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 1 日,黎巴嫩南部纳巴蒂耶区的街道上,一辆行驶中的汽车突然被以色列军方导弹击中,剧烈的爆炸声打破了区域短暂的平静。
这场袭击直接造成 4 人死亡,而以色列国防军随后证实,死者均被认定为真主党成员,其中还包括精锐部队拉德万部队的成员。
理由是他们 “参与武器转移及重建恐怖主义基础设施”,这不是近期以军首次在黎巴嫩境内升级袭击。
2025 年 10 月 30 日,以军地面部队在黎南部发动致命突袭;10 月 26 日至 28 日的三天里,以军空袭覆盖贝卡谷地等腹地区域,至少 6 人在轰炸中丧生。
而这一系列冲突的背后,始终绕不开 2024 年 11 月 27 日生效的黎以停火协议。
协议明明约定真主党撤至利塔尼河以北、以军 60 天内撤出黎南部,可以方却以 “黎方未全面履约” 为由两度延长撤军期限。
最终在 2025 年 2 月宣布 “无限期驻扎” 黎南部 5 个据点,彻底点燃黎巴嫩的抗议情绪。
如今,以军导弹击中纳巴蒂耶区汽车的事件,让本就紧张的局势再度紧绷,联合国驻黎巴嫩临时部队已表达严重关切。
要知道就在 10 月 26 日,以军无人机还曾向联黎部队巡逻区投掷榴弹,引发多国谴责。
面对这样 “违约 - 报复” 的循环,面对黎巴嫩境内已累计 3823 人死亡、15859 人受伤的残酷数据。
当以军将袭击从边境推向纳巴蒂耶等腹地城市,当黎政府因内部分裂无力掌控南部局势,这场冲突究竟还会朝着怎样的方向扩散,又何时才能真正回到停火协议最初设想的和平轨道?
![]()
黎以冲突的核心矛盾与协议破裂
2024 年 11 月 27 日,一份承载着黎以和平期待的停火协议正式生效。
协议中明确了双向承诺:真主党需撤至利塔尼河以北,为以色列北部边境构建 “非军事化” 屏障。
以色列国防军则要在 60 天内完全撤出黎巴嫩南部,将当地防务交还给黎巴嫩安全部队。
这一安排本是基于联合国安理会第 1701 号决议精神,试图通过强化黎巴嫩中央政府对南部地区的掌控,消除真主党活动的空间,从根源上实现地区稳定。
然而,这份协议从诞生之初就埋下了隐患,它缺乏一个中立、强大且能被双方无条件接受的核查与监督机制。
协议的落实全靠双方 “善意” 与自我约束,在长期充满敌意与猜疑的黎以关系中,这种 “善意” 显然不堪一击。
![]()
2025 年 1 月 24 日,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以 “黎巴嫩方面未全面履行停火协议” 为由,公开宣布不按期完成撤军,首次违背 “60 天内全面撤出黎南部” 的核心承诺。
到了 2025 年 2 月,以色列进一步加码,直接宣布将 “无限期驻扎” 在黎巴嫩南部的 5 个据点。
2025 年 3 月 14 日,以色列国防部长卡茨更是态度强硬地表示,无论后续谈判结果如何,以军都不会撤出这 5 个战略要地,彻底粉碎了黎巴嫩方面对和平撤军的最后期待。
以色列的一系列举动,被黎巴嫩视为对自身主权的严重践踏,引发了黎巴嫩政府与民众的强烈抗议。
![]()
面对以色列的违约,真主党也给出了强硬回应,以 “以色列未彻底撤军” 为由拒绝解除武装。
此时,美国的介入非但没有缓解局势,反而让矛盾更加复杂。
美国持续向黎巴嫩政府施压,要求其按照美方意愿解除真主党武装,可在美国眼中简单的 “解武” 诉求,在黎巴嫩国内却是个棘手难题。
真主党并非单纯的军事组织,更是黎巴嫩什叶派的核心政治力量,在议会拥有大量席位,还掌控着庞大的社会服务网络。
若强行解除真主党武装,极有可能引爆黎巴嫩国内的教派矛盾,甚至引发新的内战。
这让黎巴嫩政府陷入两难:服从美国可能导致国家分裂,抵制美国又将面临外交孤立与援助中断的风险,黎以之间的 “撤军 - 解武” 死结愈发难解。
![]()
以军军事行动升级与黎方防御应对
2025 年 10 月下旬至 11 月初,黎以边境的平静被彻底打破。
10 月 26 日至 28 日,以军发动的空袭不再局限于边境地区,而是将范围扩大到了黎巴嫩腹地的贝卡谷地 。
这里是真主党历史上重要的物资补给基地与战略纵深地带,长期以来被视为真主党的 “后方屏障”。
以军对贝卡谷地的空袭,打破了过去冲突 “仅限边境” 的隐性默契,也释放出危险信号。
以色列的打击目标已不再是简单报复边境袭击,而是转向系统性破坏真主党在黎巴嫩全境的军事基础设施。
空袭的余波未平,地面突袭接踵而至。10 月 30 日,以色列地面部队直接进入黎巴嫩南部,发动了一次致命突袭。
相较于远程空袭,地面行动意味着双方将面临更直接的短兵相接,冲突的 “温度” 也从远程对抗飙升至近距离接触,军事冒险性大幅提升。
![]()
短短几天后的 11 月 1 日,以军又在黎巴嫩南部纳巴蒂耶区发动了一场 “外科手术式” 导弹袭击。
纳巴蒂耶并非紧邻边境的村庄,而是具有重要象征意义的腹地城市,以军精准击中一辆行驶中的汽车,导致 4 人当场死亡。
