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人缺乏审美理想,不会对身边的事物产生审美愿望。当然有些人却有一些审美理想,也可以对周围的事物产生审美观照。那么老祖先留下了怎样的美学基因?
![]()
老祖先似乎给每个人留下来美学基因,潜藏在人的潜意识里。米兰·昆德拉喜欢雅纳切克的音乐,他在《单腿人伟大的长跑》一文中写道:“如果有人问我,我的祖国通过什么在我的美学基因里留下深远影响,我会毫不迟疑地回答,通过雅纳切克的音乐。”那么我们像昆德拉一样反观自身,看看自己有哪些审美观念,到底有哪些美学基因是老祖先留下的。我们可能喜欢唐诗宋词,可能喜欢汉服,可能喜欢古代的兵器,可能喜欢古代的战马,也有可能喜欢古代的风土人情,喜欢古人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喜欢古代无污染的环境,喜欢书画,喜欢瓷器,喜欢音乐和舞蹈艺术等等。这些都是后代人喜欢的东西,很可能从美学角度来审视,虽然带有一定的功利目的,但仍然是喜欢的,并不能被他人左右。似乎这种喜欢是发自个人内心的,其实是后天习得的,也是被引导的结果,或者说是被洗脑的结果。统治阶级总是在审核一些文艺作品,不让有负面因素的东西流传下去,而所谓的负面因素就是对当朝的主流意识形态不利,或者说有倾向于农民反抗的作品,而不是歌功颂德的,那么就有可能被列为禁书。唐诗宋词上万首。能够引起人们关注的似乎只有那么几首,也是经过统治阶级审核的,而不一定是写得最美的,但只要统治阶级认定为最美,还给出很多御用文人的评价,有诗评出现,就会误导很多后代读者。
人们认为李白有关于酒和神仙的幻想,似乎整天在酒精的麻醉里飘飘欲仙。其实李白是个官迷,为了做官,要把诗歌投递到王宫大臣的家里,靠权贵推荐做官,却不善于做官,空有一腔报国之志,得罪了官场的权贵,不到两年就被排挤出去。人们总是认为杜甫忧国忧民,其实杜甫也有个人的情感,并没有那么伟大,被叛军掳至长安之后,那段历史就不可考证了,到底杜甫做了什么,后来又如何逃出长安的,就不是普通人能说清楚的了。诗词的美学鉴赏能力似乎已经刻在人们的基因里,是个中国人就会鉴赏诗词,其实这种鉴赏是被教育的结果。人们从小就学唐诗,哪怕不知道诗歌的意思是什么,也仍然要一五一十地背出来,时间久了就会明白其中的意思,哪怕引用一两句,也能立刻说明问题,令很多中国人点头赞赏。老祖先留下的汉服艺术本身并不算很高级的艺术,但经过资本的助推以后,形成了庞大的市场,汉服艺术就凸显出来,甚至很多女人穿着汉服在旅游景点走来走去,成为一种移动的风景。古代的兵器、战马都可能影响很多尚武的人,而古代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以及无污染的环境,还有淳朴的风土人情,也是人们喜欢的。这种审美似乎带有人的本能,或者说人天生喜欢自由,喜欢古代那种自由的氛围,喜欢古代自由的艺术。甚至古代打仗的时候那种雄武的精神,也成了后代人审美的对象。
![]()
老祖先留给人们的审美基因是复杂的,并不能从一点爆发,很有可能从多点爆发,甚至很多人不明白怎么回事,就对某些古代的器物产生了好感。不管是对古代的书画,还是对古代的瓷器,抑或是对古代的音乐和舞蹈艺术,都可能产生亲近的感觉,似曾相识,觉得就是那么地道。有人欣赏古代的书画,能整夜欣赏,不离书画左右,似乎得到了神品,还要模仿书家或画家的笔法,自己写一幅字或画一幅画,已经完全沉浸到那种艺术氛围之中,超越世俗的功利属性。有人欣赏古代的瓷器,总是花大价钱购买瓷器,收藏起来,时间久了居然变成了瓷器收藏专家。还有人欣赏古代的音乐和舞蹈,一听到古代的音乐就积极探索,情不自禁地跟着哼唱起来。一看到古代的舞蹈,就置身其中,情不自禁地跟着跳起来。似乎这些美学欣赏的基因已经完全发挥作用,促使人不由自主地欣赏,甚至模仿起来。除了这些美学基因,还有反抗的基因,那就是农民反抗带给人们一个最朴素的道理,当农民被逼得生活不下去的时候,就会出现“官逼民反”的局面。
![]()
无论是《西游记》,还是《水浒传》,都歌颂了反抗的精神。人就应该在被压迫的时候反抗,哪怕明知道是失败,也要反抗,以凸显个人精神的可贵,凸显追求个人自由的可贵。当然也有很多审美属于病态的,有对妇女小脚的审美,有对吸烟的审美,有对纳妾制度的审美等等,都不算是纯粹的审美,而是一种审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