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00亿医美市场引竞逐,
妆械合一“噱头”逐渐落地。
导语
Introduction
2025年10月,巨子生物“重组I型α1亚型胶原蛋白冻干纤维”获三类证,终结了锦波生物在重组人源化胶原蛋白医美三类证领域的独家垄断。同期,自然堂首次推出两款械字号产品,珀莱雅也入局医美术后修护敷料赛道。据《2025医美行业白皮书》显示,医美市场以17.4%的年增长率扩张至近3700亿规模,从“小众消费”转向“大众健康消费”。这场由市场扩容驱动、企业主动跨界的“妆械合一”风暴,既改写了行业格局,也暗藏待解的挑战。
Part01
医美扩容与美妆的“第二曲线”诉求
医美市场的持续增长与美妆行业的增长瓶颈,共同构成了“妆械合一”浪潮的底层逻辑。前者为跨界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后者则推动企业主动寻求新的增长突破口,二者形成共振,让“医美+美妆”的融合成为必然选择。
![]()
![]()
医美市场:从“小众”到“大众”的规模跃迁
《2025医美行业白皮书》的数据显示,自2020年起,国内医美市场以17.4%的年复合增长率快速扩张,2025年市场规模已接近3700亿元。这一增长不仅源于消费者对“颜值经济”的需求升级,更在于医美服务从“高端医疗”向“大众健康消费”的渗透,光电项目、微整形等轻医美项目的普及,让“医美术后护理”“敏感肌修护”等需求成为高频刚需,为兼具“专业性”与“普适性”的妆械产品提供了场景基础。
美妆行业:告别传统红利后的赛道转向
随着传统美妆市场的流量见顶、产品同质化加剧,国货与国际大牌均面临“增长焦虑”。过去依赖“营销+渠道”的模式难以为继,企业亟需寻找差异化的第二增长曲线。而医美赛道的高附加值、强专业性特征,恰好与美妆企业在“皮肤护理”领域的技术积累形成互补,从“日常护肤”延伸至“医美术后护理”,再切入“医美治疗环节”,成为美妆企业突破增长瓶颈的重要路径。
Part02
美妆企业的四类医美破圈策略
面对医美赛道的机遇,美妆企业通过“投资、合作、自研、品牌孵化”四大路径,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切入产业链。
![]()
![]()
资本赋能:以投资快速链接产业链资源
对于缺乏医美技术积累但资金充裕的企业,“投资布局”是最高效的切入方式。通过入股或设立医美关联企业,品牌可快速获取技术、资质或渠道资源,降低跨界门槛。例如,2025年1月上美股份设立上海朗慕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聚焦医美整合业务;2月丸美生物投资的上海摩漾生物旗下产品“Aphranel@优法兰”获NMPA三类证,成为国内首个“面部改善”适应症的羟基磷灰石填充剂;此外,养生堂投资锦波生物入局胶原蛋白赛道、拉芳家化投资肽源生物加码医美,均是资本赋能的典型案例。
战略合作:以资源互补打通临床与市场
若企业希望快速链接核心技术或临床资源,战略合作是更优选择。通过与医美机构、技术型企业合作,品牌可借助对方的临床数据、技术储备或渠道网络,缩短产品落地周期。例如,优时颜与再生医美品牌丽驻兰(REJURAN)合作,引入前沿注射技术与分区美学,正式切入医美临床场景;国际巨头雅诗兰黛则与上海嘉会医疗成立联合临床研究中心,聚焦医美全周期皮肤护理的临床研究,此前其旗下倩碧已与嘉会医疗合作解决光电项目后返黑难题。
自主研发:以技术沉淀建立核心壁垒
相较于投资与合作,“自主研发+资质获取”更考验企业的长期技术积累,但也能形成最强的差异化竞争力。这一路径的核心是突破医疗器械审批壁垒,尤其是高门槛的三类证。2025年10月巨子生物自主研发的“重组I型α1亚型胶原蛋白冻干纤维”获三类证,成为其首张医美三类证;华熙生物则在4月连获两张三类证,推出国内首款含麻水光产品“润百颜・玻玻”与首款肤质改善动能素“润致・缇透”,均通过自主研发实现了技术突破。
品牌孵化:以独立子品牌精准卡位赛道
部分企业选择直接推出独立医美子品牌,实现“美妆”与“医美”的品牌区隔,同时覆盖不同细分需求。这种模式能避免主品牌的“大众护肤”标签影响医美产品的专业性,也便于精准对接目标人群。例如,百雀羚2025年发布“金雀羚(医美注射再生)、锦雀羚(医美仪器设备)、御雀羚(械二类术后特护)”三大子品牌,形成“治疗-修复-仪器”的完整诊疗闭环;资生堂也推出高端术研品牌“RQ PYOLOGY律曜”,以“械妆连用”组合提供医美全周期护理方案。
Part03
2025年医美新品的三大核心趋势
企业的跨界布局最终需落地为产品,2025年的医美新品发布呈现出明显的“时间集中化、品类聚焦化、品牌突破化”特征,尤其是传统美妆品牌的“零械字号”突破,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
![]()
![]()
新品发布节奏