袭击发生后,以色列国防军迅速发表声明,将 4 名死者全部定性为真主党成员。
其中还包括真主党精锐部队拉德万部队的成员,并指控他们 “参与武器转移及重建恐怖主义基础设施”。
![]()
这份声明不仅是为袭击寻找合法性依据,更带有强烈的信息战意味。
以色列想通过此举向黎巴嫩政府和国际社会传递:以军有能力在黎巴嫩任何地方锁定并消灭其认定的 “威胁”,且不会受地理或政治界限的束缚。
面对以军的步步紧逼,黎巴嫩方面也迅速做出反应:黎巴嫩卫生部明确表示,此次纳巴蒂耶袭击是近期以军袭击强度升级的最新案例。
黎巴嫩总统约瑟夫・奥恩更是下令黎军队进入最高警戒状态,更罕见的是,黎巴嫩军队与真主党达成了防御共识,双方联手构成应对以军的防御力量,共同抵御以色列的军事行动。
![]()
国际维和危机与黎国内政治共识
本应充当冲突 “缓冲带” 的国际维和机制,在黎以局势升级中屡遭冲击,陷入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
2025 年 10 月 26 日,以色列军队的无人机在黎巴嫩南部基拉村附近,直接向执行巡逻任务的联合国驻黎巴嫩临时部队(联黎部队)区域投掷榴弹。
随后坦克还朝维和人员方向开火,虽万幸未造成人员伤亡,却彻底打破了 “维和部队中立安全” 的国际共识。
更令人担忧的是,此类针对性行为并非偶然,此前联黎部队已多次遭遇以军激光照射、鸣枪警告等挑衅,每一次行动都彰显着以色列对国际维和机制的漠视。
![]()
事件发生后,国际社会的谴责声迅速发酵。
联黎部队第一时间向以色列方面提出 “强烈抗议”,要求以方立即停止危害维和人员安全的行为。
联合国秘书长发言人迪雅里克更是公开怒斥此举 “非常危险、完全不可接受”,强调其严重违反国际法准则。
法国等参与维和行动的国家也纷纷发声,指责以色列的行为违背联合国安理会第 1701 号决议,破坏了地区和平稳定的努力。
本轮冲突已造成黎巴嫩 3823 人死亡、15859 人受伤,大量医院、学校等基础设施被毁,蓝线两侧流离失所的民众数量持续攀升,人道主义危机不断加剧。
![]()
与国际社会的分歧不同,以色列的背信弃义在黎巴嫩国内意外促成了跨政治层面的共识。
黎巴嫩总理萨拉姆在公开讲话中明确谴责以色列 “无视国际法,严重侵犯黎巴嫩主权”;议长贝里则直言 “单纯的口头谴责远远不够,必须采取实际行动捍卫国家尊严”。
从政府高层到普通民众,黎巴嫩社会普遍意识到 “和平幻想已彻底破灭”。
以色列的持续挑衅让国内民族情绪与主权受辱感空前高涨,原本存在分歧的政治派别,在 “捍卫国家主权” 的共同目标下逐渐凝聚起合力。
![]()
局势恶性循环与中东危机加
当前黎以冲突的僵局,绝非短期外交失误所致,而是历史积怨与现实矛盾交织发酵的必然结果。
2023 年 10 月的加沙冲突,当时真主党基于 “抵抗轴心” 的联盟义务,从黎巴嫩南部向以色列发射火箭弹,迫使以色列北部数千民众撤离,双方由此陷入两个月的公开冲突。
虽在 2024 年底达成停火,却为后续局势埋下隐患。更深层的问题则在于黎巴嫩自身的国家建构失败。
自 1975-1990 年内战结束后,黎巴嫩中央政府始终未能垄断合法暴力的使用权。
真主党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完善的社会服务网络,逐渐发展成 “国中之国”,南部地区更是成为其巩固 “抵抗社会” 的核心区域。
![]()
2024 年 9 月的一起关键事件,进一步加剧了局势的复杂性。
以色列军队成功击毙真主党领导人哈桑・纳斯鲁拉及多名高官,短期内虽严重削弱了真主党的集中指挥体系,导致其行动暂时分散化、本地化,但并未从根本上瓦解该组织。
更关键的是,领导人的死亡催生了真主党内部强烈的复仇心理,使其在后续谈判或停火中更难做出妥协,甚至出现更激进的报复性袭击,原本就脆弱的和平框架愈发摇摇欲坠。
从最初的延期撤军,到 2025 年 2 月宣布 “无限期驻扎” 黎南部 5 个据点,再到深入黎南部城镇(如布利达)发动突袭,闯入市政大楼致无辜人员丧生,每一步都在将局势推向失控边缘。
2024 年 11 月由美国斡旋达成的停火协议,已彻底沦为 “一张废纸”,失去了危机缓冲的关键作用。
在这一背景下,本就动荡的中东地区再度濒临 “爆点”,黎以冲突的外溢风险持续上升,一场可能波及更广的地区危机正在悄然酝酿。
![]()
结语
黎以冲突的本质,是主权与安全的悖论:以色列追求 “绝对安全” 的行动,不断侵蚀黎巴嫩的主权;而黎巴嫩的主权受损与真主党的反击,又加剧了以色列的安全焦虑,形成无解的 “违约 - 报复” 循环。
国际维和机制失效、外部干预失当、历史积怨难消,让这场危机深陷泥潭。若各方仍执着于零和博弈,中东的 “火药桶” 终将引爆。
唯有摒弃对抗思维,建立公平的对话机制,才能打破恶性循环,毕竟,和平从不是某一方的 “恩赐”,而是所有国家与民众共同守护的底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