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最牛副总统去世!特朗普不悼念不送葬,和俄乌战争导火索有关
最近这几天,美国政坛的热搜被一条消息炸翻了,前副总统迪克·切尼没了。
可能有些朋友对这名字有点陌生,但要提起2003年伊拉克战争、“9·11”之后美国那套强硬的反恐政策,背后都少不了这位老爷子的影子。
他在美国政坛摸爬滚打几十年,硬是把“副总统”这个常被当陪衬的职位,干成了权力巅峰,一辈子争议就没断过,连走了都没让美国政坛安生。
根据他家人对外发的声明,切尼是在2025年11月3日晚上走的,享年84岁。
说起来他这身体早就千疮百孔了,打年轻时候就跟心脏病死磕,前前后后公开报道的心肌梗死就有5次,这次是老毛病引发了肺炎并发症,终究没扛过去。
不过还好,走的时候亲人都在跟前,妻子琳恩攥着他的手,两个女儿也守在床边,算是走得安详,没受太多罪。
可你发现没,他人刚咽气,葬礼都还没张罗呢,美国内部就先吵成了一锅粥。
共和党里有人哭着说他是“美国的脊梁”,民主党那边就有人骂他是“双手沾血的战争贩子”;社交平台上支持者和反对者互怼,连当年的战争老兵都出来发声。
这种死后还能掀起这么大风浪的政客,在美国近代史上真没几个。
先说说挺他的这边,前总统小布什那是第一个站出来的,连夜发了篇老长的声明,把切尼夸得天花乱坠,说他的离世是“整个国家的巨大损失”,还称他是“美国历史上最出色的公职人员之一”。
按美国的规矩,前副总统去世,白宫必须降半旗致哀,这点倒是没含糊,白宫的星条旗第二天一早就降了下来,算是给足了官方体面。
不少当年跟他共事的老部下也纷纷表态,说切尼是“危难时刻能扛事的硬汉”。
但另一边,现任总统特朗普的反应就耐人寻味了,从头到尾没露过面,也没说过一句悼念的话。
要知道,美国政坛再怎么不对付,红白喜事的表面功夫总得做一做,哪怕发个“愿逝者安息”的短文也算给面子。
可特朗普倒好,他常用的社交账号安安静静,连个悼念的表情都没发。
后来记者在白宫新闻发布会上追问,发言人也只是敷衍了一句“总统已经知晓此事,相关致哀程序也已执行”,多一个字都不肯说。
更绝的是,白宫私下跟媒体透口风,说不会派人去参加切尼的葬礼,这意思明摆着:咱俩不是一路人,没必要装模作样。
这可不是特朗普不懂礼貌,说白了就是积怨太深,俩人早就结下了死梁子。
我跟你讲,切尼父女俩都是特朗普的“死对头”。
切尼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指着鼻子骂特朗普,说他“是美国民主制度最大的威胁”,这话在共和党内部可是相当刺耳。
他女儿莉兹·切尼更是硬刚到底,当年特朗普质疑2020年大选结果,闹着要推翻选票的时候,莉兹是少数几个公开反对的共和党议员,为此还丢了党内的重要职位。
特朗普记仇啊,2024年竞选总统的时候,天天在集会上骂切尼“把美国拖进了无休止的战争火坑”,还不忘踩一脚他女儿,嘲笑她“连个议员都当不好,纯属无能”,这梁子算是结得死死的。
一边是前总统的极力吹捧,一边是现总统的刻意冷落,这冰火两重天的待遇,把切尼这辈子的争议性体现得明明白白。
连死亡都没能让这些争议平息,可见他在美国人心里的形象有多分裂,爱的人把他当英雄,恨的人把他当罪人。
可能有人会问,一个副总统而已,怎么能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其实切尼可不是一般的副总统,他能成为美国历史上权力最大的副总统之一,靠的全是实打实的“铁腕手段”。
纵观他的政治生涯,有两场战争是绕不过去的坎,正是这两场战争,让他一会儿被捧上神坛,一会儿又被踩进泥潭,一辈子的功过是非都跟这两场仗绑在了一起。
第一次让他声名鹊起的,是1989年到1993年担任国防部长期间,那时候他主导了“沙漠风暴”行动,估计年纪稍大的朋友还有印象。
当时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仗着自己兵强马壮,直接派兵吞并了邻国科威特,在中东地区横着走,压根不把其他国家放在眼里。
切尼当时拍板决定出兵,联合了几十个国家组成联军,短短几十天就把伊拉克军队打得落花流水,硬生生把科威特给救了回来。
这场战争打得那叫一个干脆利落,没拖太久,美军伤亡也少,直接让美国在冷战结束后秀了一把肌肉,向全世界证明了谁才是“老大”。
切尼也凭着这一仗,彻底在政坛站稳了脚跟,成了共和党里“强硬派”的标杆人物。
真正让他达到权力顶峰,同时也摔得最惨的,是2001年到2009年担任小布什副总统的这八年。
很多人都说,小布什当总统的时候,切尼才是背后真正拿主意的人,所以给他起了个“影子总统”的外号。
这话真不是空穴来风,小布什性格相对温和,有时候还显得有点优柔寡断,而切尼手腕强硬、心思缜密,当时白宫的外交和安全政策,基本都是他在背后操盘,连小布什都得让他三分。
2001年“9·11”恐怖袭击发生后,美国上下都慌了神,纽约世贸中心塌了,几千人瞬间丧命,整个国家陷入恐慌。
这时候切尼站了出来,一手推动了一系列反恐政策。
