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复电商领取《1000份电商运营干货案例》
作者 | 张逸 报道 | TOP电商
央视出手了。
昨天 (11月5日) ,央视新闻罕见点名两位网红——户晨风、柴怼怼。
一个靠“苹果人VS安卓人”的歧视话术制造对立,一个打着“打假”的旗号碰瓷企业。
前者被全网封禁,后者因涉嫌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被警方逮捕。
这不是普通的封号事件。
当央视公开发声,意味着整个平台的底线被触到了。
他们一个代表着“语言暴力的流量黑洞”,一个代表着“假正义的营销骗局”。
![]()
图源:央视新闻
他们的倒下,不仅是个人崩塌,更像是整个短视频时代的一次“行业清算”。
过去几年,流量能遮掩一切 。
挑衅、造谣、碰瓷、卖惨,只要能上热搜,就有人敢试。
但现在,风向变了。
当权威媒体出手,当平台开始清理,当公众不再买账,
那些靠戾气和谎言堆起的“流量神话”,终于开始崩塌。
![]()
户晨风“安卓”言论,被全网封杀
“苹果人还是安卓人?”
这本是个再普通不过的消费选择。
但在百万网红户晨风手里,它被包装成了一场“阶级论战”。
“专科生是安卓学历。”“月入5000的都是安卓人,不配和我对话。”“国产电车续航虚标50%。”
类似的言论,他讲得轻描淡写,语气里还带着某种居高临下的优越感。
![]()
图源:虎扑的步行街微博
和一般意义上的嘴臭不同,户晨风的“骂”是成体系的。
他不靠脏话取胜,而是构建了一整套“苹果人VS安卓人”的鄙视链叙事。
在他的世界里,苹果=高端,安卓=低端;“苹果人”是精英,“安卓人”是屌丝。
他把偏见包装成段子,把歧视做成体系。
别人动嘴皮子骂几句,他能连出一整套“安卓组合拳” :
“你这就是安卓逻辑,安卓学历、安卓素质、安卓语法、安卓态度,读的安卓学校,住的安卓房子,开的安卓车,连养的猫都是安卓的。”
![]()
图源:小红书
这 些 话看似调侃,实则精准踩中了情绪的雷 , 将一部分人划进“低端人群”,以另一部分人为“优越圈层”,在手机品牌的壳下,制造一种“数字版鄙视链”。
对此, 粉丝分两派 , 有人跟着起哄,享受“苹果人的优越感”;有人被激怒,冲进直播间对线。
结果是,吵得越凶,他的流量越高。
据他自己晒出的数据,仅今年5月,他直播打赏收入就超过11万元。其中,九成收入都来自粉丝的打赏。
![]()
图源:抖音
但问题也正出在这里 , 当一个人的“流量生意”,建立在制造仇恨与歧视之上,那本身就是一场慢性爆炸。
从“养老金挑战”到“国产车虚标”,再到如今的“苹果人VS安卓人”,户晨风几乎年年“爆”,年年“封”。
他早已不是那个偶尔嘴臭的博主,而是把“对立”玩成了一个流量模型。
最终,这个模型崩了。
9月20日,他在多个平台的账号被封禁,内容被清空,随后账号被彻底注销。
![]()
图源:抖音
央视新闻在这次通报中 写得极为直接 :“恶意挑动群体极端对立、宣扬暴力戾气等负面情绪。”
讽刺的是,在被封禁的前一周,他还在视频里喊:“没有我,短视频不精彩。”
现在 , 他成了 央视新闻 里“反面教材”的一部分。
当流量的火光燃尽,留下的,只有戾气的灰烬。
![]()
假打假、真卖货,“柴怼怼”被逮捕
与户晨风一样,以“对抗”“挑衅”博流量的人,从来不止一个。
今年春天,“玉石圈打假人”柴怼怼,也靠一场“碰瓷胖东来”的闹剧,火遍全网。
他的套路更高明些——披着“正义打假”的外衣。
