知的是,这些光鲜数字背后,存在着一套精心设计的测试标准,使得实验室数据与实际使用体验之间存在巨大落差。某第三方机构测试显示,41款市售电动车型的实际续航平均达成率仅为74.3%。
![]()
01测试标准迷局:三套体系的博弈
当今电动车市场主要存在三套续航测试标准:源自欧洲的NEDC、中国的CLTC和美国的EPA标准。这些标准在测试方法、严苛程度和结果呈现上存在显著差异。
NEDC标准最早可追溯到1970年代,其最后一次更新是在1997年。测试在台架上进行,包含4个城市循环和1个市郊循环,总时长1180秒,测试距离约11公里。
该标准的问题在于测试条件过于理想化:环境温度恒定25℃、关闭所有车载电器、无风阻、固定加减速模式。这种“无菌环境”下的测试结果,自然难以反映真实路况。
CLTC标准基于国内41座城市、383万辆车的行驶数据开发,2019年正式发布。测试周期1800秒,距离14.48公里,最高时速114公里/小时。
与NEDC相比,CLTC更加符合中国道路频繁启停的特点,但其删除了等速测试环节,且平均车速更低,这对能量回收效率高的电动车尤为有利。
EPA标准被公认为最严格的测试规范,包含城市工况、高速工况、激烈驾驶和空调使用四个部分,测试结果还会乘以0.7的校正系数。
数据显示,同一车型在三种标准下的续航数据通常呈现“CLTC > NEDC > EPA”的排列顺序,差距可达15%-30%。
02现实挑战:为何续航总在“打折”
电动车在实际使用中面临多重因素影响,导致续航表现远不如实验室数据亮眼。
温度是首要影响因素。锂离子电池在低温环境下活性降低,内阻增加,导致放电能力下降。实验表明,-7℃环境下,电动车续航可能下降高达40%。同时,冬季取暖能耗进一步加剧了电量消耗,暖风空调功率可达2-3千瓦,相当于每小时减少续航10-15公里。
驾驶习惯与路况同样关键。急加速和急刹车会大幅增加能耗,高速行驶时风阻呈平方增长——时速从90公里提升至120公里,风阻将增加约77%。频繁的城市短途出行因电池需要反复加热,也会导致能耗上升。
车载电器使用常被消费者忽视。大功率音响系统功率可达0.5-1千瓦,座椅加热、方向盘加热、大灯等设备合计功率也可观。在典型使用场景下,这些附件设备可能使续航减少5%-10%。
电池衰减是长期影响因素。数据显示,电动车电池在行驶10万公里后,通常会有10%-20%的容量衰减,这意味着实际续航将随使用时间逐步降低。
03补能路线:三种路径的优劣对比
面对续航焦虑,行业已形成三种主流补能方案,各有其技术特点与适用场景。
换电模式主打“速度优势”,整个过程仅需3-5分钟,与传统燃油车加油时间相当。换电模式还能实现电池租赁,降低购车门槛,并便于电池集中管理,延长寿命。
但换电站建设成本高昂,单个站点投资可达150万元,且不同车企间电池标准不统一,制约了网络效应发挥。截至2023年底,全国换电站总量约3000座,相对于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仍显不足。
超快充技术近年来进展显著。800V高压平台搭配350千瓦超充桩,可实现“充电5分钟,续航200公里”的目标。2023年,全国充电基础设施新增数量较上年上涨近五成。
但超充站对电网负荷极大,单桩峰值功率相当于200户家庭用电总和,且长期大功率充电可能加速电池老化。目前,超充网络主要集中在高速公路服务区和一二线城市的重点区域。
增程式技术作为一种过渡方案,通过搭载燃油发动机作为“充电宝”,解决了里程焦虑问题。增程式车辆市区通勤用电成本低廉,长途出行又可加油补充,适用场景广泛。但这类车辆背着两套动力系统,结构复杂,在馈电状态下油耗较高,且与传统燃油车相比并无明显能效优势。
04电池技术革新:从卷绕到叠片的演进
在电池制造领域,一场从“卷绕”到“叠片”的技术变革正在悄然进行。
传统卷绕工艺类似于卷纸,将正极、隔膜、负极依次堆叠后卷起形成电芯。这种方法设备成熟、生产效率高,但存在中心空间浪费问题,导致体积利用率低。更关键的是,卷绕结构在充放电过程中会产生不均匀的内应力,长期使用后可能导致变形和性能衰减。
叠片工艺则像制作书本,将正极、隔膜、负极裁切成片后直接堆叠。这种结构空间利用率更高,能量密度可提升5%以上。叠片电池内阻降低约15%-25%,发热量更小,支持更高倍率的快充。
测试表明,叠片电池循环寿命普遍超过2000次,比卷绕电池提高约20%。随着叠片设备速度从早期的数秒一片提升至0.25秒一片,生产效率瓶颈已基本突破。
国内主流电池企业纷纷布局叠片产能,预计到2025年,叠片电池在动力电池中的占比将从目前的30%提升至50%以上。
05未来展望:融合共生的补能生态
面对多样化的用户需求,未来补能体系将呈现多元融合态势。
超充网络建设正在提速。华为全液冷超充站已实现“一秒一公里”充电速度,北京、上海、广东等地相继推出超充站建设计划。到2025年,重点区域的高速公路服务区超充覆盖率有望达到100%。
换电模式正向标准化方向发展。政策层面正在推动电池尺寸、接口标准的统一,为跨品牌换电创造条件。上海对通用型换电站给予设备投资40%的补贴,努力降低建设成本。
虚拟电厂技术为补能网络提供新思路。通过智能调度,电动汽车集群可在电网负荷低谷时充电,高峰时反向送电,形成分布式储能系统。试点项目显示,单辆车参与调峰每年可获得约4000元收益。
行业专家指出,未来不是单一技术路线的胜出,而是“效率优先、场景适配、系统协同”的生态构建。随着半固态/固态电池技术的成熟,2025年后电动车续航能力有望实现质的飞跃,届时续航焦虑将逐步成为历史。
从全球视野看,日本松下、宁德时代、比亚迪等电池巨头都在积极布局下一代电池技术。固态电池实验室样品已实现1000次以上循环寿命,能量密度超过400Wh/kg,是当前液态锂电池的两倍以上。
技术的本质是为用户服务,而非营销工具。当行业从“数字竞赛”回归“价值创造”,当测试标准更贴近用户真实使用场景,新能源汽车才能真正赢得消费者的信任。
毕竟,车辆的价值最终不是体现在宣传册上,而是存在于每一次安心出发与准时抵达之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