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初,全运火炬在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地燃起。
与往届不同的是,这一次,广汽集团不仅出现在赛场边的赞助名单上,而是以另一种方式进入了公众视野——董事长冯兴亚亲自担任第8棒火炬手,广汽旗下飞行汽车、具身智能机器人、L4自动驾驶车队共同为火炬传递提供科技保障。那一刻,体育与科技、仪式与工业,交织成了一种新的叙事方式。
更具象征意义的,是紧随其后的“全运夺金燃爆”活动。
11月4日,广汽宣布联合旗下五大品牌,以“冠军触发抽奖”的方式与全民互动——每当有金牌诞生,用户即可同步参与抽奖,赢取“冠军同款好车”一年使用权或代金券。这种设计看似一场营销,但它的底层逻辑,恰恰反映出广汽对“用户关系”的再定义:从单向传播转为共时参与,从被观看的品牌,变成与公众情感共振的“参与者”。
![]()
这场活动的意义,并不在于奖项的丰富或形式的创新,而在于它折射出中国汽车企业在“新汽车时代”中的姿态变化。
过去,车企与体育的联动往往停留在符号层面——赞助、冠名、曝光。但如今,广汽选择用一种更加社会化、更加生活化的方式介入,让汽车品牌不只是“传播者”,而是“共情者”。这种共情,来自企业对时代情绪的理解,也来自它对自身角色的重新定位。
在一个消费理性回归、品牌边界模糊的时代,汽车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竞争对手,而是“意义的稀释”。
![]()
新能源、智能化、AI驾驶,这些概念迅速被全行业同质化,当所有人都在谈“科技”,科技反而失去了温度。用户不再只是选择性能或配置,而是在寻找一个能表达自我、能建立情感连接的品牌。而这种连接,不靠参数,而靠态度。广汽显然意识到了这一点。
它不再以企业的身份对用户说话,而是以“伙伴”的姿态,参与到社会的公共情绪中——那种“全民为冠军欢呼”的共振感,正是品牌温度的来源。
从更深层的角度看,这也是广汽“以用户为中心”理念的一次现实演绎。
全运会是体育的舞台,也是群体能量的放大场。当企业以这样的方式参与其中,它实际上在构建一种新的品牌语言:科技不只是技术成果,而是一种能被感知、能被共鸣的文化形式。飞行汽车、人形机器人、智能座舱,这些本该属于实验室的概念,被带入火炬传递与全民活动之中,它们不再是遥远的未来,而是当下生活的延伸。品牌因此获得了新的叙事维度——它不只是提供产品,更是在塑造一种生活想象力。
这恰恰是新汽车革命的真正意义。
![]()
电动化、智能化只是外在形式,个性化与文化表达才是灵魂。谁能让科技更具人性、让品牌更有温度,谁就能在未来的同质化竞争中脱颖而出。
广汽的“全运玩法”,表面上是一场营销,其实是一种战略——它在用文化场景反向激活技术想象,用公众参与重塑企业形象。这种让品牌融入时代节奏的能力,正是当下所有中国车企最稀缺的品质。
品牌的成长,终究离不开社会语境的共鸣。
十五年前,冯兴亚第一次担任火炬手时,广汽刚刚完成集团化组建;十五年后,当火炬再次燃起,广汽已是一家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现代企业。这不仅是个人与企业的时间回响,更是一个产业在自我迭代中的象征。
中国汽车的竞争,正在从“制造实力”走向“文化表达”;而广汽的“全运时刻”,正是这种转变的一个缩影——它告诉我们,在一个信息饱和的时代,最稀缺的竞争力,叫“被记住的能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