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7日,浙江海圣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圣医疗”)IPO申请将接受北交所上市委审议。根据招股书,公司拟募资3.7亿元用于麻醉监护急救系列医疗器械升级扩产及自动化等三个项目。然而,公司经营业绩波动、销售费用率高企、内部治理规范性不足等问题接踵而至,正遭遇监管密集问询与市场广泛质疑。
2022年至2024年,海圣医疗营收分别为2.68亿元、3.06亿元和3.04亿元,扣非净利润对应为6,449.50万元、7,510.58万元和6,803.62万元。2024年,公司营收同比微降0.70%,扣非净利润则下滑9.41%,业绩波动引发北交所两轮问询,其要求公司说明业绩波动的合理性。
海圣医疗销售费用率持续走高,从2022年的9.48%攀升至2024年的10.76%,而同期行业平均水平仅为6.67%、7.17%、6.98%,公司费用率与行业均值的差距不断拉大。针对这一现象,北交所抛出问询,要求公司明确说明“是否存在通过销售人员进行商业贿赂、代垫成本、资金体外循环等情形”。
2022年12月,海圣医疗实际控制人黄某生替杭州宝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宝地信息”)向浙江海圣医疗器械销售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圣销售”)归还借款40万元和利息4.62万元。2020年7月,海圣销售向宝地信息借出40万元,用于归还宝地信息对第三方到期借款。该代偿行为因涉及实控人与借款人之间的朋友关系,引发北交所问询,关注是否存在其他利益安排。
更为关键的是,海圣医疗历史沿革中存在长达两年的股权代持操作:2018年11月黄某生受让陈某仕持有的海圣有限110万元出资额后,以“办理产业基金退出”“寻找新投资人”为由,长期未办理工商变更。直至2020年10月,陈某仕才根据黄某生的要求,将上述代持股权转给娄张某、张某思。对于这一行为,公司解释称此举旨在“简化工商手续”。
更引人深思的是,海圣医疗当前股东结构以自然人为主,除员工持股平台“励新投资”外,其余14名股东均为自然人,未引入外部战略投资者。回溯历史,曾入股的新海医疗、浙江绍兴转型升级产业基金两家机构均提前“清仓离场”。
业绩稳定性遭质疑,销售费用率远超同行引监管关注
海圣医疗主营麻醉、监护类医疗器械产品,其业务覆盖麻醉科、ICU、急诊科等临床科室。然而,在即将接受北交所上市委审议之际,公司业绩波动与高企的销售费用率引发市场关注。
![]()
上图来源:海圣医疗招股书
财务数据进一步印证了公司的经营压力。2022年至2024年,海圣医疗营收为2.68亿元、3.06亿元和3.04亿元,扣非净利润为6,449.50万元、7,510.58万元和6,803.62万元,2024年营收微降0.70%,扣非净利润下滑9.41%,增长乏力的迹象明显。
2025年上半年,海圣医疗业绩虽现回暖迹象——营收1.56亿元,扣非归母净利润3,463.85万元,同比分别增长22.56%和24%,但北交所在第二轮问询中直指核心关切,明确要求公司说明“导致2024年业绩下滑的因素是否已经消除”。
对于2024年的业绩波动,海圣医疗将原因归结为监护类、手术及护理类耗材收入下滑,以及华东、华南等多个区域销售遇冷。公司声称相关不利因素“正逐步消除”,并提及“持续稳健增长”的发展预期。
从产品端观察,2025年上半年海圣医疗三大核心产品线——麻醉类、监护类、手术及护理类医疗器械均实现同比增长。其中,2024年拖累业绩的监护类、手术及护理类产品,上半年收入同比分别增长33.97%、14.26%,公司称已“恢复报告期内增长趋势”;麻醉类产品也保持稳定增势,同比增长16.93%。
比业绩波动更引人警惕的是,海圣医疗的销售费用率长期大幅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且差距呈持续扩大态势。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公司销售费用依次为2,539.03万元、3,030.02万元、3,268.83万元、1,653.69万元,对应销售费用率分别为9.48%、9.91%、10.76%和10.63%。而同期行业平均销售费用率仅为6.67%、7.17%、6.98%和6.25%,双方差距从2022年的2.81个百分点,扩大至2025年上半年的4.38个百分点。
