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又不去学校?”“天天玩手机,将来喝西北风吗?”“我辛辛苦苦供你读书,你就这样回报我?”……这些话,是不是听着耳熟?如果你家孩子最近总找借口不去学校,作业不写、老师电话不断、一提上学就烦躁,别急着发火,也别光想着“管教”,先停下来问问自己:孩子到底怎么了?
现在太多孩子,不是不想学,而是学不动了。不是懒,而是心累。不是叛逆,而是被压垮了。他们用“不去上学”这种方式,向大人发出最沉默也最激烈的呼救。
可很多家长呢?第一反应是羞辱、是逼迫、是讲大道理:“别人家孩子都能上,你凭什么不行?”“你不读书,以后只能扫大街!”可你有没有想过,当一个孩子宁愿被骂、被罚,也不愿踏进校门,那说明——学校对他来说,已经不是学习的地方,而是痛苦的源头。
他可能每天坐在教室里,却像坐在牢笼里。听不懂、跟不上、被比较、被忽视,甚至被同学排挤。老师催作业,家长盯成绩,他像一台被设定好程序的机器,唯一任务就是“考高分”。可没人问一句:“你开心吗?你累不累?你有没有朋友?”
于是,他开始逃避。逃课、装病、沉迷游戏、干脆躺平。你以为他是堕落,其实他是自救。他用“不学”来夺回一点点对生活的掌控感。他想说:“至少这件事,我能自己决定。”
更让人心疼的是,很多孩子不是不想努力,而是努力了也没用。他熬夜写作业,考试还是不及格;他鼓起勇气举手,老师却说“这题都听不懂?”;他想交朋友,却总被当成“差生”排斥。久而久之,他干脆放弃:“既然怎么努力都没用,那我就不努力了。”
可家长呢?往往只看到结果——成绩差、不上进、不听话,却看不见过程——那个在黑暗里独自挣扎的孩子。
别把孩子的“厌学”当成态度问题,它往往是心理问题、关系问题、教育方式问题的集中爆发。你越逼,他越躲;你越骂,他越破罐子破摔。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太多家庭正在经历的现实。
对此,怎么看?跟往常一样,谈谈我的个人两点看法:
第一,别把“上学”当成唯一的出路,先接住孩子的情绪。很多家长一听到“不想上学”,第一反应就是“完了,这孩子废了”。可你越焦虑,孩子越窒息。与其逼他回学校,不如先坐下来,心平气和地问一句:“是不是在学校遇到什么事了?爸爸/妈妈听着。”哪怕他不说,你也得让他知道:你不是来审判他的,你是来帮他的。情绪通了,路才通。
第二,重建信任,比提高成绩更重要。孩子之所以封闭,往往是因为“说了也没用”“说了反而被骂”。你要做的,不是立刻解决问题,而是让他愿意开口。可以从小事开始:陪他吃顿饭、一起散步、聊点学习以外的事。让他感受到:家不是另一个“考场”,而是可以喘气的地方。当他觉得被理解、被接纳,才有可能重新愿意尝试。
孩子不想上学,不是世界末日,而是改变的开始。别急着拉他起来,先蹲下来,看看他为什么倒下。教育的真正目的,不是培养一个听话的“好学生”,而是养出一个内心有光、愿意面对世界的“人”。
别让我们的爱,变成孩子的枷锁。也别让我们的焦虑,压垮他最后的勇气。给他一点时间,一点空间,一点真正的理解。也许某一天,他会自己站起来,重新走向学校——不是因为被逼,而是因为他终于相信:那里,也有他的位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