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日,维港的风略显潮湿。
当第八棒火炬手冯兴亚从香港七人制橄榄球运动员姚锦成手中接过火炬时,火焰在他掌中跃动。
时间拨回到十五年前,他也在广州亚运会的赛道上传递过火种。同样的火炬,不同的境遇。那时的广汽,刚刚完成集团化组建;如今,它已是拥有完整产业链和国际版图的汽车集团。火炬在维港传递的那一刻,不只是体育的仪式,也是一种时间的呼应。
十五年,城市变了、行业变了,广汽也在悄然变。
![]()
在火炬传递的现场,广汽以科技赋能体育——从飞行汽车到具身智能机器人,从L4高度自动驾驶车队到智能指挥车,广汽用一场全维度的服务保障,为火炬传递提供了真正的“移动科技力量”。
但冯兴亚看重的,似乎不仅是展示科技。他对寰球汽车说:“传递的不只是火炬,更是我们对时代的理解。”
从珠江水畔到维港之畔,从亚运火种到全运火炬,这一条跨越十五年的路径,也正是广汽从“制造企业”迈向“科技企业”的轨迹。
火焰燃起的地方,总有新的出发。同样,广汽的变化,不在喧嚣里,而在节奏里——一种稳、近、真实的节奏,正在这家老牌企业的体系里蔓延。
生长的力量:广汽“大自主”进行时
11月3日,广汽埃安发布了旗下首款增程车型AION i60,正式开启预售。
![]()
这既是埃安的首款增程车型,也是其启用全新命名体系后的首款产品。按照规划,未来埃安将以更简洁的命名逻辑呈现产品序列:A代表轿车,i代表SUV,N则代表MPV与跨界车型。
在发布会上,埃安说这种调整不仅是命名规则的更新,更是一种体系化的表达。
所谓新汽车革命,并非单一技术的更新,而是一场涵盖产品、技术、营销乃至价格体系的全方位重塑。变化的结果未必立刻可见,但停滞的代价往往更大。重要的不是快或慢,而是方向是否在通向更好的变化。
最新数据显示,刚刚过去的10月,埃安共销售新车27014辆。虽然距离此前的历史高点仍有差距,但已展现出稳步回升的态势。对广汽来说,这样的变化更像一种信号——自主品牌的恢复力,正在被重新验证。
埃安的表现,某种程度上是广汽集团整体变化的一个缩影。如果要寻找一个最能代表当下广汽状态的关键词,大概非“大自主”莫属。这个板块的强势突破,不只是销量层面的回升,更是体系内部动力的觉醒。
越来越多的市场声音、用户关注点、行业目光,正集中到广汽自主品牌上。无论是广汽传祺的重塑突破,还是广汽埃安、广汽昊铂在新能源赛道的加速崛起,都在揭示着广汽自主已经不再是“补位者”,而成为集团增长的核心驱动力。
![]()
在整个自主体系中,传祺的“二次进化”最具代表性。面对中国品牌向上竞争愈演愈烈的现实,传祺没有选择短期的价格战,而是回到造车的基本面——产品价值。从M8大师系列的持续热销,到全新GS8等车型的稳定口碑,传祺以扎实的体系能力和品质积累,重新定义了“高价值中国车”的标准。在传统燃油车市场普遍进入存量竞争的当下,它依然保持稳健增长,这背后是广汽在设计、制造、研发和用户洞察上的系统能力支撑。
如果说传祺代表着一种稳健的“底色”,那么新能源阵营的埃安和昊铂,则体现了速度与锋芒。埃安稳居中国新能源第一梯队,AION Y、AION S等主力车型构建起广泛的用户基础。凭借自研的弹匣电池、ADiGO智驾系统等创新技术,埃安的产品不仅形成了差异化竞争优势,也逐步确立了品牌的科技识别度。
![]()
与此同时,更具战略意义的昊铂品牌,承担着广汽自主体系的“向上任务”。它是广汽最年轻、也最具实验性的品牌。从昊铂GT(参数丨图片)到昊铂HT,产品线不断延展,设计语言更具未来感,性能体验更贴近高端用户的期待。与其说昊铂是广汽的高端新能源品牌,不如说它是广汽探索“科技豪华”的实验场。这个品牌正在以创新设计和前沿技术,重塑外界对广汽创新速度与品牌势能的认知。