从发布时间来看,2025年医美新品集中在4-5月(Q2)与8月,其中Q2是绝对核心期。这一节奏与医美消费周期高度契合,春季是医美项目的消费旺季,光电、微整形等项目后,消费者对“术后修护”的需求激增,企业通过集中上新可精准抢占市场热度。例如,谷雨在4月推出“光能复原修护组合”,绽妍在4月发布重组胶原蛋白系列,均瞄准春季术后修护需求。
二类械字号术后修护成主流
当前美妆企业推出的械字号产品,仍以“二类医疗器械”为主,核心聚焦“医美术后修护”场景。二类证的审批难度低于三类证,且术后修护需求高频,成为企业的“入门选择”。产品功能多集中于“舒缓泛红”“保湿促愈”“屏障修复”,例如绽媄娅5月推出的“RGD胶原修复棒”,适用于术后护理、皮炎湿疹及敏感肌修复;绽妍4月的重组胶原蛋白系列,针对术后、敏感肌及换季烂脸场景。
传统美妆企业首推械字号
2025年的重要变化是珀莱雅、自然堂等传统美妆品牌首次推出械字号产品,标志着“妆械合一”从头部医美相关企业向大众美妆品牌渗透。珀莱雅5月推出的“医用重组胶原蛋白敷贴”,采用专利XVI型重组胶原,强调“100%人体同源”,覆盖激光、果酸换肤等术后创面护理;自然堂8月一次性推出两款械字号产品,重组III型人源化胶原蛋白贴敷料与液体敷料,形成场景互补。
Part04
行业隐忧:三大深层挑战
尽管“妆械合一”赛道看似火热,但穿透表面的增长数据,行业仍面临“高门槛突破难、产业链整合弱、消费者认知模糊”三大隐忧,这些问题不仅制约着企业的发展,也影响着赛道的长期价值释放。
![]()
![]()
三类证稀缺与产品同质化并存
三类医疗器械是医美核心治疗环节的“入场券”,但其审批需经过临床试验、长期安全性验证等环节,研发周期长达数年,资金投入需数亿元,这对习惯“快周转、轻研发”的美妆企业而言是巨大挑战。目前仅有巨子生物、华熙生物等少数企业手握三类证,多数企业扎堆二类敷料赛道,导致产品功能集中于“舒缓、保湿”,同质化严重,难以形成技术壁垒。同时,企业多聚焦“术后修护”单一场景,对术前防护、术中辅助等全周期需求覆盖不足。
产业链整合的资源依赖风险
部分企业通过投资切入医美赛道,但这种模式易陷入“资源依赖”困境,企业对投资标的的核心技术缺乏掌控权,后续产品迭代、配方优化难以自主把控,一旦合作变动,医美布局可能被动停滞。例如,部分品牌依赖投资标的获取二类证产品,但无法深度参与技术研发,导致产品竞争力难以持续提升;相比之下,自主研发企业虽前期投入大,但能掌握核心技术,具备长期优势。
消费者认知偏差与市场价值难释放
当前消费者对“械字号”的分级认知仍不清晰,多数人混淆二类与三类医疗器械的适用场景,将二类敷料等同于“医美专用”,忽视三类证产品的治疗属性;或认为“械字号”产品功效优于妆字号,盲目追求。这种认知偏差不仅影响消费决策,也导致企业难以精准传递产品价值,即便珀莱雅、自然堂等品牌有较强的大众认知度,其械字号新品在双11大促期间,淘宝官方旗舰店销量也仅集中在100+,未能形成规模效应。
Part05
破局方向:“价值创造”转型
对于美妆企业而言,需跳出短期逐利思维,从“技术、场景、认知”三个维度发力,才能在赛道中真正立足。
![]()
![]()
技术攻坚:突破三类证核心壁垒
技术是医美赛道的核心竞争力,企业需加大研发投入,建立专业的医械研发团队,联合医疗机构开展临床试验,逐步突破三类证壁垒。例如,华熙生物通过多年在透明质酸领域的技术积累,实现了三类水光产品的突破;巨子生物则聚焦胶原蛋白技术,最终打破锦波生物的垄断。只有掌握核心技术,企业才能从“术后护理”切入“医美治疗”,构建差异化优势。
场景延伸:覆盖医美全周期需求
当前“术后修护”的单一场景已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企业需延伸至“术前防护、术中辅助、术后长期养护”全周期场景,形成产品矩阵。例如,百雀羚通过“注射+仪器+修复”的子品牌组合,覆盖全周期需求;资生堂“律曜”品牌以“械妆连用”方案,将械字号产品与妆字号护肤品结合,满足术后长期护理需求。
认知升级:加强消费者教育与价值传递
企业需联合行业协会、医疗机构开展消费者教育,明确“械字号分级标准”:二类证产品侧重“护理”,适用于术后创面保护;三类证产品侧重“治疗”,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同时,通过临床数据、用户案例传递产品价值,避免“概念营销”,让消费者理性认知“妆械合一”的意义,不是“械字号优于妆字号”,而是“按需选择”,实现“医美治疗+日常护理”的协同。
“妆械合一”逐步走向“理性”
“妆械合一”不是美妆企业的短期破圈噱头,而是行业从“数量增长”转向“价值创造”的必然选择。从巨子生物打破垄断,到自然堂、珀莱雅入局,再到华熙生物深耕技术,赛道正逐步从“热闹”走向“理性”。未来,只有那些沉下心突破技术壁垒、整合产业链资源、精准传递价值的企业,才能在“妆械合一”的浪潮中真正突围,推动美妆与医美行业的深度融合,最终实现从“产品竞争”到“生态竞争”的升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