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害管理常陷入“被动应对”的困境——农户往往要等看到作物叶片有虫眼、或害虫已经成团,才知道要防治,这时虫害已经造成损失;农技人员要靠人工汇总数据,才能判断虫害是否会爆发,预警总是慢半拍。智能化虫情监测预警系统WX-CQ4的核心价值,就是把虫害管理从“被动灭火”变成“主动预警”,通过自动分析和多参数联动,提前捕捉虫害风险。
![]()
它的 “智能化”,首先体现在 “自动预警机制” 上,不用人工盯着数据也能及时发现风险。系统的云平台会预设虫害防治阈值 —— 比如小麦田蚜虫 “每亩超过 500 头” 就触发预警,稻飞虱 “每百丛超过 100 头” 启动提示。前端测报设备(如测报灯)实时采集虫情数据,上传到平台后,系统会自动对比阈值:一旦某地块的害虫数量超标,平台会立即通过短信、APP 推送等方式,把预警信息发给种植户和农技人员,还会附上 “建议防治措施”—— 比如 “蚜虫超标,推荐使用生物农药,重点喷洒叶片背面”。某小麦种植户说,以前要等蚜虫把叶子啃出洞才知道打药,现在系统提前 3 天预警,打药后虫口密度很快降下来,小麦减产风险减少了 30%。
多参数联动分析,让预警更 “精准”,避免误判。虫害发生不是孤立的,和温度、湿度、雨量等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 比如湿度超过 85%、温度在 25-30℃时,棉铃虫易爆发;连续 3 天无雨,蚜虫繁殖速度会加快。这套系统会把虫情数据和环境数据(通过加装的风速风向、地温地湿、雨量传感器采集)同步分析,比如某地块的蚜虫数量接近阈值,但平台发现未来 3 天有暴雨,会判断 “雨水可能抑制蚜虫繁殖”,暂时不触发预警,避免盲目打药;反之,若虫量接近阈值,且未来一周高温少雨,系统会提前升级预警,提示 “尽快防治,防止虫害扩散”。某农技站对比过,用多参数联动预警后,误判率比单纯看虫量降低了 60%,减少了不必要的农药使用。
自动控制功能,进一步减少了 “人为疏忽” 的影响。系统的前端设备能实现光控、时控、雨控的自动联动:晚上光控系统自动开灯诱虫,白天自动待机;根据害虫习性设定工作时段,比如针对夜出性的斜纹夜蛾,只在晚上 7-11 点工作,节省能耗;下雨时雨控装置自动排水,分离雨虫,保证虫样准确。哪怕种植户忘了去田间查看,设备也能按设定自动运行,数据不会断档。比如某果园老板经常出差,以前担心没人管测报灯,现在系统自动运行,出差时也能收到预警信息,不用再操心虫情监测的事。
高清成像和虫体识别功能,让预警信息更 “有用”。系统的测报设备内置 1600W 像素摄像头,能拍下清晰的虫体照片,上传到平台后,AI 功能还能自动识别害虫种类 —— 是蚜虫还是蓟马,是玉米螟还是稻纵卷叶螟,不用人工分辨。预警时,平台会附上虫体照片和种类信息,种植户不用再 “拿着虫子去问农技员”,就能准确选择针对性农药。比如某南方果园,以前把稻纵卷叶螟误认成稻螟蛉,用错农药没效果,现在系统自动识别种类,打药后防治效果提升了 80%。
现在,这套系统已经在大田、果园、茶园等多种场景应用:在东北玉米产区,它提前预警玉米螟,指导农户释放赤眼蜂进行生物防治,减少化学农药使用;在云南茶园,它监测茶小绿叶蝉,结合雨量数据预警,帮助茶农避开雨天打药,提高药效。对农业生产来说,它不只是一个 “预警工具”,更像一个 “智能化的虫害管家”,让虫害防控从 “靠经验” 变成 “靠数据”,从 “被动应对” 变成 “主动预防”,真正帮种植户减少损失、提高收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