如今的广汽自主体系,已经形成了一个更为立体的格局。传祺稳固传统市场并加速智能化转型,埃安深耕新能源主流区间,昊铂冲击高端智能电动赛道。它们之间的差异性与协同性并行,构成了广汽“大自主”的完整矩阵。这种格局的出现,不仅意味着广汽摆脱了对合资板块的依赖,更重要的是,它在战略意义上完成了自主价值体系的独立构建。
这种结构性变化的背后,是一场更深层的体系重构。总部从广州CBD迁往番禺化龙,研发、制造、销售被重新整合在一线,决策距离被大幅压缩;“IPD集成产品开发流程”的导入,让产品定义、研发效率与落地速度全面提速。广汽内部的共识是:真正的竞争力不在口号里,而在体系是否能响应市场、理解用户、兑现产品。
![]()
在这样的逻辑下,“自主”已不再是集团的补充,而是驱动集团发展的主引擎。从产品创新到品牌塑造,从技术突破到机制重组,这一轮“大自主改革”让广汽的企业气质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今天的广汽,不再只是“拥有自主品牌的集团”,而是一家“以自主创新为底色”的汽车企业。
这样的变化并不喧哗,也不是被动求生。它更像是一种节奏的自我校正:从追随到独立,从制造到创新,从稳健到生长。节奏放平了,方向更清楚。
共创中的再生:广汽定义“新合资”
如果说“大自主”的崛起让广汽焕发出新的内生力量,那么“新合资”的重塑,则展现了这家企业在成熟体系中的再生能力。
作为中国汽车产业最早深度合资化的企业集团之一,广汽的成长轨迹几乎与中国汽车工业的开放进程同步。很长一段时间里,合资业务是广汽的基本盘——无论体量、利润贡献,还是产业链带动效应,它都支撑着广汽稳健前行。
但在当下新汽车的时代语境下,广汽开始反思:合资是否只能“稳”,能否更“进”,甚至实现“新生”?
冯兴亚给出的答案是清晰的——广汽要做“共定义者”,而不是被定义者。
也就是说,广汽的新合资,不再是过去那种资源互补式的分工,而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体系共创。从产品到品牌,从研发到供应链,广汽希望在合资体系中拥有更平衡的主导权,用共创的方式实现共赢的结果。这不是对旧模式的否定,而是一次再定义——让合资变成一个能够互相赋能、共同生长的生态。
![]()
这种理念,在广汽丰田的“铂智3X”上得到了最具体的体现。作为广汽丰田布局新能源市场的关键车型,铂智3X自3月上市以来,迅速成为合资品牌电动车中的“黑马”。它既保留了丰田体系长期积累的品质与工艺稳定性,又深度融入了广汽在本土化研发、智能化体验方面的创新成果。从造型设计到智能座舱,从续航效率到交互体验,“铂智3X”真正实现了中日团队的“双向定义”。它既是一款车,更像是一种合资新范式的样本。
市场反应印证了这一点。自上市以来,“铂智3X”连续六个月实现环比增长,在10月首次突破万辆大关,成为广汽丰田新能源转型的重要支点。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成绩不是一次偶然的产品成功,而是“新合资”模式的结构性胜利。它说明,当合资双方在研发、技术、品牌层面实现平等共创时,效率和创造力反而更强。
广汽的新合资观,正在重塑合资的角色定位。过去,合资被视作“引进—消化—吸收”的过程,如今它正在变成“共建—共享—共赢”的体系。广汽不再只是跨国品牌的中国制造方,而是主动参与全球产品定义的创新伙伴。通过共建平台、共创品牌、共享资源,广汽把合资从“被动合作”转变为“主动创新”,也把国际合作的体系力与中国市场的创新力,放在同一个坐标中。
![]()
