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长孙无忌
新华社一篇《孩子们满口“包的”“666”,这位小学老师出手后全网刷屏!》几乎冲上热搜!
只因这位小学老师对学生满口“包的”“666”亮出黄牌。这番课堂交锋竟引爆全网热议。原来我们都患上了同款“语言贫乏症”。
孩子们张口"包的"闭口"666",她直接点破:"这是偷懒,一说就停止思考。"
这话像颗小石子,在全网溅起大涟漪。为啥?因为不光孩子这样,咱们成年人聊天,不也常对着屏幕翻半天表情包,最后只打出"绝了"二字?
有个词叫"网络失语症",说的就是这事儿。想夸人厉害,脑子里只剩"666";想表达开心,翻来覆去就"哈哈哈"。
当然,不能全盘否定网络语言,“给力”“点赞”也确实生动传神。《咬文嚼字》选的"智能向善""银发力量",既接地气又藏着时代温度。关键在取舍——择其善者而从之。
就像鲁迅说的:“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但更多时候,热梗是"语言捷径"。贾岛为"推""敲"二字斟酌半晌的较真,在"包的"面前没了踪影。
那位老师说得实在:"一直说梗,就说不了有知识的话了。"有调查显示,超五成青少年觉得自己表达能力在下降。
批改作文的老师最有感触:运动会场景只剩"燃爆了",描写友情全是"YYDS",鲜活细节倒没一句。
更糟的是有些烂梗藏着恶意。有孩子用"唐人"侮辱同学,自己都不知道是在拿疾病开玩笑。
老祖宗早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语言从来不是随便说说,所有汉字的痕迹,都藏着文化传承的密码。
叶圣陶先生说,语言要"上口""得体"。这不是要孩子们满口诗词歌赋,而是把意思说明白、说优雅。
夸同学跑步快,说"风驰电掣"比"666"具体;表决心,说"势在必得"比"包的"有力。这些词里藏着思考。
其实先贤早有智慧。《周易》主张“修辞立其诚”,强调真诚表达。网络热梗若只剩戏谑,就失去了语言的重量。而顾炎武的“博学于文”,在今天更显珍贵。
对此,我们成年人更该反思。开会想不出词儿说"大概齐",写文案依赖"家人们谁懂啊",这不也是另一种"偷懒"?
语言是思维的镜子。总说现成的梗,就像总吃速食,慢慢就忘了怎么好好做饭。
那位老师在黑板上写:"做好中国人,写好中国字,说好中国话。"这话说到了人心坎里。
这位老师的尝试令人感动。她不是在反对新潮,而是在守护更宝贵的东西——让语言回归优美、生动、文明。正如她所说:“教育好每个孩子说好中国话,是老师永恒的追求。”
从《论语》的对话、敦煌的文书,到贾岛的推敲,都是靠语言传下来的。丢了好的表达,其实丢的就是文化根脉。
平台该把把关,别让烂梗随便飘;家长要多聊天,少发表情包多说话。
学校更要搭梯子,像江西那位老师那样,用班会教孩子分清梗和好好说话的区别。
语言教育从来不是背成语词典。是让孩子知道,好好说话是对自己的尊重,也是对文化的承接。
等孩子们能笑着说"你跑得真像一阵风",而非"666",咱们的话里才真藏着力量。
毕竟,能把话说得清楚、优美、生动,才是中国人最该有的本事。
-完-
笔不阿贵,文不奉承
yanbaoer2024
比较犀利的文我会发这个备号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