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亩产不过百斤!众多科研专家放弃,河北“庄稼汉”花40年攻克
文|善吾
编辑|善吾
1992年盛夏里的一天,海南一处谷子田里,稻浪滚滚,长势正旺。
在谷穗形成的海洋中,一位皮肤黝黑的“庄稼汉”盯着一株谷穗,喜极而泣。
在今人看来再正常不过的谷子,为何会让这位“庄稼汉”做出如此夸张的动作?
这名“庄稼汉”叫赵治海,如其名,他真的“治”出了一片独属于中国的“谷子海”。
![]()
关于他的“治海”之路,还要从1982年说起,那时他还是一个看起来“稚嫩”的大学生。
当年,正在河北农业大学上学的赵治海,主动且坚定地敲开了系主任的门。
当时正值毕业分配的关键时期,他却说出了一番让系主任十分震惊的话。
“我想要在毕业后回到老家张家口工作。”
这突如其来的请求,可把负责毕业分配的系主任给弄懵了。
要知道,赵治海在学校的表现一直很出色,按当时的政策,完全有机会留在省会城市。
![]()
留在省会城市,意味着能够找一份体面又稳定的工作,未来生活状态也肯定向好。
但是如果回到张家口,那无论是发展机会还是生活条件,差距都不是一点半点。
系主任苦口婆心地劝他,可赵治海说什么也要回老家。
眼看劝不动,系主任只好叹了口气,尊重了这个倔强学生的选择。
就这样他入职了坝下农科所,所长对他也是十分看重,来了就问他想研究什么作物。
当时农科所的主要任务就是搞育种,育的也多是“大作物”的种。
![]()
简单来说,在南方主要就是水稻,北方研究的大势是玉米、小麦。
这两种粮食研究的资料翔实,成果也比较好出,深受众多研究人员青睐。
原以为赵治海会在这些热门作物里选,可当他报出“研究谷子的杂交”时,所长直接傻了眼。
所长甚至怀疑赵治海在跟他开玩笑,不死心地又问了一遍,结果就对上了赵治海那坚定的目光。
看来这不是假的,所长对此十分无奈,斟酌了半天用语,最后留给他一句“方向还是要慎重,别好高骛远”。
倒也不是所长在摆架子,实则是因为在当时的环境下,研究谷子的杂交就跟天方夜谭似的。
![]()
早在60年代初,咱们国家就曾组织过一次大攻关。
全国20多个省区市、30多家单位联合起来,一心要把谷子的杂交育种这个硬骨头给啃下来。
可谁也没想到,二十多年过去了,课题几乎原地踏步,一点实质进展都没有。
不光是咱们国家搞不定,世界上其他国家在谷子杂交这块,也一样拿不出什么像样的成果。
所以当赵治海这个刚来的年轻人,表示非要往谷子杂交育种这个“死胡同”里钻的时候,所长第一反应就是这简直是在胡闹!
这条从开头就不被人看好的路,注定荆棘遍布,但是当时才24岁的赵治海,却信心满满。
![]()
因为他想研究谷子的杂交并非心血来潮,也并非想走“小众赛道”,而是为了圆小时候的梦。
小时候他家过得很苦,家人时常念叨的就是,要是能多打点粮食就好了。
这种念叨催促着他考进农业大学,这样就可以用所学知识来促进粮食的产量增加。
下定了决心就不再更改,就这样赵治海开始组建研究团队,一头扎进了谷子杂交的研究里。
农业的研究肯定离不开实地考察,那时候他带着队员天天下温棚,工作进行得热火朝天。
![]()
毕竟是肉体凡胎,虽然赵治海心里的火烧的旺,这到了张家口的寒冬身体也顶不住。
在冷冷热热地环境下,感冒是常态,关节炎和风湿病也如影随形,这些赵治海全然不顾。
以至于到30岁的时候,他被查出患有严重的风湿性心脏病和动脉硬化。
寒冬不只影响了他,也影响了谷子的研究,于是他决定带着谷子到海南研究。
这样他就变成了两头跑,赶路的辛苦自然不必说,主要是这中间造成了遗憾。
他忙着研究谷子就缺少了对家人的陪伴,以至于他在三位至亲去世之时,都没能见上面。
![]()
这些困难对赵治海来说都是其次,最主要的是他付出了这么多,可谷子杂交的进展却不大。
这是因为他在所有谷子杂交路上,挑了一条“最难”的——用“光温敏两系法”进行杂交。
放眼全球,但凡搞良种培育的,基本都沿用的是水稻和高粱那套杂交方法。
而这“光温敏两系法”其他人看来就很“落伍”,但是这也是无奈之举。
毕竟前辈们已经走其他路很久了,这条道上还没多少人,只能试一试。
那段日子,赵治海每天就泡在“谷子的海洋”里,弯着腰,一株一株地仔细看过去,不厌其烦地对比、寻找。
![]()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时间来到1992年,赵治海从成千上万的谷穗中,终于找到了那株与众不同的“奇迹”。
它被叫做“光温敏雄性不育株”,找到它后,就出现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泪水止不住地从赵治海的指缝间滑落。
那是喜悦的泪,是压抑多年终于释放的泪。找到光温敏雄性不育株后,事情就好办了。
进入新世纪不久,他和团队成功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谷子光温敏两系杂交种——“张杂谷1号”。
“张杂谷1号”比常规谷子增产30%以上,最高亩产突破了1200斤,填补了世界空白。
杂交谷子的成功,并未让赵治海停下研究的步伐,随后“张杂谷2号、3号、5号、8号、9号、10号”相继问世。
![]()
这些新谷种的问世,让老百姓们的产量一增再增,经济价值更是不低于棉花,可以说真的实现了“汪洋谷米海”。
从八十年代到今天,已经过了四十多年,正是因为赵治海的坚守,因为他的迎难而上,造就了如今的谷海荡漾。
更让人动容的是,他仍在研究的路继续前行。人们应该敬佩他,向他致敬,并学习他的精神,坚持正确的路,终有一天会见到光明。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网《(中国这十年·斯人)“杂交谷子之父”赵治海:瘠田飘出谷米香》2022-10-12
![]()
信息来源:人民网《痴心奋斗四十载 只为瘦地谷米香——记河北省杂交谷子工程技术中心主任赵治海》2019-07-23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