这样的变化,也让合资伙伴重新认识了中国市场的创造力。以“铂智3X”为起点,广汽丰田已启动由中国团队主导的新能源产品开发项目;广汽本田则正加速智电化转型,计划在2026年前推出面向全球市场的新能源专属平台。这意味着,广汽不再是“代工者”,而是站在国际体系内部,与合作伙伴共同塑造未来出行的新标准。
可以说,广汽对“新合资”的定义,是一次由内而外的再平衡。它既不丢掉国际体系的精密与稳健,也不放弃中国市场的灵敏与创新。它在开放中保持自信,在合作中寻求主导。对广汽而言,“合资”早已不只是资产结构的延续,而是一种新的价值创造方式——它让广汽在时代转型中,依然拥有再生的能力。
行稳致远:广汽的持续竞争力
在产业竞争进入深水区的当下,判断一家车企是否具备长期生命力,关键早已不是销量的短期起伏,而是它面向未来的技术储备与体系韧性。一个企业能否走得更远,取决于它是否在今天就为明天做好准备。
广汽集团在这一轮行业转型中依然保持稳定前行,根本原因正在于它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核心驱动力,把体系重构作为战略抓手,不断为自身注入新的增长引擎。广汽的竞争力,不在喧嚣的销量榜上,而在结构深处——一种贯穿研发、制造、能源、智能生态的系统性能力。
![]()
首先,是技术的长期积累。作为少数掌握完整研发体系的中国汽车集团之一,广汽在电动化、智能化、混动化等关键领域均实现了自主掌控。从底层架构到核心算法,从能源技术到智驾系统,广汽的研发正以体系化的方式展开。以自研的“星灵架构”与“星灵电子电气架构”为例,它不仅为新能源产品提供了统一的技术底盘,也为未来自动驾驶、车云协同等智能化能力留下了充分的扩展空间。这意味着,广汽不仅在造车,更在构建一个可以迭代的技术生态。
与此同时,广汽能源科技的弹匣电池、ADiGO智驾互联生态、广汽云感智能座舱等核心技术,已在传祺、埃安、昊铂等品牌的量产车型上全面落地。从核心三电系统到智能驾驶,从平台架构到数据生态,广汽构建出覆盖研发、制造、应用、服务的完整创新闭环。这种体系力,让“科技”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成为推动整个集团稳健成长的底层逻辑。
![]()
但真正的竞争力,还在于组织机制的自我更新。广汽深知,产业的范式正在被重新定义,单点创新已无法支撑长期竞争。近年来,集团持续推进“科技广汽”战略,打通研发、制造、采购、营销、服务等环节,从“部门协作”走向“平台协同”。总部迁往番禺化龙,与研发、生产保持实时链接,本身就是这种变革的象征。它意味着决策与执行的边界被缩短,创新链条的响应速度被拉满。
广汽的未来图景,也已愈发清晰。它不再是一家传统意义上的“制造企业”,而是一家以出行科技为核心的价值创造公司。无论是围绕能源生态构建的V2G车网互动体系,还是在智能驾驶领域的L4级量产探索,抑或是在低空飞行、具身智能、出行机器人等前沿领域的前瞻布局,广汽都在以体系化创新为抓手,拓展中国汽车产业的未来边界。
![]()
在全球化的新阶段,广汽也在以更开放的姿态融入国际竞争。它正加快欧洲市场的布局,建设本地研发与服务体系;同时与华为、宁德时代、腾讯、京东等合作伙伴共同推动跨界创新,让“中国制造”逐渐转化为“中国方案”。这种开放而稳健的路径,恰是广汽在时代浪潮中保持独立节奏的方式。
在新能源、智能化、全球化三股力量交汇的新时代,广汽选择了一条更长的路——不为短期起伏所扰,而以长期积累为先。它所展现出的那种“稳中有变、变中有新”的状态,正是一家成熟企业面向未来的姿态。
今天的广汽,不追逐喧嚣,也不刻意放慢脚步。它在沉静中积蓄势能,在转型中稳步前行。或许这正是广汽在新周期中,最值得被信任与期待的理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