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年底,合肥轨道交通6号线开通运营进入倒计时,27岁的汪勇健背包里的工作手册写得满满当当,脚步比往常更显匆匆。
这位从六安霍山来肥的“90后”新合肥人,用5年青春汗水浇筑着城市的轨道脉络。在“十四五”期间,他不仅见证着合肥轨道交通从线到网的跨越式发展,更写下了自己与这座城市从相逢到相守、共生共长的温情答卷。
分毫必较守护城市动脉
1998年出生的汪勇健,2016年考入合肥学院(现合肥大学)电子系自动化专业。学生时代的他,心里装着成为软硬件工程师的梦想——那时的他从未想过,自己的人生会与城市地下穿梭的地铁紧密相连。
2020年毕业季,一场偶然的校园招聘让汪勇健与合肥轨道交通建设公司结缘。“面试时负责人说,地铁是城市的大动脉,需要懂技术的人来守护。”这句朴实的话,让带着些许迷茫的他动了心。入职那天,他在日记本上写下:“或许这不是最初的梦想,但愿能在这里找到价值。”
5年时光,这份“意外的选择”渐渐变成了深沉的热爱。
他先后参与合肥轨道交通5号线南段,4号线,1号线三期,2、3、4号线延长线,8号线一期等多条线路建设,从综合监控系统调试时的分毫必较,到火灾自动报警设备检测时的严谨细致,再到安保控制中心建设时的统筹协调。他的青春身影,留在了轨道交通建设的每一个关键环节。
如今,他正与团队小伙伴们一起冲刺6号线开通前的最后筹备,工作手册的扉页,早已写满了各站点的“专属记忆”。
见证“成长”的喜悦
“朋友问我在轨道公司上班是不是每天坐地铁巡逻。我总笑着说,我是线路开通前的‘铺路石’,专跟‘毛坯站点’打交道。”汪勇健的话里带着些许调侃,却藏着不为人知的艰辛。
他的工作是线路开通前土建、机电及弱电部分的安全管控,每一个细节都关乎未来乘客的出行安全。当年修建4号线时的场景,是汪勇健至今难忘的记忆。
“新海公园站那时候就是片荒地,站内没水没电,走进去漆黑一片。”那段时间汪勇健每天揣着小手电,踩着厚厚的泥巴走进站厅,潮湿的空气里混着油漆和粉尘的气味,他要逐个检查脚手架的牢固度、管线的铺设精度,遇到高空作业隐患或触电风险,必须盯到整改到位。
8个多月的日夜坚守,汪勇健和团队陪着站点一点点“成长”——脚手架慢慢拆除,裸露的墙面被装饰得整洁明亮,冰冷的设备经过调试后开始平稳运转,曾经杂乱昏暗的空间,终于变成了市民熟悉的窗明几净、灯火通明的车站。
“2021年12月26日4号线开通那天,我特意去了现场,看着第一列地铁缓缓驶入,乘客们笑着拍照打卡,我站在角落里,眼泪都快掉下来了。”汪勇健感慨道,那种成就感,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长大成人。
如今每次上下班坐地铁,汪勇健还会下意识地“职业病发作”:用手轻轻触摸墙壁上的搪瓷钢板,看看扶手焊接是否牢固,抬头确认天花板上的烟雾报警器有没有正常运行。
“每次妻子都笑我‘太较真’,但我知道,这些细节里藏着成千上万乘客的安全。”汪勇健表示。
轨道铺就幸福路
5年轨道建设生涯,汪勇健的人生也随着城市的发展悄然蜕变。
他在合肥遇见了爱人,组建了家庭,如今16个月大的宝宝,是他和这座城市共同的“新成员”。“每天下班回家,听到宝宝的笑声,就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说起家人,汪勇健的声音里满是温柔。
上下班途中,看着一节节地铁列车呼啸而过,载着像他一样的上班族、放学的孩子、买菜的老人……看着大家拥有便捷出行,汪勇健的心里总涌着一股暖流。
“以前从霍山来合肥要坐两个多小时汽车,现在地铁通了,老家的亲戚来合肥玩,出了高铁站就能坐地铁到我家,特别方便。”他感慨道,轨道交通不仅改变了城市的出行格局,更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藏着实实在在的幸福。
汪勇健的成长轨迹,正是合肥轨道交通在“十四五”期间发展的生动缩影——
这5年,合肥轨道运营里程从111公里增长至232公里,站点从95个扩展到171个,总客运量突破25亿人次,日均客运量达151.81万人次。
“国铁-地铁”单向安检互信、60条公交微循环线路……这些数字和成果的背后,是无数像汪勇健一样的建设者与运营者的坚守。
如今,汪勇健的工作手册里又多了新的规划,他盼着6号线顺利开通,盼着未来有更多线路延伸到市民家门口。
而合肥轨道交通,也将继续以“人民城市”理念为指引,在延伸的轨道上,书写更多与市民共生共长的温情故事。
合肥日报-合新闻记者 王峰
来源:合肥日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