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期督导老师:王倩老师。
*本期督导内容来自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有弥联合心理咨询师内部团督,经过改编,隐去了来访者的个人信息,督导文章主要用来交流与学习。欢迎投递简历加入有弥联合心理,参与我们的内部督导。
近一年来,有一类案例频繁出现在督导中,那就是:来访者通过沟通事件来避免直接接触自己的情绪体验。我们尚不清楚这是因为当前人与人的交流方式发生改变引起的,还是因为这是在Ai的时代,在被繁忙事件占据的时代,人们逐渐发展出的新倾向。
虽然原因不明,但这是每一位咨询师都可能面临的情境。而我们要思考的是,在来访者并不直接在移情关系中展露对咨询师的情感需求或依赖时,治疗的部分要如何导入两人的关系中。
![]()
王倩老师提到,假设来访者使用自己的自我功能,将一件件事情、一片片信息区域集中在一起,用这样的方式来避免思考,这显然是极其不划算的防御方式,因为存储、消化这些事件是极其耗能的。
当我们看到来访者使用了这样的防御时,需要思考来访者是在防御什么。来访者带着满身的一片一片的鳞甲来到咨询室,和咨询师隔着鳞甲在交流,这呈现的是一种怎样的组织自己的状态?
一个人关注着生活环境里发生的这件事和那件事,但很难将关注点指向自己时,这会让人联想到一个场景:一直在外兜兜转转不能回家的孩子,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无法回家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家里充满了某种令人窒息、焦虑的气息,使回家变成一件极具阻力的事。而在外面晃着,从一件事情关注到另一件事,这是自己可以掌控的。也就是说 一个人选择用很多事情来占据自己的认知,这些认知拒绝和情感联系在一起,也拒绝被放置在关系中梳理 。我们需要理解来访者组织自己认知的方式,是否这样做能完全替代情绪感受,还是说来访者用这样的方式能应对怎样的环境,又或者这些无法被整合的,一片片的认知里包含了来访者难以触达的困难。
![]()
而在这种情况下,假设咨询师的注意力被来访者牵引着指向了那些事件,咨询师可以想一想这种注意力的迁移和跳跃本身会带给自己怎样的感受。
王倩老师举了一个例子:
在现在这个充斥着AI与短视频的世界里,我们有时也会和部分抑郁症患者一样,用跳跃避免停留。比如,在某个抑郁症患者的研究里发现,患者早餐醒来以后会疯狂刷手机屏幕,让屏幕上的视频也好其他内容也好,一个个地划过去,并不把注意力投向任何一条视频,只是需要不断划动。这个划动的过程,体现的是抑郁病人晨起的一种状态,也许是绝望,也许是一种切断,他们不希望任何内容摄入眼帘,没有一件令自己心仪的事会想让自己打开与这个世界联系的通道。但他们又不能停留,因为已经醒来,就不能停留在令自己更加郁闷的内在世界里,仿佛被某种需要驱使着要跟现实有互动,但又要避免真切地感受到或者看到与现实的接洽,于是会不断地划动屏幕但不投入进任何一条内容中。
这些划动的动作,不一定是完全被动的,有可能是来访者选择用这样的方式组织起防御,既让自己不停留,又让自己不感受。 那么,我们如何与这样的来访者工作?尽管咨询师可能很想在某一个内容上停留谈谈感受,但来访者可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因此如何能开启来访者与咨询师之间相互的接洽,就成为当前的主要问题了。
![]()
图为王倩老师在给公司咨询师做内部督导
![]()
我们的生活是如何被组织起来的?王倩老师谈到其中一个面向:
“一个人能感到自己是属于某个地方的,是要朝着现实成长的,自己未来要和怎样的人组建家庭,以及会和自己的后代有关系。这些是非常明确的朝向,如果这个部分升华就会成为使命,如此,一个人的生活就被组织起来了。 无论这种使命是某种价值、信念、意识形态还是内在身心的驱力水平,不管升华的程度如何,这些都是我们组织自己生活的方式。 ”
但对于那一类认为每个人提供给自己的信息和感觉都是随时可变的,没有一个人可以作为自己的坐标来定位的,那他们会对现实有怎样的观感?也许对这类来访者而言,他们不知道自己正身处何处,也不知道应该如何理解发生在自己身上以及身边的事,也不知道自己与咨询师应该在怎样的关系维度上才能相处好。来访者在做的,是把所有的事情原原本本记录下来,但因为某种困难无法去加工这些事情,也因此无法形成自己的见解、看法,更加无法基于自己的认同,对这些事情做标识,做进一步的象征化。
对来访者而言,发生在自己生活里的那些种种事件,像是压缩包一样存储在头脑里,而每一件事情上其实是有情绪标签的,但这些事情无法被组织出一种较为完整的观感。这是这类来访者会遭遇的困境,而在这样的困境中,来访者也会倍感疲累,也确实无法完成组织的工作。
![]()
那么,咨询师要如何与来访者工作?
