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们茶余饭后最喜欢聊的事之一,就是“活多久”。有人拍着胸脯说:他叔叔天天抽烟、每天半斤白酒,八十岁还健步如飞;也有人叹气,说邻居从不碰烟酒,却突然查出肝癌。
这些看似矛盾的例子,让不少人心里犯嘀咕——难道不抽烟、不喝酒反而更短命?
![]()
最近有项国内大型研究给出了清晰答案。结果显示,长期不吸烟、不饮酒的人,平均寿命比同时吸烟、饮酒的人要长7.3年。
数据让人震惊,却又合乎规律。看似“命硬”的老烟民,只是少数幸存者效应,而那些被疾病早早带走的,大多数人早已被遗忘。
医生们常说,人身体的账本不会骗人,烟与酒是透支健康的“双刃剑”。吸烟不仅让肺受罪,烟里的尼古丁、焦油、丙烯醛进入血液,会让血管逐渐变硬变窄。
对年轻人而言,身体修复能力强,还能“扛一阵”;可一过四十,修复速度赶不上损伤积累,冠心病、慢阻肺、脑卒中接踵而来。尼古丁成瘾带来的心血管负担,是很多人忽视的隐形杀手。
![]()
不少人以为戒烟后“就没事了”。身体恢复是个漫长的过程。
戒烟一年后,肺功能开始明显改善;五年后,脑卒中风险几乎下降到非吸烟者水平;十年后,肺癌风险才真正下降一半。这十年,看似漫长,却足以重新赢回半个青春。
至于饮酒,情况更微妙。中国人历来讲情义,逢事必饮,“无酒不成席”。很多人坚信少量饮酒能活血通络,甚至有“每天一小杯红酒有益心脏”的说法。可近几年的研究打破了这个“小酒养身”的幻象。
国家疾控中心的调查发现,即使是低度酒、少量饮用,也会提高食管癌与高血压的风险。关键不在量,而在频率——每天一杯,看似不多,长年累月却足以让肝细胞疲于奔命。
![]()
肝脏是个勤恳的“工人”,它帮我们代谢药物、清除毒素、合成蛋白。但酒精一旦过量,它就像被迫加班的工人,先是轻度脂肪肝,再发展成酒精性肝炎,最后演变成肝硬化。
医生看到太多这样的病人:一开始只是饭局多,后来连早上不喝都难受。等到全身黄疸、食欲不振来医院时,已经是晚期。酒精性肝病的可逆期很短,稍一放纵,肝细胞再也爬不回来。
也有人反驳,说“我爷爷一辈子抽黄烟、喝老酒,活得比别人还长”。医生听多了,也只是摇头。那是个体差异,不是普遍规律。
就像有人天天吃咸菜还没高血压,但并不代表盐对血压没影响。健康统计看的是群体,而不是个别人。
![]()
曾有团队对10万名成年人的生活方式进行十年随访,研究发现,不吸烟、不饮酒、规律作息的人群,全因死亡率下降了近40%。最可贵的是,这些人并不一定吃得多健康,也不一定天天运动,但他们共同点是——身体少了两种慢性刺激源。
从医生角度看,烟和酒就像房子的“慢性腐蚀剂”,一天天让身体的结构变形。早期可能只是体检指标略微异常,如转氨酶升高、胆固醇偏高,但这些小毛病在几年后会变成大问题。
女性对烟酒的耐受度远不如男性。女性体内乙醇脱氢酶活性较低,同量饮酒下,血液酒精浓度更高,肝损伤更重。研究发现,即使每日饮酒不超过50毫升,女性罹患乳腺癌的风险仍显著上升。
![]()
在临床上,不少三十多岁的患者出现了脂肪肝、早期高血压,其中大部分与应酬有关。
有人一周喝五天,第二天还说“我酒量好、没事”,其实他们的肝脏酶已悄悄升高,只是身体还在拼命“顶着”。医生看的是化验单,而不是自我感觉。
研究者还注意到一个现象:那些彻底戒酒戒烟的人,情绪状态普遍更平稳。尼古丁与酒精都会干扰中枢神经递质,让人短暂愉快,却在后期带来焦虑与失眠。
一个长期依赖烟酒的人,大脑的快乐机制被外物劫持,反而难以从天然的社交、运动中获得满足。
从文化角度分析,中国的“烟酒文化”带有一种“人情绑架”。在饭局上拒绝烟酒,常被误解为“不合群”。健康从来不是小家子气的选择,而是对自己和家人的负责。
![]()
医生在临床中最怕看到的,是本可以避免的病。
在身体层面,烟与酒的“破坏力”常是加法,不是乘法。
一个人既抽烟又喝酒,其口腔癌、咽喉癌的风险比单独吸烟或饮酒高出至少6倍。酒精增加了黏膜通透性,让烟草中的致癌物更容易渗入组织——这便是经典的协同毒性效应。
有意思的是,最新的数据指出,哪怕是完全戒烟戒酒后,身体仍有“修复记忆”。这意味着,越早停止,越能让恢复曲线向上拐点提早。那一刻,肝脏、血管、肺泡都在“集体松口气”。
医生总结多年经验发现,活得长的人往往有个共同特征——节制。
![]()
不是禁得死,而是有度。有人喜欢小聚,可以不喝酒照样开心;有人有压力,可以通过运动、写字、聊天来缓解。健康,是一种取舍的艺术。
也得分清“戒”与“猛停”的区别。对于酒依赖严重的人,突然停酒可能引起戒断反应,如心慌、出汗、失眠,严重者甚至抽搐。
此时应在医生指导下逐步减量,同时配合药物辅助,如使用纳曲酮等帮助减少欲望。
戒烟也一样。有些人靠毅力,一天就停;另一些人需要借助替代疗法,如尼古丁贴片或口香糖。这并不可耻,关键是找到能长期坚持的方法。医生更关心的,不是戒的速度,而是戒后的稳定。
![]()
问题的答案也清楚了——不抽烟、不喝酒的人,确实能活得更久,不是因为他们幸运,而是因为他们少亏了健康的本。身体从不欠账,只是结账的时间不同。这笔账,早点算清楚,晚年才不至于被迫“补课”。
医生最后的劝告简单又掏心:烟和酒,没有任何一种是为了健康存在的。若真想敬一杯,那就敬自己一个清醒的明天。
参考文献: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居民吸烟与健康报告(2024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4. [2]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酒精使用与健康风险评估报告[R].2023. [3]王莉,赵云峰.长期吸烟、饮酒与全因死亡率关联的前瞻性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5,46(3):245-253.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