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段手机录像在社交平台爆火。
一名律师在银行取款1万元遭遇柜员连续盘问用途是什么,是否认识对方,会不会被骗,最终客户愤而报警。
银行方援引公安部与银保监会联合规定,强调大额资金流动问询是反诈必修流程;而律师坚持“取自己的钱像审犯人,谁给银行的侦查权?”
同一周,三亚警方正在社区推广反诈宣传,公布的数据触目惊心,仅刷单返利、虚假投资理财两类骗局,当月涉案金额已超千万元。
更荒诞的案例来自泰州,一名假律师邹某以案件包赢为诱饵,骗走受害人16万余元,而受害者直到对方投案才知遭遇诈骗。
但普通人的愤怒同样真实。
江苏一名退休教师吐槽:“我取钱给孙子买电脑,还要被问恋爱记录吗?”
这种被系统预设为潜在受害者的屈辱感,成为压垮信任的最后一根稻草。
更深刻的矛盾在于当反诈技术日益依赖大数据监控时,如果银行能追踪每笔资金流向,为何仍需要当众羞辱式盘问?
![]()
几乎与取款风波同步,一场关于吴京发布吐槽依然在继续。
在国内吐槽发布会上,吴京被搭档调侃直男癌,蹭热度,观众却报以笑声,电影拍的挺好,网友喊话快去收拾缅甸诈骗。
如果说取款风波与吴京的吐槽还挺轻松,那么缅北诈骗产业的迁徙路线则揭露了信任危机的全球化本质。
2025年10月警方通报显示,随着缅北“四大家族”被公诉,电诈产业链正在向柬埔寨的金边、西哈努克港等地转移。
更具冲击力的是诈骗模式的升级,韩国大学生在柬埔寨被折磨致死、日本警方跨国抓获29名电诈嫌犯等案例,证明犯罪网络已完成跨国复制。
在这张罪恶之网中,技术、人性与制度漏洞形成致命共振。
![]()
网友有意见是理所应当的、
最近这几年每天我们在互联网上都能看到各种反诈的宣传,比如说曾经有一段时间反诈App在互联网上宣传的如火如荼,可是结果怎么样?
究竟能不能解决反诈骗的问题?
我相信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我看到有很多网友分享自己的亲身经历,有网友说自己遇到过,柜员就当自己是所谓的犯罪嫌疑人一样的审问。
最后去了该网友直接不办业务,当场走了,还有网友说自己办了张卡,换新卡的时候签一个授权,银行的工作人员也不知道授权究竟是什么,整整被刁难了一个小时还被扣了身份证。
此类的事情,我们好像在互联网评论区看到了不少。
问题的关键是解决不了真正诈骗的源头,只能来为难客户,这是一个非常不对等的事情,现在到处都是实名制,甚至一些诈骗号码还被标注成有诈骗标签,当号码的时候都会有显示,可是这些号码背后的人员抓不到,现在取个钱却要各种问题,网友们当然不买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