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美军攻上志愿军阵地后,发现阵地上只剩于树昌一人,可他却毫不畏惧,竟突然对着步话机大喊:“向我开炮!”
1953年朝鲜战场,281.2 高地地堡内。
一声呐喊穿透炮火:“为了胜利,向我开炮!”
这声音通过 702 型步话机传到团指挥所。所有人都知道,阵地上只剩通信连步话机员于树昌。这个 22 岁的青年,要拿自己的命给炮兵指引目标。
没人能想到,他只靠一部呼号 “8251” 的步谈机,十几个小时里拖住了数百名美军。
![]()
这声呐喊,出现在抗美援朝最后一战 —— 金城战役期间。当时停战谈判已近尾声,281.2 高地成了关键据点。它位于驿谷川北岸,三面临水,地势险要,是美军必须争夺的地方。
志愿军 23 军 73 师 218 团接到命令,必须守住这块阵地。他们要牵制敌军,给金城主攻方向的部队创造进攻机会。于树昌的任务看着简单,实则关键:他要当炮兵的 “眼睛”。
志愿军当时有 1483 门各类火炮,但必须靠前沿观察员精准报告坐标,才能发挥最大威力。于树昌就是这条 “制胜链路” 里的关键一环。
6 月 29 日晚,战斗打响。于树昌跟着第 5 连 1 排攻占北无名高地后,马上转入坑道坚守。
美军很快摸清了高地的战略价值。在飞机、大炮掩护下,集结近五百兵力发起反扑。双方兵力差距悬殊,达到 1:4。
于树昌趴在坑道里,一边躲避炮火,一边用步话机传递指令。“向阵地左侧 50 米开炮!”“四号目标持续打击,不要停!”
后方炮兵按照他的指引,采用间接瞄准战术开火。炮弹落在敌群中,一次次把冲锋的美军打退。战友们依托坑道工事,消灭那些侥幸突破炮火封锁的残敌。
美军连续六轮反扑,都被打了回去。阵地前,躺满了敌人的尸体。
但美军的炮火优势始终难以撼动,地毯式轰炸没停过。坑道外的志愿军战士,一个接一个倒下。
等到第七轮反扑来临时,阵地上近百名战士已经伤亡殆尽。最后,只剩于树昌带着一身伤坚守。
“指挥所,我是于树昌,阵地就剩我一个人了!” 步话机里传来他急促却坚定的声音。
团长孙斌在指挥所里红了眼眶,立刻下令:“立即撤出,援军十分钟内抵达!”
“不行!敌人已经冲上来了,我在,阵地就在!” 于树昌拒绝撤退。
他赶紧搜集阵地上的手榴弹,一边向逼近的美军投掷,一边继续报告坐标:“北边有敌群集结,请求猛烈打击!”“二号目标,快打二号目标!”
美军很快发现阵地上只剩一个人,大喜过望地围上来,想活捉这个 “关键人物”。
一名美国大兵突然指向于树昌手里的步话机:“上尉,他还在通话!”
这句话让于树昌彻底下定了决心。他看着密密麻麻的敌人,眼神变得无比坚定,对着步话机嘶吼:“敌人已占领表面阵地,我被包围了!为了胜利,对准我的地堡开炮!向我开炮!”
喊完这句话,他猛地砸碎步话机 —— 这台陪他战斗的装备,绝不能落入敌人手里。
之后,他拉响最后两枚手榴弹,纵身跃出地堡,冲向敌群。
一声巨响过后,地堡旁多了几具美军尸体,于树昌的生命永远停在了 22 岁。
团指挥所里,步话机先传来一声爆裂声,随后陷入死寂。团长孙斌下令:“所有炮火,全力覆盖阵地!”
复仇的炮弹呼啸而来,刚刚占领阵地的一百多名美军,瞬间被火海吞噬,全部毙命。
这场惨烈的坚守,不仅守住了战略要地,更为主攻部队的推进赢得了宝贵时间,直接影响了停战谈判的走向。
于树昌的事迹被收录进《志愿军一日》,后来还成了电影《英雄儿女》中王成的原型之一。“为了胜利,向我开炮” 这句台词,从此深深烙印在几代中国人的心里。
他用 22 岁的生命,诠释了 “军人殉国,魂佑疆土” 的真谛。那部斑驳的 702 型步话机,至今还陈列在旅史馆里,见证着志愿军战士的钢铁意志。
和于树昌一起牺牲在 281.2 高地的,还有机枪手方金耀等战友。73 年后,方金耀的儿子方汉炳通过 DNA 比对,终于找到了父亲的归宿。
2025 年清明节,73 岁的方汉炳带着家乡的热土和火烧粑,跨越千里来到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祭奠分别了 70 多年的父亲。
他们本来都是普通人,却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281.2 高地的战斗,只是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一个缩影。
正是无数像于树昌、方金耀这样的英雄,用血肉之躯筑牢了防线,才换来了后来的岁月静好。
向于树昌烈士致敬,向所有抗美援朝英雄致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