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小某书炸了个热搜帖,点赞直接飙到 7.7 万。
不是明星塌房,不是网红炫富,是个江苏老师的吐槽,字字扎心。
她怎么说?“我待的这地方,连三朵桂花都嫌多余。”
![]()
事儿说起来荒唐到骨子里。
学校评 “流动红旗”,有个班的值日区被扣分了。
老师一问原因,当场懵了 —— 就因为台阶上掉了三朵金黄色的桂花。
![]()
你没看错,秋天里最香的念想,在检查人员眼里成了该扫进垃圾桶的破烂。
那些蹲在台阶边看桂花的孩子,眼里闪着的烂漫光,也成了 “不合规矩” 的垃圾。
![]()
这位老师教了十三年书,啥离谱事儿没见过?
可这次,她只觉得又荒谬又羞耻。
但转头看到班里孩子因为没拿到红旗红着眼圈,还是硬挤出笑脸安慰:
“分是扣了,可桂花不是垃圾。你们记着,开得晚的花,香味才更醇。”
![]()
这帖子一出来,评论区直接成了 “魔幻校规受害者联盟”。
多少人盯着屏幕拍大腿,全是同款窒息经历。
![]()
有人说:“我们学校更绝,院子里的落叶必须扫得一片不剩,不然就扣分。
先不说落叶铺在地上多好看,风一吹就落,这根本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纯纯为难人!”
![]()
还有人吐槽查寝:“床上有被子?扣!桌上有东西?扣!垃圾桶里有垃圾?更得扣!合着我们住的不是宿舍,是无菌实验室?”
![]()
最离谱的是这个:“学校校门口画了条线,学生必须走直线,拐弯都得拐直角。
从楼上往下看,一排人跟流水线上的机器人似的,连走路姿势都得按程序来。”
你说可笑不可笑?本该养 “祖国花朵” 的地方,偏偏容不下一朵真花。
但凡和学习没关系的美好,但凡不整齐、不好管的东西,全被贴上 “垃圾” 标签,恨不得立马清干净。
![]()
现在不少地方对 “整齐”“服从” 的执念,已经到了病态的地步,简直是走火入魔。
就说前几天热搜上的 “女生强制剪斜面短发” 事件。
福建三明的中学生发帖吐槽,新学期一开学,学校直接下死命令:所有女生必须剪短发,后脑勺的头发还得一刀切成斜面,耳朵半根毛都不能挡。
![]()
那发型丑到什么程度?说句不好听的,活脱脱一群 “朵拉” 进校园。
![]()
青春期的小姑娘,哪个不是爱美的年纪?
顶着这么个发型,自尊碎一地不说,打理起来反而更麻烦 —— 头发茬子天天炸毛,早上起来梳都梳不顺。
真怀疑定校规的人是不是跟女学生有仇,不然怎么能想出这么损的招?
![]()
再看山河四省的学校,迷上了抓 “抬头率”。
啥意思?自习课上,学生必须把头埋在桌子上,一个都不能抬,一抬头就被认定是没好好写作业。
有的教导主任更绝,巡查的时候故意在门口弄出声响,就等着抓抬头的学生,跟猫捉老鼠似的,闲得没事干。
![]()
对外界刺激有反应,这是生物的本能吧?
可在某些校领导眼里,学生就得把这本能硬生生压下去,两耳不闻窗外事,头跟焊在课桌上似的才叫 “听话”。
这哪是培养学生,这是造机器人呢!
你以为出了校园就自由了?想多了。
很多时候,社会就是个巨大的薯片桶,不管你是圆土豆、长土豆,还是奇形怪状的土豆,都得被压成土豆泥,再塑造成一模一样的薯片,半点个性都别想有。
之前河北有个地方,蜜雪冰城的招牌本来是红底白字,多显眼多有辨识度。结果当地城管一句话,必须改成绿底白字。
为啥?理由能笑掉人大牙:“我们要打造学院风和国际化,红色代表火,看着就火热,人进去了容易亢奋。”
![]()
就因为这荒唐理由,街上原本五颜六色的招牌全变绿了。
连镇上儿童医院的红十字标志,都被改成了 “绿十字”,看着就膈应人。
不知道的还以为进了什么特殊场所,哪有半点医院的样子?
![]()
这种事还不是个例。之前好多地方要求街道招牌全改成黑色,美其名曰 “整齐好管理”。
结果呢?原本热热闹闹、充满烟火气的街道,硬生生变成了 “丧葬一条街”,走进去都觉得瘆得慌,死气沉沉的。
![]()
这些被强行统一的招牌,就像给城市戴了个痛苦面具,半点人间烟火气都没有,只剩 “一刀切” 的僵硬和冷漠。
你想有个性?不行。你想打破整齐划一?没门。
甚至在自己店门口贴张 A4 纸都得小心翼翼。
之前内蒙古呼和浩特,有个店主在自家店门口的玻璃上贴了张 A4 纸打印的招聘启事。
那么大一块玻璃,就贴了张小小的纸,结果还是被城管的 “火眼金睛” 发现了。
城管直接打电话给她,语气强硬:“带着身份证来城管局接受处罚,不然就封你手机号!”
![]()
店主又委屈又气愤,哭着问:“我到底做错了什么?这张纸影响到谁了?”
可你跟他们讲道理,根本讲不通。
就像多甫拉托夫说的:“最难沟通的不是没文化的人,是被灌输了标准答案的人。”
那些喜欢矫枉过正、热衷于搞服从性测试的人,脑子里根本没有 “尊重” 两个字,满脑子都是 “规训”,只想把所有人都管得服服帖帖。
这种现象最可怕的地方在于,当 “去个性化” 成了常态,每个人都会失去自我,变成随波逐流的木偶,被环境和群体牵着鼻子走。
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早在 1952 年就提出了 “去个性化” 的概念:
当一个人把注意力都放在群体上,就会忽略自己的存在。
群体的力量会把个体的个性淹没,让你忘了自己是谁。
所以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才急着呼吁:
“别让别人把你去个性化,别让他们把你塞进某个分类、某个盒子、某个自动贩卖机里。
别让自己变成一个没有感情的客体、一件没有灵魂的东西,一定要守住自己的个体性。”
这话太对了!
你以为默许 “桂花扣分” 只是件小事?其实是在助长反智的管理;
你以为统一 “丑陋发型” 只是影响颜值?其实是在驯化大家的审美,让审美一步步降级;
你以为要求 “招牌变色” 只是换个颜色?其实是在阉割城市的灵魂,让城市失去本该有的鲜活。
我们的社会,本该允许台阶上有落花,允许课桌上有抬头的瞬间,允许街道上有五颜六色的招牌,允许青春有棱有角的模样。
要知道,太多伟大的创造,都诞生在那些 “标准之外” 的空隙里。
整齐划一是工厂流水线的需求,是为了生产出一模一样的产品。
可人和产品不一样,参差百态才是生命该有的活力,才是这个世界该有的样子。
什么时候我们能真正容下三朵桂花的存在,什么时候才能真正拥有孕育整片森林的胸怀。
这话,与所有人共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