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绛县,一片看似普通的黄土台地,竟藏着4000年前的“国家级工业基地”——西吴壁遗址。
这里不仅有70万平方米的庞大聚落,更发现了中国最早、规模最大的冶铜作坊群。夏商王朝如何掌控战略资源?
一把铜渣、一座残炉,正揭开远古中国的工业密码。
一、探秘“青铜时代工业区”:壕沟与作坊的布局
西吴壁遗址南靠铜矿丰富的中条山,北临涑水河,总面积达110万平方米,其中夏商时期遗存分布约70万平方米。
![]()
最惊人的是东南部约10万平方米的“冶铜核心区”,内外两重环壕拱卫,壕内面积分别达1.2万和6万平方米,堪称最早的“工业园区防护网”。
大型深坑内发现多层倾斜堆积,含铜矿石、鼓风管、石锤石砧,仿佛刚停工的生产线;
附近一组木炭窑(三窑环绕操作间),揭示“燃料车间”的完整布局。
二里岗时期(商代)的升级版产业链
冶铜炉残迹旁发现“奠基坑”,内埋人骨,暗示开炉前举行祭祀仪式;
![]()
活动硬面串联多个作坊点,形成流水作业区;
仓储区密集分布十余座袋形窖穴,一口深15米的水井壁留脚窝,保障生产生活用水。
二、破解冶铜技术:从矿石到红铜的“流水线”
考古队对出土遗物进行科技检测,复原出夏商时期的冶铜工艺:
原料:直接使用中条山的富硫氧化铜矿石,未经焙烧;
![]()
产品:冶炼红铜(纯铜),而非青铜,说明此处专攻原料初加工;
工具:石锤、石砧沾满铜锈,陶鼓风管助力高温熔炼,陶范残片证实也铸造小型工具;
年代:碳十四测年显示活跃于公元前1600-前1200年,贯穿夏末商初。
遗址出土的陶器同样透露文化归属:二里头时期的鼓腹罐、蛋形瓮属“东下冯类型”,商代的大口尊、簋则体现商文化扩张,生动反映王朝更替下的产业延续。
三、国家战略:夏商王朝的“铜资源战争”
西吴壁的发现,彻底改变了对中国早期冶金业的认知:
![]()
资源垄断:中条山铜矿资源由夏商王朝直接控制,西吴壁作为冶炼中心,将粗铜运往都城(如偃师商城、郑州商城)铸造礼器、兵器;
产业分工:首次揭示“采矿-冶炼-铸造”产业链中缺失的冶炼环节,证明当时已形成跨区域专业化分工;
王权基石:铜是祭祀与战争的战略物资,掌控铜料即掌控文明命脉。
西吴壁正是给夏商王朝崛起,提供了的“能源”。
结语:
西吴壁遗址的发掘,不仅填补了“青铜时代”的产业空白,更揭示出早期国家对核心资源的强力掌控。
![]()
从夏代的木炭窑到商代的奠基祭祀,从石锤敲击的矿料到运往都城的红铜锭——这片黄土之下,埋藏的是中国最早的国家级工业体系,也是华夏文明走向辉煌的金属基石。
考古启示:
中国冶铜规模化生产可追溯至夏代,早于殷墟青铜器巅峰期;
晋南地区是夏商王朝的“铜资源走廊”,西吴壁堪称“4000年前的工业心脏”;
冶金考古与科技检测结合,让无声的矿渣讲述王朝兴衰的宏大叙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