比如扩大情报机构的监听权限,不管是美国公民还是外国人,只要被怀疑跟恐怖分子沾边,就可能被秘密监听;还搞了个“非常规引渡”制度,把嫌疑人偷偷送到别的国家去审讯,说白了就是为了绕开美国国内的法律限制。
这些措施确实让美国的安全系数提高了不少,之后十几年没再发生过大规模的恐怖袭击,但也引来了一大堆骂声。
美国国内的民权组织天天上街抗议,说这些政策是“打着反恐的幌子搞独裁”,严重“侵犯公民的隐私权和自由权”,吵了好多年都没个结果。
不过这些争议跟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比起来,可就小巫见大巫了。
当时切尼是推动战争的核心人物,他在各种场合反复强调,伊拉克藏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萨达姆就是美国的“头号死敌”,不打不行。
为了说服国会和民众,他还拿出了所谓的“证据”,说情报机构已经确认伊拉克在研发核武器。
在他的极力鼓吹下,美国绕过联合国,直接对伊拉克开战,理由说得天花乱坠,好像马上就能找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似的。
结果呢?美军把伊拉克翻了个底朝天,从总统府到偏远的军事基地,连个像样的武器库都没找到,更别说什么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了。
这一下就成了国际笑话,美国的开战理由彻底站不住脚了。
说句实在话,这场战争的代价大到无法想象。
对伊拉克来说,20万平民死于战火,很多都是老人、妇女和孩子,900多万人无家可归,原本还算稳定的国家直接陷入混乱,基础设施全被炸毁,电力、供水系统到现在都没完全恢复。
恐怖组织也趁机在当地扎根,搞得民不聊生。
对美国来说,同样损失惨重,前前后后花了2万多亿美元军费,相当于每个美国公民掏了6000多美元,几千名士兵战死沙场,还有好几万人落下终身残疾。
更重要的是,美国陷在伊拉克战争的泥潭里十几年,国力被大量消耗,国际形象也一落千丈。
直到现在,只要一提起这场战争,伊拉克人就恨得牙痒痒,不少美国人也觉得这是一场“完全没必要的战争”,是切尼一手造成的灾难。
除了中东,切尼对乌克兰的影响也一直延续到现在。
2004年乌克兰发生“橙色革命”的时候,他可是公开站出来力挺反对派,不仅亲自跑到基辅给反对派站台,还让美国政府拨了不少美元当援助。
更关键的是,他一直鼓捣着让乌克兰加入北约,逢人就说“加入北约是保障乌克兰安全的唯一途径”。
与此同时,他还天天在公开场合骂俄罗斯,说俄罗斯对乌克兰“心怀不轨”,这套说辞也成了当时美国对乌政策的核心思路。
现在回头看,美俄在乌克兰问题上的矛盾,其实早就有切尼埋下的伏笔,他当年的主张,间接促成了如今俄乌冲突的爆发。
切尼虽然走了,但他留下的那些“政治遗产”,就像一颗颗定时炸弹,直到现在还在影响着世界格局。
很多人以为他退休后就没人提了,可最近发生的几件事,偏偏都跟他当年的政策对上了,让人不得不感慨:这老爷子的影响力真是够持久的,死了都还在搅动风云。
从另一个角度看,当下的两件事,正好戳中了他当年政策的痛点。
今年8月,特朗普和普京在阿拉斯加举行会谈,核心就是谈俄乌停火的事。
会上俄方说得很明白,停火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乌克兰不能加入北约”。
这话一出来,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这跟切尼20年前拼命推动乌克兰加入北约的主张,简直是完全背道而驰。
当年切尼拍着胸脯说加入北约能保安全,可现在看来,恰恰是“入约”这个事,成了俄乌冲突的关键导火索之一。
当年他极力鼓吹的“安全保障”,如今成了引发战争的根源,这前后对比,真是充满了讽刺意味。
伊拉克那边更讽刺。
就在切尼去世前两个月,伊拉克总理宣布,美国主导的国际联盟2026年9月前要全部撤军。
当年切尼打着“反恐”旗号派兵,结果打了20多年,极端组织没彻底消灭,反而让伊拉克乱了decades。
现在美军要撤,等于变相承认当年的政策失败。
连他的健康问题,都带着争议。
切尼一辈子受心脏病折磨,公开报道的心肌梗死就有5次。
2012年他做了心脏移植手术,当时就有人质疑“71岁高龄插队占医疗资源”,虽然医院否认,但公众的不满一直没消。
直到现在,美国讨论器官移植政策,还会把它拿出来当例子。
支持他的人说,他在“9·11”后护了美国安全;骂他的人说,他的单边主义让美国丢了民心,也搅乱了中东。
布朗大学的数据显示,因为他主导的战争,美国软实力受损严重,2025年的民调里,只有18%的美国人信任情报机构,这跟伊拉克战争时的情报造假直接相关。
切尼的一生,就是美国霸权扩张与碰壁的缩影。
从“沙漠风暴”的高光,到伊拉克战争的泥潭;从“影子总统”的权柄,到死后的两极评价。
他留下的烂摊子,比如中东动荡、美俄矛盾,现在还让美国头疼。
![]()
说白了,靠武力和强权撑起来的“安全”,从来都是镜花水月,这大概就是他这辈子最真实的教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