针对销售费用率异常偏高的问题,北交所已直接抛出尖锐问询,要求公司明确说明是否存在通过销售人员进行商业贿赂、代垫费用、资金体外循环等情况。
海圣医疗解释称,公司为开拓市场,销售人员出差较为频繁,销售人员差旅费由个人先垫付再报销。公司人均报销金额呈上升趋势,主要是随着业务规模扩张,销售人员出差的地域范围更加广泛、出差频率提高。公司人均报销金额处于同行业可比公司平均水平。
实控人代偿40万借款遭问询,股权代持引关注
据披露,2022年12月28日,海圣医疗实际控制人黄某生替宝地信息向海圣销售归还借款40万元和利息4.62万元。
宝地信息执行董事兼总经理李某荣系黄某生高中同学,二人系多年朋友,海圣销售于2020年7月向宝地信息借出40万元,用于归还宝地信息对第三方到期借款。截至2022年12月,上述款项一直无法收回,黄某生作为款项出借的责任人,同意由其承担给海圣销售造成的损失,由其代宝地信息向海圣销售归还40万元借款本金及利息,利息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同期贷款利率计算。
黄某生偿还借款后,其成为宝地信息债权人,李某荣对该笔债务承担连带保证责任。
针对这一代偿行为,北交所已发出问询,要求海圣医疗说明实控人代偿借款及利息的合理性,是否存在其他利益安排。
更引人关注的是,海圣医疗历史沿革中的股权代持问题。2018年11月,黄某生从陈某仕手中受让海圣有限(海圣医疗前身)110万元出资额,通过分期支付。2020年5月,黄某生分5次向陈某仕支付了全部的股权转让款643.67万元,完成了股权转让。
彼时,黄某生考虑到正在办理产业基金退出事宜,且打算找新的投资人接手陈某仕退出的股权,暂未办理陈某仕退股相关的工商变更登记手续,直接形成了长达两年的事实股权代持关系。
直至2020年10月,陈某仕才根据黄某生的要求,将上述代持股权转给娄张某、张某思。此次股权转让所得的909.26万元,在扣除相关税款后,全额支付给了黄某生及其指定方。面对这一系列耗时两年的代持与转让操作,海圣医疗给出的解释仅有“简化工商手续”六个字,同时坚称“原因合理,不存在其他利益安排”。
两机构“清仓离场”,资本之路暗藏隐忧
招股书披露的股东信息显示,海圣医疗此次发行前15名股东中,仅“励新投资”为员工持股平台,其余14名均为自然人,整个股权结构里,看不到任何外部战略投资者的身影。
但深入梳理其历史沿革可见,海圣医疗并非从未被机构投资者关注:此前曾有两家外部机构先后入股,蹊跷的是,这两家机构最终都“清仓式”退出,未留下任何股权。
22016年4月12日,海圣有限(海圣医疗前身)新增注册资本1,250万元,新海医疗以货币认缴上述新增注册资本,增资完成后新海医疗持有公司20%股权。
但这场合作仅维持一年便爆发“裂痕”:因海圣有限2016年度税后净利润未达到双方约定的业绩承诺,直接触发了对赌条款,合作基础动摇。
2017年9月,新海医疗一纸诉状将黄某生等告上法院,要求对方将持有的海圣公司10.34%股权无偿过户至新海医疗名下并承担违约金、律师费,其他股东对违约金、律师费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这场股权纠纷最终以“和解”告终。2018年11月,公司以9,500万元的价格回购新海医疗持有的公司1,250万元出资额,新海医疗彻底退出。
另一家机构——浙江绍兴转型升级产业基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产业基金”)于2019年入场,同样通过增资方式入股,以7.6元/注册资本的价格,认购了海圣医疗1,250万元注册资本。
可入股仅一年左右,2020年5月,产业基金便迅速出手,将所持全部股权以1.03亿元转让给浙江瑞云贸易有限公司,同样选择“清仓离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