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当第一缕寒风吹过窗棂,我们就要与秋天正式告别了。看着窗外梧桐叶几乎落尽,才惊觉时间过得这样快——原来,又是一年立冬时。
![]()
“立”字在立冬这个节气中承载着不凡的分量。它并不像“春分”与“秋分”那样仅仅标志着季节的均等分割,反而它传递了一种庄重的讯息:冬季已至。古语有云:“冬,乃终结之时,万物皆藏。”这里的“终”并非意味着终结,而是一种圆满——生命经历春之生、夏之长、秋之收,一切的成长与积累都在此刻凝聚。
立冬的深意
古时候,立冬被视为一个重要的节日。周天子会带领三公九卿前往北郊迎接冬天,并向孤寡之人赐予冬衣以示抚恤。这一习俗历经千年,到了清代,立冬依旧是一个重要的祭祀节日。
你可知道,立冬这一天的天气被民间视为预测整个冬季气候的依据:“立冬晴,一冬冷”,“立冬阴,一冬暖”。此外,每到了立冬,民间还有酿黄酒,扫疥,补冬,舂“交冬糍”等很多的习俗活动。
![]()
这些讲究并非老生常谈,更像是祖先为我们写下的一份“温暖过冬指南”,明天立冬,再忙也要记得:1换,2不忘,3吃,4不做。 让我们循着这份指南,为迎接寒冬,做好最充足的准备。
一换:换冬衣,从身暖到心
老话常说“立冬换冬衣”,这不仅是把衣柜里的薄衫换成厚袄,更是一种顺应自然的生活智慧。《黄帝内经》教导我们“冬三月,此谓闭藏”,要“去寒就温,无泄皮肤”。我的外婆每年立冬前都会翻出那件穿了多年的棉袄,一边晒一边说:“人要和节气一起过日子。”她总在立冬清晨为我套上新毛衣,那带着阳光味道的温暖,成了我记忆里冬天的开始。
换冬衣不只是身体的保暖,更是心境的转换——从秋的奔放转为冬的内敛,学会在寒冷中给自己一份妥帖的安顿。
二不忘:不忘腌菜,存贮冬日滋味
“家有腌菜,寒冬不慌。”立冬前后,家家户户开始腌菜的场景,是许多人共同的记忆。
白菜、雪里蕻、萝卜条,在盐的催化下完成神奇的转化。记得小时候,奶奶做腌菜时总说:“现在多腌些,冬天就有菜吃了。”那时不懂,现在才明白——这不只是储存食物,更是储存一份过冬的底气。
![]()
这些腌菜在物质丰富的今天或许不再必需,但那份“有备无患”的生活哲学,那种在变化中把握确定的智慧,依然值得我们传承。
三吃:吃好三样,补足元气
立冬时节的饮食,至关重要,旨在补充体能,增强抗寒能力。那么究竟应该选择哪些食物?看看过去的人立冬会吃些什么?
1. 饺子:在秋冬交替之际,享用饺子是暖心的不二之选。北方有句老话:“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立冬作为季节的分界,饺子形状似交子,恰如其分。这一餐饺子,不仅象征着季节的更迭,而且温暖入肚,既富含风味又充满寓意。
2. 羊肉:冬季来临,品尝羊肉成为暖身的佳肴。羊肉在冬季食谱中占有重要地位,肉质温和且味道甘美。一碗羊肉下肚,仿佛体内燃起了一把小火炉,驱散了周身的寒意。无论是红烧羊肉还是羊肉汤,都是立冬后人们偏爱的暖身美食。
![]()
3. 甘蔗:冬季里,品尝甘蔗可享受清甜的滋味。冬日进补易觉干燥,而甘蔗的滋润恰到好处。俗语有云:“立冬食蔗齿不痛”。冬季甘蔗成熟,汁液饱满,味道甘甜且香气宜人,在尽情享受美食后,来上几节甘蔗,不仅口感清新,更为冬日饮食带来一丝温润。
四不做:不晚睡早起,顺应天时
据《黄帝内经》所述,冬季的关键在于“早卧晚起,必待日光”。这一说法与我们通常提倡的“早睡早起”有所不同。鉴于冬季阳气内藏且白昼缩短,我们应顺应太阳的自然规律,早些就寝,晚些起身,待日出之后再展开日常活动。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维护体内阳气的平衡,减少不必要的消耗。因此,在冬季,偶尔多睡一会儿并非懒惰的表现,而是遵循自然法则的明智选择。
![]()
观察古人立冬的传统习俗,让我们领悟到生活的智慧在于顺应节拍。立冬之际,既是休息的信号,也是储备的时刻。我们应当细心添衣保暖,用心饮食,保证充足睡眠。在这收藏之季,我们相互陪伴,宁静地迎接一个安宁的寒冬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