王倩老师谈到一种可行的方式:
“ 如果说来访者谈论的事件和来访者的内在是碎片般的状态,我们或许可以把这些碎片之间可能的关联呈现给来访者。 因为来访者在叙述的过程中可能并不能意识到哪些碎片之间是关联在一起的。就像玩拼图,首先拼出来的都是局部,这些局部拼接可能可以让来访者获得一些信息。因此,当咨询师意识到来访者今天谈的内容跟上周谈的某些方面可能有关时,也许可以指出这种关联。 这些关联可能会让来访者感受到,这些事情不是只能以数字的方式累加在自己心里的 ,比如一千件事,或者两千件事,而是这件事和那件事也许可以归在一个类别里,而这一类的事情有可能潜藏着怎样的情绪。有时候来访者很难有足够的精力和机会跟咨询师在每一件事情上工作,并经过这件事透彻了解背后的意涵。”
![]()
王倩老师谈到这种方式背后的逻辑,当来访者讲述的某些事情积攒得很多了时,咨询师可以尝试性地给出解释,哪怕这个解释很粗糙,只是标定了这类事件带给来访者的底色,比如是悲伤的或者焦虑、窒息的等等。这些事情聚拢起来时,这些感受可以放在关联的事件上。此时,来访者不断讲述的事件就变成了一种承托强烈感受的工具。于是感受不再变成无尽下落的无底洞。
这是在到达象征层面之前的一种“等同状态”。 咨询师并没有改动强烈情感底下的那些底层事件,因此来访者不会因为咨询师交付的评论而感到不安。也就是说来访者还是站在自己对那些事件的认知上,只是目光望向了咨询师给出的回应。也许来访者不一定会接受咨询师的邀请去做更加纵深的工作,但即使只是想一想事件之间的联系,这些基础的工作点点滴滴关联在一起时,来访者可能会获得一些意识之下的感受。即使这些工作是十分微小的,并没有按照分析性治疗的要求来明确凸显移情以及解释,但这些微小的工作仍然是被尊重和认可的。仍然是对让来访者能感觉到自己内在的焦虑或者崩溃的感受有一定帮助的。
![]()
换句话说,在基础工作未能建立起来前,咨询师基于事件给出的解释或者分析有可能会变成一种压力。也就是说超出来访者功能水平给出的解释会像在来访者本就不太结实的框架上又扔了一块石头。来访者需要消化和理解这块石头。
如果来访者是有能力与咨询师一起工作,咨询师给出的解释也许会是很有讨论价值的,但在考虑来访者的功能水平时,需要认识到来访者象征功能的困难。来访者可能会读不懂咨询师解释里的那些意涵,这很可能会触发来访者将咨询师识别为一个不稳定客体的模式。
王倩老师谈到, 在探索与解释之间也许存在中间区域,相对日常化,不是那么深入的解释,咨询师做的是最基础的工作,也许就是垫一两块砖,让来访者能识别出来这些回应离自己的认知不远,是来访者有把握能判断的 。事实上这在谈论的是,咨询师是否能在来访者有限的认知范围内,敢于把自己加工出来的解释或者理解,与来访者的认知水平匹配,变成非常基础的材料呈现给来访者,允许来访者在自己有限的认知和象征的功能下对这些材料做选择。
这个过程是需要慢下来,要给来访者时间,就像是跟着慢动作教学那样,一点点的跟上治疗的进程。比如,人在压力太大的时候就需要释放,而释放最好的方式就是让自己散开来,仅仅保有局部的认知功能。如果这个时候咨询师敲黑板要让散开的来访者记重点,来访者就需要重新调动起来,勉强支撑着自己到达那个咨询师希望与自己沟通的维度上,但这个过程里的来访者是艰难维持着聚拢的。
这个时候,需要咨询师向来访者迁移,就像小孩子散落一地的玩具,家长要求孩子在五秒钟之内概括出玩具的特点,这对来访者而言是无法完成的。但如果咨询师只是跟来访者商量,我们一起给玩具按颜色分分类,黄色的放进这个框里,红色的放进那个框里,这是在给来访者一些非常简单的把握的办法。
比如,来访者谈论了很多最近生活和工作里发生的变故,咨询师的回应比起把这种变故关联到来访者的早年体验和养育关系上,不妨试试告诉来访者:“我注意到你提到了很多话题都是跟变动有关的”,仅仅这样一句平实的话,然后停下来等待来访者的回应。这句简单的话语把散落的事件牵引在了一条线上,但咨询师没有过多的言语,也没有其他假设,只是告诉来访者,这些部分也许是可以放在一起来看的。接下来的等待,就是在给来访者时间,以一种可控、可识别的方式,慢慢跟上对这些关联的思考,甚至是潜藏的感受。
![]()
王倩老师谈到,当我们呈现一些平实的感受时,意味着这些感受关联到了来访者真实的生活体验,也意味着讲出这些话的时候,咨询师不得不校验,这是否有关联到自己真实的生活体验。对于在多变环境下成长的来访者,我们能不能构筑起与现实观感一致的真实,是很重要的。
那些基础的工作,那些细微的支撑性的架构是在使来访者确认自己与现实之间的联系可以不必断裂,来访者依然可以待在现实里,虽然现在还搞不清楚很多事情背后究竟是什么,但咨询师做的是和来访者一起待在来访者的现实里,不同的是咨询师同时会回望来访者的无意识。虽然此时来访者还不敢回望,但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结成了某种联盟,无论是等待也好,还是慢动作分解也好,咨询师如果能调和并向来访者迁移,咨询师和来访者一起面对的将不再是血淋淋的,悲惨的路。
本期督导老师:王倩博士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副秘书长、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精神分析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国际精神分析协会精神分析师,直接会员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 China Annual (国际精神分析杂志中国年卷)主编
•Psychoanalysis and Psychotherapy in China(精神分析与心理治疗在中国)杂志副主编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合基地主任
开始预约心理咨询
![]()
BREAK AWAY
01
02
03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