4月,他在多个视频里指控胖东来售卖的玉石“成本几十块、卖上千”,甚至暗示企业“偷税漏税”。
![]()
图源:抖音
这类言论传播极快。毕竟胖东来是 网红企业 ,“打 假 胖东来”的人,总能激起争议。
在他的直播间下,评论区一度出现“终于有人敢说真话了”的热评。
然而很快,剧情反转。
监管部门突击检查胖东来超市,发现所有玉石均明码标价,毛利率不到20%。
![]()
图源:微博
更关键的是 , 柴怼怼自己,竟在直播间卖起了玉镯。
他边骂胖东来卖贵,边推销自己的“宫廷玉镯”,自称“最差都是嫔妃戴的”,售价1.98万元一只。
结果消费者送检后发现:全是染色手镯。有鉴定机构直接拒收:“这堆石头没鉴定意义。”
![]()
图源:央视新闻
从“打假英雄”到“造假嫌犯”,仅仅两个月。
7月,网信办点名通报:“无事实依据蓄意抹黑企业,恶意诋毁形象,并借机吸粉带货。”
10月,浙江警方通报:柴怼怼与其妻因涉嫌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被捕。
![]()
图源:南都周刊
至此,这场“假打假”的戏落下帷幕。
观众 这 才发现,所谓的“正义怒吼”,原来是“带货话术”;所谓“揭黑勇士”,不过是利用信任割韭菜。
互联网记性短,却也足够锋利。
他曾怒怼胖东来,如今被网友怒怼:“谁蹭谁流量,真报应来了。”
![]()
当流量成信仰,道德就成了消耗品
户晨风和柴怼怼,一个卖“对立”,一个卖“正义”。
但归根结底,他们卖的都是情绪。
区别只是 , 前者靠“仇恨”激活情绪,后者靠“愤怒”点燃情绪。
在这个短视频生态里,流量 等于 曝光 等于 变现。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挑事”当策略,把“挑衅”当人设。
他们研究算法、琢磨人心,知道什么最容易让人破防。如骂品牌、讽刺阶层、调侃贫富、打击民族自信。
![]()
图源:微博
一句看似随口的“安卓逻辑”,背后其实是精心设计的诱饵。
因为算法喜欢争议。情绪越浓,流量越高。
但算法也有记忆,越多的举报、越多的负面,迟早会反噬。
这就是所谓的“流量悖论”:你靠挑衅起家,也会被挑衅毁掉。
事实上,从李某假打假、辛巴燕窝事件,到“编造悲情故事”的短剧主播、再到如今被封禁的一批网红 。
互联网的清算周期,正在变短。
不是社会变得不宽容了,而是公众的辨识度提高了。
当人们开始厌倦情绪操弄,平台也不得不出手。
国家网信办 9月 曾通报 称 ,将着力整治挑动群体极端对立情绪;宣扬恐慌焦虑情绪;挑起网络暴力戾气;过度渲染消极悲观情绪等问题。
![]()
图源:中国网信管网
这是一次舆论秩序的重建。
过去,网红们靠“敢说”赢得流量,如今,谁更负责任,谁才能留下。
![]()
有人说:“互联网从不记仇,但永远记账。”
这句话,用在今天的“封号风波”上,恰如其分。
当流量成了信仰,道德就成了消耗品。
当“骂人能挣钱”“造谣能涨粉”,内容行业的底线就已在塌陷边缘。
户晨风被封,柴怼怼被捕,不只是个人命运的崩塌,更像是一次迟到的提醒 :
流量不是护身符,它更像一把锋利的刀,割别人时快感十足,割到自己时无处可逃。
互联网时代从不缺故事,缺的是底线。
真正的赢家,不是谁能制造更多争议,而是谁能在“热度”之外,守住做人的分寸。
行业资讯、案例资料、运营干货,精彩不停
【添加备注:进群】
最新电商行业资讯,尽在【Top电商】↓↓↓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